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qū)車前往與費城隔河相望的新澤西州肯登鎮(zhèn),我得承認(rèn),心情類似朝圣--我去尋訪詩人沃爾特?惠特曼的故居。
據(jù)說,他之所以給自己詩集取名為《草葉集》,是寓意“草葉”隨處生長,最富有生命力。它象征著普通人,也象征著發(fā)展中的美國。同時,“草葉”也象征惠特曼自己關(guān)于民主、自由的理想和希望。
《草葉集》具有濃郁的理想色彩。由于惠特曼對于處在上升時期的美國寄托著光明的希望,因此,他認(rèn)為未來的美國,是“民主的大地”、“友愛的城池”,沒有奴隸制。由于對民主、自由的向往,他與1848年歐洲人民的革命斗爭相呼應(yīng),激烈地反對慘無人道的蓄奴制度,歌頌為實現(xiàn)進步的理想而斗爭的人們?!恫萑~集》也充滿了強烈的“自我”色彩。不過,惠特曼詩中的“我”,是人民,是大“我”。他的詩通過“自我”來歌頌改造大自然、開發(fā)新大陸、建設(shè)新大陸的美國廣大勞動群眾。如《我聽美洲在歌唱》,詩人一開頭就寫道:“我聽見美洲的歌唱,我聽見各種不同的頌歌?!苯又鴮懰牭健皺C器匠在歌唱著”,“木匠歌唱著”,“泥瓦匠歌唱著”……詩人置身于勞動者之中,詩中的“自我”,其實也是美國式“新人”的形象,氣勢磅礴。
當(dāng)我們來到他住的街區(qū),如同冷水澆頭:墻上布滿涂鴉,路面盡是坑洞,路邊有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有無事可干的失業(yè)者,就那么三五成群地靠墻呆站著。單身漢惠特曼在這個小鎮(zhèn)住了19年,前11年跟他弟弟喬治一家住,弟弟退休后全家遷到鄉(xiāng)下,他不肯走,在附近的米可街買了平生唯一一幢屬于自己的兩層木樓,住到去世。如今,米可街成了寬闊的馬丁?路德?金大道,幸虧惠特曼的灰色故居還在,夾在左右兩幢三層紅磚房當(dāng)中“雞立鶴群”……詩人早在詩里描繪過這里惡劣的環(huán)境,可他卻寧愿忍受這里夜以繼日的嘈雜,不肯挪動,原因是“每一只雞都有自己的窩”。
故居里藏書不多,惠特曼本人的藏書都當(dāng)寶貝送進位于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圖書館供奉了,各種版本的《草葉集》琳瑯滿目??蛷d靠窗放著一張老式搖椅,惠特曼寫作時,最喜歡坐在這張搖椅上冥想遐思。
吸引我的是掛滿四壁的照片。100多年前一個人能留下這么多照片,算是難得。奇怪,惠特曼年老時比青年時更顯年輕,就像他在只有兩行的短詩《美麗的婦女們》中所寫:“年輕的很美麗——但年老的比年輕的更美麗?!?/p>
中國文人向往遠離塵囂的隱居生涯,就算“隱于朝”、“隱于市”,也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惠特曼才不管這些!他住在這個“臟亂差”的小鎮(zhèn),不是“隱居”,而是居住在屬于自己的社區(qū),他從內(nèi)心覺得自己與引車賣漿者就是一伙,不同的是他們會打鐵、會縫紉,而自己會寫詩。
當(dāng)代人為什么冷落了惠特曼?或許是對平民精神的疏離吧。然而,惠特曼的平民氣質(zhì),卻閃爍光芒,讓人心折。
——選自《文化藝術(shù)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