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會話含義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以及該理論對聽力教學的啟示,指出該理論有助于學生對聽力語境中話語意圖的正確理解。文章首先對會話含義理論進行了簡要分析和闡述,然后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該理論在聽力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最后歸納總結了該理論對聽力教學的啟示。在聽力教學中引入會話含義理論,可使學生更準確更深刻地理解說話者的真實意圖,有助于學生提高聽力、理解能力和語用能力。
關鍵詞:會話含義理論 英語聽力教學 應用 啟示
一、問題的提出
聽力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聽力理解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聽力材料特征、說話者特征、學習者特征、任務特征、過程特征等多種重要因素,所以聽力教學一直以來受到師生及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如何提高聽力理解能力仍然是廣大師生在聽力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棘手難題。在聽力教學中,師生往往只關注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注重對字面意義的理解,而對談話人的言外之意和深層含義的理解則成為了聽力教學的難點。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提出的會話含義理論為解決這一難點提供了重要途徑。本文通過對會話含義理論的介紹,結合初中英語聽力理解的實例,探討了會話含義理論對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旨在為提高初中英語聽力教學水平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二、會話含義理論的提出及具體內容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H.P.Grice,1913—1988)是語用學大師,他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威廉·詹姆斯講座的系列演講中首次提出了語用學中的會話含義理論。格萊斯認為,人們的正常語言交流不是一系列毫無聯(lián)系的話語組合,會話是受一定條件制約的。在所有的言語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會話雙方都要共同遵守一個原則,或者是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使自己的話語符合各方共同目的之需要。他把這種雙方都應該遵守的原則稱為會話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簡稱 CP)。
按照格萊斯的觀點,人們在談話中遵守的合作原則具體又包括四個準則,每個準則又包括一條或多條規(guī)則:①數量準則(Quantity Maxim),即所說的話應當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說的話不應包含超出所需要的信息;②質量準則(Quality Maxim),即不要說自知虛假的話,不要說自己缺乏足夠證據的話;③關聯(lián)準則(Relation Maxim),即說話要相關;④方式準則(Manner Maxim),即避免晦澀的詞語,避免歧義,說話要簡要,要井井有條。
但是,格萊斯也指出,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常常出于某種目的或某種需要,在不同程度上會有意不遵守某個或某些準則。這就產生了“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即說話人有意違反合作原則,在特定的語境中推導出特殊含義,迫使聽話人超越話語的表面意義去設法領悟說話人所說話語的隱含意義或深層意義,以探明說話人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格萊斯的會話含義理論不是從語言系統(tǒng)內部(語音、語法、語義等)去研究語言本身表達的意義,而是依據語境探究話語的真正含義,解釋話語的言外之意。
總而言之,格萊斯的會話含義理論為我們揭示出,正是由于語言表達及其真實用意之間的這種距離,導致了英語學習者往往無法透過話語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其真正的含義。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初中生英語聽力不理想的病根所在。
三、會話含義理論在初中英語聽力理解中的應用實例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在語言技能五級目標描述中明確要求學生:能根據語調和重音理解說話者的意圖;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談話,并能從中提取信息和觀點;能借助語境克服生詞障礙,理解大意;能聽懂接近正常語速的故事和記敘文,理解故事的因果關系;能在聽的過程中用適當的方式做出反應;能針對所聽語段的內容記錄簡單信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中考英語聽力理解中不斷出現要求學生推斷會話含義的題目,對會話含義的推導一直是初中英語聽力理解中的一個難點,而會話含義理論為解決這一難點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
下面本文以英語聽力測試中的部分題目為例,分析會話含義理論在初中英語聽力理解中的應用。
1.對數量準則的違反
例1.W: Jim, are you free this Friday?
M: This Friday? Oh, I am sorry. I am going to have dinner with Linda. What’s up?
在例1中,這位男士明顯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數量原則,即他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在這段對話中,針對女士的問題,男士只要回答“Yes”或“No”,就可以達到交際的目的,但是他卻在回答中表明歉意,說明自己打算和Linda出去吃飯,將自己的行程介紹了一番。很明顯,他的言外之意是他星期五確實沒空。
2.對質量準則的違反
例2.M:It was such an interesting film. I hope you enjoy it as much as I did.
W:I must say that I nearly fell asleep in the first 30 minutes.
Q:What did the woman think of the film?
A.It was popular. B. It was boring. C. It was interesting.
在上述對話中,女士所作的回答違反了質量準則,她說自己在電影開始后的半個小時之內就要睡著了,這很明顯是與事實不符的,她用了夸張的修辭方法來表明自己對這場電影的評價,其隱含的會話含義是這場電影并不有趣,而是很無聊,甚至有催眠的效果。了解了這一點,不難得出答案應該為 B。格萊斯明確提出,反語(irony)、隱喻(metaphor)、夸張法( hyperbole)和弱言(meiosis)都是說話人有意違反會話的質量準則所產生的結果。
3.對關聯(lián)準則的違反
例3.W: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M:My right hand is broken when I fell off the bike.
Q:What does the man mean?
A.He’s not able to finish his homework.
B.He can’t give the woman his bike.
C.He’s to fall off the bike.
D.He’s broken his hand falling off the bike.
在這段對話中,女士問男士:“你的作業(yè)完成了嗎?”男士本應回答 “Yes”或者“No”,但男士卻沒有直接回答女士的問題,而是說了一句“我的右手在摔下單車時摔斷了”。表面看起來男士的回答是答非所問,有點文不對題, 并不貼切,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關聯(lián)準則。但是通過上下文和語境,我們可以推導出男士的會話含義: 我的右手摔斷了,所以沒有辦法完成作業(yè)。這樣看來,男士故意違反關聯(lián)準則間接回答了女士的問題,由此得出答案為 A。
4.對方式準則的違反
例4.M:Hi! Susan, where were you at lunch time? I was saving a seat for you in the dining hall.
W:Oh, sorry to have missed you, but my thirst for knowledge was greater than my hunger.
M:I never had that problem, so where were you?
W:My math class ran over time.
Q:Why did not the woman meet the man for lunch?
A.She was having a class.
B.She did not like the crowd.
C.She was not feeling well.
在第一輪對話中,女士明顯違背了方式準則,即避免晦澀。她本可以直接回答她沒能去餐廳吃飯的原因,但是她說得很晦澀,“我對知識的渴望大于我的饑餓?!蓖ㄟ^語境和上下文,我們可以推測出她的言外之意是她上的課拖堂了。女士故意違反方式準則而間接回答了男士的問題,在對話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幽默感。
四、合作原則[User1]對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
1.在聽力教學中重視背景和文化知識的介紹
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常常需要聽者推測說話者的言外之意。雖然會話含義理論為聽者推測說話者的會話含義提供了一種途徑和策略,但是,背景和文化知識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User2]研究表明,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只有聽者對目的語的文化有一定了解,才有可能理解隱含意義。在聽力理解的過程中,如果聽者的背景知識能被適時地激活,將對聽者推導說話者的會話含義有很大幫助,這一點也可以用合作原則中的關聯(lián)準則來解釋。因此,在聽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激活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并提供新的相關背景知識來促進學生的聽力理解。教師不僅可以在聽力教學的課堂上加強對背景知識和英語國家文化的介紹,還可以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從報紙、雜志、小說、兒童畫報等他們感興趣并容易理解的閱讀材料中學習英語國家文化,通過欣賞英語電影或觀看英語節(jié)目了解西方文化,也可以在欣賞節(jié)目的同時練習聽力。
2.在聽力教學中注重聽力策略訓練
聽力理解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為了提高聽力的效率,聽者可以適當地運用聽力策略。聽力策略可以定義為聽者為了彌補聽的過程中輸入不足或理解不夠等問題而有意識地采取的方法。因此,在聽力教學過程中, 教師不應該簡單地按鍵、放錄音、對答案,而是應該注重教授學生有效的聽力提高方法,并對其進行聽力策略訓練。教師要切實做到教學聽力,而不是測試聽力。由于聽力策略涉及語言學、心理學等理論,而有些理論又比較抽象,加之初中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所以教師有必要通過舉例來解釋相關理論及策略,如在訓練學生用合作原則推導會話含義策略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合作原則理論,并通過違背合作原則的例子來讓學生有更直接的理解,最后選擇可以用合作原則推導會話含義的聽力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這一策略。
3.通過聽力教學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考試不是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一方面,教師在進行聽力教學時,只對語言形式及其字面意思做出解釋是不夠的,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利用語用學原則解釋語言現象,引導學生越過字面意思去理解話語的深層含義;另一方面,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學習聽力材料所反映出的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語用原則使用差異等知識,為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五、結語
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是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師在聽力教學中引入格萊斯的會話含義理論,可以幫助學生透過字面意義更好地理解說話者的言外之意,了解說話者的真正意圖;同時,會話含義理論作為語用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對英語聽力教學也提供了重要啟示。教師應在聽力教學中重視背景和文化知識的介紹,注重進行聽力策略訓練,通過聽力教學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因此, 在聽力教學中引進會話含義理論,對提高初中英語聽力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賈淑芹.會話含義理論在高中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M].濟南:山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Michael Rost: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istening[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4]Grice,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Cole,P. Morgan,J.( eds. ) Syntax and Semantics,Vol 3: Speech Acts[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中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