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傳統(tǒng)翻譯理論只重視對原作的忠實,而忽視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其實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定會受其所處時代的限制,還會受到自身對所譯作品的態(tài)度及其人生閱歷、思維模式、心理狀態(tài)、對文章理解的深淺度、判斷標準和價值體系的影響。因此,譯者對譯文的介入是客觀存在的,他的主觀狀態(tài)對譯文產(chǎn)生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關(guān)鍵詞:譯者介入 翻譯者 譯文 理解 心理狀態(tài)
一、前言
傳統(tǒng)翻譯理論重視對原作的忠實,“忠實”被奉為翻譯的最高標準,但卻忽視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其實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定會受其所處時代的限制,還會受到自身對所譯作品的態(tài)度及其人生閱歷、思維模式、心理狀態(tài)、對文章理解的深淺度、判斷標準和價值體系的影響。因此,譯者對譯文的介入是客觀存在的,他的主觀狀態(tài)對譯文產(chǎn)生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二、譯者的心理狀態(tài)對其譯文的影響
從翻譯的角度來看,由于不同個體的心理特征存在差異,所以他們翻譯作品的風格也有所區(qū)別。
1.譯者的心理差異對其譯文有影響
從譯者的心理特征來看,由于理解深度不同,同一篇文章在不同人手里翻譯的層次也不同,譯品的風格也相異。一個成功的翻譯家不僅應(yīng)當具備原文的語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識,還應(yīng)當了解作者當時的環(huán)境和他的心理狀態(tài)。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譯者才能夠在譯文中充分體現(xiàn)原文的風格層次。
譯者的心理狀態(tài)與譯文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guān)系。一篇文章翻譯得好壞不在于文章的難易度,而在于譯者對于文章的理解的深淺度。要翻譯好一篇文章,不深入理解是不行的。所以歸根結(jié)底還是譯者的心理差異問題,因為作為語言活動的翻譯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活動。因此,若同一篇文章的兩篇譯文質(zhì)量有好有壞,這譯文質(zhì)量的差異就在于譯者的心理差異。
2.譯者的生活時代和所處社會的限制對其譯文有影響
譯者的心理狀態(tài)會對譯文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在翻譯時由于譯者的“前理解”受自己所處生活時代和所處社會的限制的影響,每個譯者的理解方式及其對原文的理解就不同,可能會出現(xiàn)“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情形。
在閱讀階段,譯者充當了讀者的角色。不同時代的譯者對同一部作品的解讀必然會帶上時代的烙印。例如:
It was declared by the nurse,and by some sage women in the neighborhood who had taken a lively interest in me several months before there was any possibility of our becoming personal acquainted……(David Copperfield;P49)
林紓:……凡鄰媼乳母之有高識者……(P3)
董秋斯……保姆和鄰居一些見多識廣的太太們說……(P3)
張谷若……收生的護士和左鄰右舍的幾位女圣人說……(P3)
三位譯者對原文中“nurse”和“sage women”的譯法都有各自的道理。因為他們的“理解”受到其生活時代和社會的限制。如果我們將林紓的翻譯與其他兩位比較,時代的局限就顯而易見了。林紓生活在20世紀初期,用的是文言文。其他兩位生活在20世紀中期,用的是白話文。很難想象,林紓會將“nurse”譯成“見多識廣的太太”或“收生的護士”,張谷若也不大可能將“sage women”譯成“高識者”。顯而易見,不同時代的譯者對同一部作品的解讀會帶上時代的烙印,譯者的生活時代和所處社會的限制對其譯文有影響。
3.譯者解讀原文時帶有自己的個性對其譯文有影響
除了不同時代的譯者對同一部作品的解讀會帶上時代的烙印外,譯者對原著人物所持有的情感,譯者的生活經(jīng)驗、性格、學(xué)識水平等都會影響他對原文的解讀。例如:
……I was glad of it: I never liked long walks,especially on chilly afternoons;dreadful to me was the coming home in the raw twilight;with nipped fingers and toes,and a heart saddened by the chidings of Bessie,the nurse,and humbl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 my physical inferiority to Eliza, John and Georgiana Reed。(Jane Eyre,P2)
李薺野:……覺得身體不及伊萊扎、約翰和喬治亞娜里德而感到自卑……
祝慶英:……而且自己覺得身體不如伊麗莎……又感到低人一等。
黃源深:……又自覺體格不如伊麗莎……,心里既難過又慚愧……
“humbled ”這三種譯法,每一個都只涵蓋了這個詞的部分意義。筆者認為:譯者在解讀原文時,由于譯者不同的價值體系、主觀情感以及他們所處生活時代的不同,他們對原著的解讀就只是整個文本意義的一部分。經(jīng)典文學(xué)作品的潛在意義不可能在閱讀過程中完全實現(xiàn)。譯者每次的閱讀僅是挖掘了其文學(xué)作品整個潛在意義的一部分。這就像不同的觀察者觀察同一棟建筑物一樣,看到的雖然是同一個物體,但都看到的是這棟建筑物不同側(cè)面所展示的面貌。因此,譯者在解讀原文時都帶有自己的個性,對其譯文有影響。
4.譯者會受到諸如譯者意圖、現(xiàn)實目標讀者等的制約而對其譯文有影響
譯者在閱讀理解階段對原文的解讀,對作品的評價,對書中人物的態(tài)度等必然會影響到譯者對譯文的處理。
譯者根據(jù)他們在閱讀理解階段對原文的解讀、對作品的評價、對書中人物的態(tài)度以及判斷,對原文意義進行延伸。例如:
My mother has a sure foreboding at the second glance,that it was Miss Betsey,a fell rigidity of figure.The setting sun was glowing on the strange lady,over the garden-fence, and composure of countenance that could have belonged to nobody else.(David Copperfield,P5)
林紓:……入時不言不笑,狀態(tài)嚴冷。
董秋斯:……她看著別人不能有的惡狠狠硬邦邦的姿態(tài)……
張谷若:……只見她那樣凌厲硬直地把腰板挺著……
“a fell rigidity of figure”主要指貝西小姐的腰板始終挺得直直的,就如她的性格——耿直、善良。以上三種譯法都是譯者根據(jù)他們對貝西小姐的不同態(tài)度和判斷,對原文意義的延伸。林紓的譯文使人覺得貝西小姐對即將出生的小生命感到擔心,或者她對大衛(wèi)媽媽怨氣未消或其他的原因;董秋斯的譯文則讓人覺得貝西小姐面相很兇;而張谷若的譯文“腰板挺著”則讓人感到貝西小姐身體健康,性格堅強。
除了譯者的態(tài)度,譯者在處理譯文時還會受到諸如譯者意圖、現(xiàn)實目標讀者等的制約而使譯文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
我們舉林紓的例子。在中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翻譯中,林紓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當時很多人通過林紓的譯本了解到西方小說。林紓為了介紹西方小說中反映出來的思想、文化、風俗等,把翻譯當做一種工具,以此來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因此,林紓雖然總是對原文任意地增補、刪節(jié),這實在算不上翻譯的正法,但了解了他的意圖后,對他的翻譯方式也就可以理解了。
眾所周知,翻譯是為讀者服務(wù)的。翻譯的目的是讓不懂原著的現(xiàn)實目標讀者借助翻譯來欣賞、閱讀原著。因此,譯者要考慮現(xiàn)實目標讀者的閱讀需求和習(xí)慣。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目標讀者也在變化。作為譯者,應(yīng)考慮到即使是同一時代也存在著不同的目標讀者群,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采取不同的譯法,以適應(yīng)不同的目標讀者。因此我們說,譯者在為自己心目中的讀者服務(wù)時,他所采取的翻譯方式是肯定有所不同的。
三、總結(jié)
綜上所述,雖然翻譯是以原著為本的,但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心理差異對其譯文有影響,譯者的生活時代和所處社會的限制對其譯文有影響,譯者的個性在解讀原文時對其譯文有影響,譯者會受到諸如譯者意圖、現(xiàn)實目標讀者等的制約而對其譯文有影響。譯者的態(tài)度決定了他對翻譯策略的選擇,進而決定了譯文的文體構(gòu)型特征。因此,譯者對譯文的介入是客觀存在的,他的主觀狀態(tài)對譯文產(chǎn)生著不容忽視的影響。譯文不可避免地會烙上譯者的烙印,加上在翻譯時,譯者必須考慮現(xiàn)實目標讀者的接受水平,因而譯文不可能完全忠于原文。
參考文獻:
[1]楊自儉,劉學(xué)云.翻譯新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翻譯通訊》編輯部.翻譯研究論文集(1949-1983)[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4.
[3]魯迅.孔乙己漢英語對照讀物(海英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4]翁顯良.觀點與筆調(diào)——談?wù)撜f文翻譯[J].中國翻譯,1982,(2).
[5]錢鐘書.林紓的翻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1.
[6]王東風.論翻譯過程中的文化介入[J].中國翻譯,1998,(5).
[7]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長沙:中南工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2000.
[8]張夢井.比較翻譯概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9]夏洛蒂·勃朗特著,黃源深譯.簡·愛[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10]夏洛蒂·勃朗特著,李薺野譯.簡·愛[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
[11]迭更司著,林紓,魏易譯.塊肉余生述[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1.
(作者單位:江西教育學(xué)院外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