“金鑰匙”之一:分析原因
運用這種方法審題立意,可以按照以下思維流程進行:是什么(概括材料內容)——為什么(探究事件原因)——怎么樣(提出觀點看法)。如:
狼與羊在長達千年的爭斗之后,終于握手言和了。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求之不得的事。為了加強信任,雙方交換了人質: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則交出了狼崽。儀式進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證人大象出席。轉眼間,小狼已經長大,它們個個嗜血成性,咬死了許多羊羔,并叼著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為人質的牧羊狗因為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語,在睡夢中遭到狼的襲擊,被狼撕成碎片,變成了冤魂。
解析:運用以上思維流程進行分析,可以自問:是什么(羊和狼握手言和,羊最終落得被吃的下場)——為什么(羊認錯了對象,被狼所謂誠意的假象所迷惑,錯把敵人當朋友)——怎么辦(不要輕信美麗的謊言;面對紛繁復雜的事物,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和平固然值得珍視,但對言而無信的人只能針鋒相對,決不妥協(xié))。
“金鑰匙”之二:抓關鍵句
有的材料為了突出中心,往往會在字里行間設置關鍵句(如開頭句、結尾句、對話句等)。抓住這些關鍵句,我們就能準確把握材料主旨,全面理解材料寓意,以便迅速、準確立意。如:
在克羅地亞的海濱扎達爾,有一架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海風琴。這是一架經過精心設計的海浪管風琴,白色石階下暗藏35個大型風琴管,大海就是風箱。海水拍打和潮汐漲落會在風琴中自動形成氣壓變化,美妙的樂聲也隨之產生。海風琴建成于2005年,設計者是建筑師尼古拉·巴希奇。巴希奇生長在海邊,小時候就喜歡聆聽海浪拍打巖石的聲響,海風琴的設計靈感也來源于此。去年,海風琴獲得了歐洲城市公共空間獎。
解析:通讀材料,我們不難發(fā)現,畫橫線的句子是材料敘事的關鍵句。抓住“小時候就喜歡”和“獲得了歐洲城市公共空間獎”這些關鍵詞句,就可以立意為:興趣和愛好使人成功。抓住“設計靈感也來源于此”,就可以立意為:靈感源于對生活的細心觀察。
“金鑰匙”之三:明確關系
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聯(lián)系的。事物間的關系主要有依存關系、主次關系、取舍關系和條件關系等。明辨材料中的這些關系,有利于準確立意。如:
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用鐵鏈拴住一只狗,不一會兒,狗掙斷鐵鏈逃跑了。原來鐵鏈上的100個環(huán)扣中,99個都完好,只有1個銹壞了,結果整條鐵鏈連狗都拴不住。
解析:材料中的1個環(huán)扣和其他99個環(huán)扣之間,是依存關系。如果沒有了這個小小的“1”,那么“99”也就等于“0”。據此可以立意為:小小的過錯或疏忽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因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金鑰匙”之四:明辨是非
有的材料在敘述、說明或議論某個事物時,會顯露出作者的情感傾向,是非好惡一目了然。這恰好給了我們一把審題立意的金鑰匙。我們要善于從作者的情感傾向入手來審題立意。如:
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來了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他們提出種種接上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贊賞。
解析:這則材料的情感傾向十分明顯?!昂檬轮健薄摆呏酊F”等詞語,貶斥之情顯而易見。很顯然,作者對想接上斷臂的“奇思妙想”持諷刺否定態(tài)度,而對斷臂維納斯持贊賞肯定態(tài)度。據此可以立意為:凡事應該順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他人;殘缺之美。如果不注意把握材料的情感傾向,立意為“堅持就是勝利”或“知難而進,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就難避偏題之嫌。
“金鑰匙”之五:比較異同
有的材料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子材料組合而成,這些子材料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共同揭示某種內涵。剖析這種材料的最佳方法,就是居高臨下,通盤兼顧,找出這些子材料之間的共性和差異,進而綜合對比,準確立意;絕不可任意“肢解”,斷章取義。如:
馬克思23歲被譽為當時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恩格斯21歲就著文批判當時德國哲學家謝林。列寧17歲就開始參加革命活動。毛澤東26歲主編《湘江評論》。徐特立43歲留法,克服困難,學會法語。
解析:這則材料由五個子材料組成。這五個子材料都是敘述偉人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論,觀點就顯得片面,也缺乏深度。進一步分析比較就會發(fā)現,前四個還有一個共同點,即這些人青年時代就出成果,而第五個是講徐特立43歲苦學法語,學有所成,其年齡特點與其他四位偉人差異很大。綜合以上異同,可以這樣立論:青年時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代,但是,年齡并不是成就事業(yè)的唯一條件;成功的關鍵在于具有堅定的志向和堅忍不拔的毅力。這樣的立意肯定是全面的、深刻的。
“金鑰匙”之六:尋求互補
針對沒有共同點甚至意思相反的幾個材料,要考慮它們的互補性,否則就會顧此失彼。如:
意大利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解析:第一個材料“走自己的路”強調要相信自己,具有堅定的信念;第二個材料“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強調要有虛心求教的精神,要聽從他人指導。兩者誰是誰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命題意圖。據此,可以提煉出這樣的觀點: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又要有“常問路”的虛心精神,這樣才能走好人生之路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