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人民幣中的五角紙幣,1972年設計文稿通過國務院審批;2000年退出流通。
與同屬第三套人民幣的其他“兄弟姐妹”比起來,“五毛”晚“降生”了十年——第三套人民幣從1962年開始發(fā)行,而“五毛”直到1972年才面市。
“五毛”的設計方案沒被認可
1962年發(fā)行的第三套人民幣,實際上從1955年就開始組織設計了。在設計方案中,從一角到十元,正面圖案采用了“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武漢長江大橋”、“紡織車間”、“女拖拉機手”、“車床工人”、“煉鋼工人”、“人民代表步出大會堂”等。不過在設計之初,“五毛”的圖案,并不是“紡織車間”。
1959年初,中國人民銀行上報新版人民幣方案時,周恩來總理曾作出詳細的批示。其后,美術專家和印制專家反復修改,拿出了第三套人民幣的設計稿。半年后再次上報設計修改稿。不過,“五毛”的設計方案沒被認可。于是,當其他面值的人民幣設計方案被國務院認可并開始制造流通,“五毛”依然沒見蹤影。
對于“五毛”的設計,周恩來總理在審批設計稿時提出:“角券中是否用一個輕工業(yè)”。根據(jù)周恩來總理的指示,1972年7月24日再次上報設計稿樣,7月26日被國務院批準,因此,票面年份為“1972”年。這版“五毛”,成了第三套人民幣中最后“出生”的。
“五毛”上的女工之一是我
1972版五角錢紙幣,不過巴掌大小,藍色成為其主色調(diào)。在這版紙幣的正面,是一張紡織廠細紗車間的圖案。細紗車間圖案中繪有三位紡織女工,左邊是個正在換粗紗的女工,右邊是個巡回中的擋車女工,正中央則是一個推著落紗機的女工——這,就是我。
1972版人民幣“五毛”錢紙幣,記載了我的一段人生經(jīng)歷。
我在北京匯文一小上的小學,中學上的是女八中。1966年高三畢業(yè),正準備迎接高考時,“文革”開始了,求學之路戛然而止。
不幸接著降臨,1967年6月8日,父親蔣光鼐因癌癥醫(yī)治無效與世長辭。6月12日《人民日報》第二版的右下角,登出了父親的訃告——“紡織工業(yè)部部長蔣光鼐逝世……”。父親的追悼會也是這天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的,周恩來總理參加了追悼會。
父親在病危時,曾對母親說:“以后要是沒有人養(yǎng)你,你就去做工吧?!备赣H去世后,母親得到了民政局給三級干部遺屬發(fā)放的500元撫撫恤金,以后就沒了經(jīng)濟來源。那時,我的哥哥姐姐們或身處逆境,或發(fā)配外地,只有我在北京,能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而擺在我面前的路似乎也只有一條一上山下鄉(xiāng)。我想的最多的是,如果我去上山下鄉(xiāng),誰來管母親?
周總理的關懷讓我進入工廠
母親患有糖尿病、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等多種疾病,每次發(fā)作都要立即送醫(yī)院注射西地蘭。如果我離開北京,母親再無人照顧了。萬般無奈,我以母親的名義給周恩來總理寫了封信。等待了三個月,終于在1970年新年到來之前有了回音。在周恩來總理的過問下,我被安排到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棉紡分廠,成了工人階級的一員。
記得發(fā)行這張紙幣的那個月,我們每個人的工資里都有一張這樣的新幣。發(fā)工資那天,我還沒進廠,路上碰見了我?guī)煾档呐畠?,她遠遠就沖我喊:“錢上有你!”當時我未解其意,等進了車間,師傅才告訴我,以前在我們車間照了許多相片的那些人,就是這張五毛錢的設計人員。這張錢中間那個推落紗機的女工,就是照我的照片畫的。
邢大軍據(jù)《企業(yè)黨建參考報》蔣定桂度整理
57歲老兵李丙需講述給毛主席做了三年警衛(wèi)
前不久,鄭州市國貿(mào)大廈前廣場,人來人往中,一位身穿舊軍裝、胸前掛滿勛章的老軍人正在免費贈書——他自己所著的《中南海警衛(wèi)》。
僅僅是給毛主席做了三年警衛(wèi),可57歲的李丙需似乎一輩子也沒走出毛主席的“磁場”。為什么?為什么李丙需以及與他生活于同一時代的很多人,總是走不出那個烙上特殊印記的時代?他們在尋找什么?
重新回到那個火熱時代
自從李丙需坐在鄭州國貿(mào)大廈前廣場的第一天起,他就與周圍高樓林立的環(huán)境顯得格格不入。57歲的李丙需,曾是毛澤東主席的一名普通衛(wèi)兵。他頂著烈日端坐街頭,只為把自己所著的《中南海警衛(wèi)》免費贈與過往行人。贈書活動已經(jīng)進行了一年多,這也是他帶領幾位志愿者進行的“愛國教育萬里行”括動的一部分。從1995年辭去平頂山一家煤礦治安科職務之后,他就開始重新追尋毛澤東的足跡,至今已經(jīng)17年。在這17年里,李丙需到處搜集毛主席生前使用過的物品,并從平頂山返京探訪自己的老首長,在河南組織愛國主義展覽,到全國十幾個省市作報告
每當有人夸獎他“忠誠”,李丙需都很開心?!爸艺\”二字,李丙需看做是對自己的肯定,也是最大的榮耀。也恰恰是這兩個字,成為壓在李丙需身上,丟不掉也舍不得丟掉的重擔。為了這兩個字,李丙需撇下父母、妻女,孤身一人重新回到“那個時代”。回憶,不停地回憶,成為他一生追求的“事業(yè)”。
“父母問我為啥一年才回家一次,妻子罵我神經(jīng)病、不務正業(yè),朋友也不理解,問我是不是傻了?!笨衫畋璨辉诤酢T谒壑?,多寫一本書、多作一場報告、多辦一次展覽、多做一件好事,就是向社會多投入一份奉獻,而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每當說到這里,李丙需都會拍打著桌子,異常激昂。
我永遠都不會動搖信念
可選擇重新回到那個記憶深刻的世界,卻未必能找回記憶中的感覺。2012年5月28日上午,記者來到鄭州市農(nóng)業(yè)路國際企業(yè)中心11樓,一間光線頗暗的屋子里,一盞燈都沒開,只能模糊看見到處堆滿了與毛主席有關的各種物品——可這里不是“毛主席紀念館”,而是李丙需目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紅色教育展覽館”。
李丙需穿著一條軍褲,正蹲在地上整理毛主席影像資料,他對記者的到來十分吃驚——與見諸報端的報道不同,李丙需的“紅色展覽館”里并無其他訪客。李丙需說,無論是展覽館還是自己的報告團體,還有贈書活動,在一些地方都備受冷落。為了自己寫的《中南海警衛(wèi)》一書,李丙需跑遍了全國大大小小的出版社,“鞋都磨破了,也找不到一家愿意為我出書的。我求爺爺告奶奶,說盡了好話?!?/p>
在尋找出版社的過程中,李丙需意識到,自己寫的東西政治性太強,經(jīng)濟價值太小。確實,時代變了,出版社不愿意承擔風險。最后,李丙需通過找關系送禮,書才在河南汝州的一家出版社出版。
記者翻開2000年出版的《中南海警衛(wèi)》,粗糙的印本上并沒有標明印刷冊數(shù),出版社已將成本降至最低。2011年2月,現(xiàn)代出版社再次印刷此書,印數(shù)1000冊。
《中南海警衛(wèi)》出版后,李丙需無論走到哪里都帶著。他一絲不茍地在封皮上蓋上毛主席頭像、“中南海警衛(wèi)”和“毛澤東衛(wèi)士李丙需著”的印章,并題詞簽字。他太想找到共鳴了。回歸毛主席時代后,李丙需的生活變得異常節(jié)儉。他很坦然地說,“我沒錢?!?元一份的雞蛋撈面、1元兩個的蒸包和一碗免費的青菜雞蛋湯,這是老李的午飯,幾乎天天如此。
李丙需說,自己組織各種活動的經(jīng)費,主要來源于家中的積蓄、售賣書法作品以及好心人的贊助。從1998年開始,李丙需時而見諸報端。李丙需說,也有企業(yè)邀請他去工作,但他拒絕了,因為“我做愛國主義宣傳,不是為了名利,只是牢記毛主席的教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說到這里時,李丙需嘴角露出了笑意。在很久以來的宣傳活動中,能理解李丙需的,大多是些老年人,或者與他擁有相似回憶的老兵。
大多數(shù)年輕人不理解李丙需?!暗矣肋h都不會動搖?!崩畋枵f。
“我不孤獨,我很忙碌”
不止一個人問過李丙需,為什么時代在不斷前進,而他卻把回憶和宣傳過去當成了主業(yè)?
這時李丙需就會談起他轉業(yè)后的工作和想法。
1983年,李丙需轉業(yè)至河南平頂山一家煤礦做治安保衛(wèi)工作。李丙需說,自己是“退伍不褪色”,從不居功自傲,也不講自己在中南海的事跡,而是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工作。
雖然收獲了不少榮譽,但步入社會的他,也漸漸看到了社會的另一面。他越來越覺得,自己的辛勤勞動并沒有換來與之相配的回報,反而是那些善于逢迎拍馬的小人最后盜取了他的勞動成果。貪污腐敗、爾虞我詐等種種“惡”,讓李丙需強烈不適應,只有在回憶那段中南海生活時,他才感覺找到了精神寄托。
1973年12月20日,在訓練中腿部受傷的李丙需,在日記中曾這樣寫道:“今天,我怎么也沒有想到,我這個普通一兵,在有病時,一位中央辦公廳的主任、老紅軍(汪東興——筆者注),那么大的干部會來看望我。讓我吃中南海的蘋果,送我《毛澤東選集》……我感到太幸福了?!?/p>
李丙需經(jīng)?;貞浀牧怼率牵谥心虾?zhí)勤不久后的一個冬天,與毛主席于一棵紅梅樹下偶遇,并說了幾句關于紅梅的話。
這一刻對日夜感恩毛澤東的李丙需來說,不啻人生的頂峰。他與毛澤東距離越近,也就越難走出那個高大的身影。
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聽到這個消息,李丙需暈倒在地,他實在無法接受這個事實。那個逝去的時代,曾經(jīng)給了李丙需無數(shù)溫馨的回憶——單純、平等、執(zhí)著,還有擁有信仰的快樂。
“我不會上網(wǎng)”——雖然現(xiàn)在李丙需的展覽館內(nèi)有一臺電腦,但僅僅是個擺設。他不知道日新月異的中國社會正在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雖然有著教育下一代的理想,但他卻不知道現(xiàn)在的年輕人腦子里在想什么。他只能和那些與他年齡相仿的老戰(zhàn)士相互取暖,一起回憶屬于他們那個年代的榮光。
有時,李丙需也會反思,“我對父母的孝順不足,給妻子的恩愛不多,對孩子的關心不夠?!钡此嫉臅r間太短,每當他凝視一張毛主席照片,他就感覺到愧疚,“與老革命家、老戰(zhàn)友相比,我的價值還是太小?!?/p>
李丙需堅持認為,他的價值,只能通過“保衛(wèi)毛主席他老人家”來實現(xiàn),而追尋關于毛澤東時代的一切,也是在追尋當年自己被銘刻在那個年代的輝煌。
“我不孤獨,我每天都很忙碌,因為有毛主席相伴?!彼χ嬖V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