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端肅奏議》的作者馬文升,字負圖,河南均州人,景泰辛未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加太子太師銜,歷宣宗、英宗、代宗、憲宗、孝宗、武宗六朝,后五朝為官,端肅為其謚。馬文升在《明史》中有傳,《明史》憲宗、孝宗本紀和兵志中也多次涉及他。馬文升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才,任職兵部幾十年,親自參與和指揮了諸多戰(zhàn)事,更多次為安撫邊防出謀劃策。特別是孝宗時期,馬文升提出的關于軍政大計的很多建議均被采納,可謂是明朝一代名臣,深受皇帝的重用。
《馬端肅奏議》大部分是馬文升在孝宗時期的奏稿,這些奏稿內(nèi)容豐富,涉及軍隊、邊防、吏治、宗室、自然災害等多個方面,其中涉及軍事和西北邊防的奏稿較多,反映了明代的盛衰變化以及當時社會的諸多重要問題,值得人們深入地研究。
《馬端肅奏議》的版本雖不多,只有明嘉靖二十六年刻本、清初刻本、《四庫全書》底本、《四庫全書》本、《明經(jīng)世文編》本等幾個版本,但版本間的差別卻很大。
嘉靖二十六年刻本的《馬端肅奏議》系祖本,是馬文升去世之后,馬文升的孫子馬天佑請魏尚倫冠名編次,由國子生葛洞刊刻于邦江書館,共十六卷,卷首一卷,有《像》《像贊》《行略》《墓志銘》《誥命》《御制祭文》等篇目,現(xiàn)存一、二、三、四、九、十卷。從目錄上看,嘉靖二十六年刻本《馬端肅奏議》的篇目數(shù)量與清初刻本、《四庫全書》本及四庫全書》底本相同,共有五十三篇,但有些篇目是清初刻本、《四庫全書》本及《四庫全書》底本所沒有的。
清初刻本的《馬端肅奏議》共有十六卷(五十三篇),卷首一卷,是在馬文升的十四世孫馬湦主持下重新刊刻的。雖然也是十六卷,但是篇目和《四庫全書》的十四卷本完全相同,每篇的內(nèi)容也完全相同。只是個別字不同,但是不涉及關鍵事件和人物。卷首的一卷與嘉靖二十六年本相比,不同之處在于后面附有《馬氏族譜》和《馬文升詩》一卷。
《四庫全書》的底本也是十四卷(五十三篇),與《四庫全書》本篇目及內(nèi)容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對蒙古人的稱呼不同,比如《四庫全書》本把蒙古人稱之為“北人”“北寇”“敵人”等,而《四庫全書》底本中則稱之為“北虜”“虜人”“胡虜”等。在這一點上《明經(jīng)世文編》本同于《四庫全書》的底本。
《明經(jīng)世文編》本的《馬端肅奏議》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四篇見于嘉靖二十六年刻本的《馬端肅奏議》,即《嚴武備以伐北虜奸謀事》《驅(qū)逐虜出套以防后患事》《預防虜患以保重地方事》《會集廷臣講義御虜方略以絕大患事》?!睹鹘?jīng)世文編》原名《皇明經(jīng)世文編》,由陳子龍主編,此書最早的刻本約在崇禎十七年(1644)前,保留下來的為數(shù)甚少,且多缺頁或缺卷。
另外,還有清高宗敕選的《明臣奏議》,只收入了《講明律意疏》《正罰俸疏》等十六篇,內(nèi)容準確性也不高。
從各個版本的內(nèi)容來看,嘉靖二十六年的祖本最好,但可惜已殘缺?!睹鹘?jīng)世文編》本的《馬端肅奏議》大段脫落的情況較為嚴重。比如在《豫防邊患以保重地事》這一篇里缺少了:
仍乞勅戶部,查算甘涼各城見在糧草若干,可夠彼處軍馬幾年支用,如調(diào)客兵有無闕乏,如或不足作何措置,使糧草有數(shù)年之積,不致臨進有闕乏之虞。若再令腹里人民儧運,千里饋糧,民有饑色,樵蘇后爨,師無宿飽,皆兵家所忌。況陜西之民瘡痍未復,尤非所宜。
前項二事先時計慮猶恐為遲,若臨時方籌不無誤事,事之大有可憂者無過于此。故我皇明祖訓有曰“夷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zhàn)征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者,正慮此耳。臣等叨任大臣,濫總風紀,茍有所聞,事關地方不敢緘默。
《明臣奏議》雖然只收入了十六篇,但也存在像《明經(jīng)世文編》一樣大段脫落的情況。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師范學院小教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