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初,賀子珍的體溫就開始斷斷續(xù)續(xù)地升高了,到了中旬,突然變成了高燒,而且還出現(xiàn)了便血的癥狀,于是又住進了華東醫(yī)院。在醫(yī)院,醫(yī)生們用了很多藥,但仍沒能把她的體溫降下來。
中辦來電。賀子珍病重,請李敏全家馬上去上海
4月15日,孔令華正在輔導孩子們寫作業(yè),突然,電話鈴響了,孔令華接起電話,是中辦打來的,說:賀子珍病重,已經(jīng)準備好去上海的飛機票,請李敏全家馬上到上海去。
李敏聽到這個消息,知道母親的病情已是十分嚴重了,馬上對丈夫說:“母親病重了,我們馬上去上海!”
孔令華簡單地收拾了一下行李,這時,接他們?nèi)C場的汽車已經(jīng)來了??琢钊A攙扶著李敏上了汽車。
李敏早幾年就患了心臟病和淋巴結腫大,此時也正在病中,聽到媽媽病重的消息更是緊張,上了飛機,心仍“咚咚咚”地跳著,臉色蒼白。為了減輕心中的痛苦,她用手捂住胸口,竭力使自己鎮(zhèn)定下來??琢钊A馬上給她服了治心臟病的藥,安慰她不要過于擔心,女兒東梅懂事地說:“我姥姥會好起來的?!?/p>
飛機到達上海后,一部小汽車已經(jīng)等候在機場,他們被直接送到了華東醫(yī)院。
李敏來不及聽醫(yī)生介紹母親的病情,直奔到病床前。這時,賀子珍呼吸急促,兩頰通紅,消瘦憔悴,非常虛弱,眼睛微微閉著。
李敏俯下身子,剛想叫聲“媽媽”時,賀子珍睜開了眼睛。當她看到女兒和孩子們都來了時,臉上的肌肉動了一下,好像是在微笑。她的嘴唇動了一下,似乎在說:“你們來了?!?/p>
李敏俯身靠近母親,輕輕地說道:“媽媽,你好嗎?我們看您來了?!?/p>
賀子珍好像聽到了女兒的聲音,她看著女兒,深深地點了點頭。嘴唇動了幾下,還用眼睛示意站在李敏身旁的醫(yī)生,就是為她看病的醫(yī)生。
賀子珍自從偏癱后,說話就不太清楚了,現(xiàn)在在高燒中,沒有力氣,說話的聲音就更小了。李敏聽不清楚媽媽在說什么,但她明白她的意思,這是母親在向她介紹給自己治病的醫(yī)生,告訴她:自己生病住院了,醫(yī)生們在照顧。李敏向醫(yī)生說了聲“謝謝”,然后又問母親:“媽媽,您哪里不舒服,”
“我肚子痛。”賀子珍的神志非常清楚,只是衰弱得很。
這時,賀敏學一家也從福建趕到了。他們是在接到居住在上海的女兒賀小平打來的電話,才知道賀子珍病重的,怕她有什么不測,也馬上趕來了。賀敏學一來,聽說賀子珍高燒不退,立即建議服用安宮牛黃丸,這是危重病人退燒的良藥。賀子珍服了藥后,體溫降下來了,并沉沉地睡著了。李敏這才放下心來,離開病房讓母親休息。
鄧小平拍板:中央領導人都要送花圈。骨灰放一室
在以后的兩天里,賀敏學一家和李敏一家天天去看望賀子珍。
賀子珍退燒后,神志清楚,她看著身邊的親人說:“你們是不是怕我不行了,都來了?!彼€讓護士給外孫女東梅弄點好吃的。大家的一顆心終于放了下來,以為病情好轉(zhuǎn)了,誰知這是回光返照。18日晚上,賀子珍的病情突然加重,體溫兩次升高,人又陷入昏迷狀態(tài)。醫(yī)生們進行緊急搶救,李敏、孔令華等人通宵守候在外間。到19日下午,賀子珍的心臟跳動越來越微弱……賀子珍這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終于去了,享年75歲。
賀子珍逝世后,對于她的后事該怎樣辦、骨灰安葬在哪里,中共上海市委不敢自作主張,請示中辦,中辦也有些為難,又請示了鄧小平。
鄧小平說:“中央領導人都要送花圈,賀子珍的骨灰放一室?!?/p>
“一室”是八寶山革命公墓存放中央領導同志骨灰的地方。鄧小平的話給賀子珍的葬禮規(guī)格定了調(diào)子。
1984年4月25日,向賀子珍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上海市龍華革命公墓大廳舉行。
胡耀邦、鄧小平、陳云、鄧穎超、聶榮臻、習仲勛、楊尚昆、楊得志、宋任窮、陳丕顯、胡啟立、喬石、郝建秀、王首道、蔡暢、康克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沖共中央辦公廳、中共中央組織部、全國政協(xié)辦公廳和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江西、湖南、福建、浙江、陜西、貴州省委省政府,還有江西省吉安地區(qū)、永新縣的黨政機關也都送來了花圈,并發(fā)來了唁電。
賀子珍的遺體被安放在大廳中央,遺體上覆蓋著中國共產(chǎn)黨黨旗,四周簇擁著常青樹和鮮花,遺體前擺放著她的親屬賀敏學、李立英、李敏、孔令華獻的花圈。
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郝建秀,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陳國棟,第二書記胡立教,書記楊堤、汪道涵、阮崇武,以及賀子珍的生前好友數(shù)百人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人們懷著敬仰的心情,在賀子珍的遺體前默哀,鞠躬,緩緩地繞遺體一周,向這位長征老干部告別。
4月25日下午,賀子珍的遺體火化。隨后,中央派了一架專機,把她的骨灰運到了北京。賀敏學、李敏、孔令華,以及他們的子女,護送骨灰回到北京。
賀子珍的骨灰被運送到八寶山以后,一些未能去上海參加遺體告別的老大姐,紛紛前來,參加了骨灰安放儀式。
安放儀式非常簡單。李敏把骨灰盒放在院子里的桌子上,大家圍著鞠躬,致敬,然后又由李敏把它送進一室。
第二天,也就是4月26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早新聞節(jié)目中播出了賀子珍逝世的消息。當天,北京及全國各大報紙都刊載了新華社向全國播發(fā)的賀子珍逝世的電訊,并刊登了她的照片以及簡歷,并對她做出了如下評價:
賀子珍同志是堅強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中國共產(chǎn)黨優(yōu)秀黨員,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艱苦奮斗的一生。
賀子珍,這位平凡而偉大的女性,這位最早上井岡山的女共產(chǎn)黨員終于走完了她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含著微笑離開了人世。她的一生中有慷慨激昂、英勇悲壯的戰(zhàn)斗歲月,有遭受磨難與不幸的艱難時光,更多的是心里流著血、眼里流著淚的沉默的悲苦日子。但是,人們不會忘記她,因為她為中國革命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她——位平凡的女性,為中國革命幾乎流盡了身上最后一滴血……是她,伴隨毛澤東一起度過了中國革命歷史上最艱難的階段,也是她,在革命勝利之后,為了大局默默忍受個人的悲苦,過著孤寂的生活。然而,中國革命的歷史豐碑上卻鐫刻著一個不朽的名字:它就是——賀子珍!
張寧據(jù)《賀子珍》陳冠任/文整理
許世友欲開除女兒軍籍內(nèi)情
在一次邊境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中,許世友在空軍工作的三女兒正在度蜜月,沒有歸隊。許世友得知這一消息后,大聲吼道:“就要打仗了,還度什么蜜月!給我立即通知空軍,限她3天之內(nèi)趕回部隊,不然就開除軍籍!”三女兒接到命令后,火速趕回了部隊。
許世友共有7個子女。作為一名從戰(zhàn)火中走來的老軍人,許世友對部隊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他認為部隊是一個鍛煉人浩養(yǎng)人的大學校,他把7個孩子全都送去參了軍,接受部隊的教育和鍛煉。
子女參軍后,許世友從不給特殊照顧,用許世友的話說:孩子參軍就是部隊的人了,是組織的人了,好壞由部隊去管,路由他們自己去走。
許世友的大兒子許光,解放初期入伍當了海軍。他在戰(zhàn)友面前從沒說過自己是許世友的兒子。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工作勤奮扎實,從不怕苦怕累,深得所在部隊領導的賞識,官至團職干部。本來許光有機會到院校深造,可許世友想到年邁的母親仍然生活在河南農(nóng)村老家沒人照顧,便對許光說:“自古忠孝難以兩全,我參加革命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在你奶奶身邊伺候盡孝,欠老人家的實在太多了,你就回家營我照顧你奶奶吧?!?/p>
許光按照父親的囑咐,轉(zhuǎn)業(yè)回了老家——河南新縣,任職縣武裝部副部長,后來就在該縣的人大副主任崗位上退了休。
在一次邊境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中,許世友在空軍工作的三女兒正在度蜜月,沒有歸隊。許世友得知這一消息后,大為震怒,大聲吼道:“就要打仗了,還度什么蜜月!給我立即通知空軍,馬上查找她的下落,限她3天之內(nèi)趕回部隊,不然就開除她的軍籍!”在許世友身邊工作多年的人員還是第一次看到首長發(fā)這么大的火。三女兒接到命令后,一分鐘也不敢耽誤,即刻動身,火速趕回了部隊。
許世友對待配偶和子女是這樣,對待自己的親友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也是這個態(tài)度。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兵是許多年輕人最大的愿望。田普的兩個親侄女正值當兵的年齡,從老家跑到廣州,要求姑姑和姑夫想辦法讓她們參軍。許世友對她們說,當兵保家衛(wèi)國是好事,我當然贊成。不過,要符合招兵的要求和規(guī)定,必須身體好、政審合格,托關系走后門不行。后來,一個符合條件的侄女如愿以償?shù)禺斄吮硪粋€則回了老家。
許世友的一個遠房堂孫許道炎,在部隊當兵,一次利用休探親假的時間,特意繞道去軍區(qū)機關見許世友,要許世友幫忙說情提干。許世友不僅不幫忙,還訓斥他趁早打消這種靠關系往上爬的邪念頭,要用自己的真本事說話。結果,許道炎最終復員回了老家。
許世友身邊的工作人員,也從沒有誰因為自己在首長身邊工作而得到特殊關照,離開時大多是哪里來哪里去,什么職務來,還是什么職務去。這在許世友那里,已經(jīng)成了慣例。
兩袖清風的許世友也從不給別人送禮,他也不輕易接受別人的禮物。秘書孫洪憲在許司令員身邊三年,見許世友只收過三次禮,送過一次禮。
許世友收的第一份禮,是1974年秋的一天,許世友到軍區(qū)司令部嘉禾農(nóng)場視察工作,恰逢農(nóng)場剛砍下了一些甘蔗,于是,農(nóng)場工作人員將一捆甘蔗放在了許世友吉普車的后備廂里,說是讓首長嘗嘗部隊官兵自己種的甘蔗。許世友沒有推辭,欣然接受,回來后就分給工作人員吃了。
許世友收的第二份禮,是軍區(qū)一位副參謀長送他兩瓶越南產(chǎn)的山葡萄酒。這位副參謀長和許世友是同鄉(xiāng),也是早年參加革命的老紅軍。1975年,這位副參謀長到越南訪問,給許世友帶回了兩瓶越南產(chǎn)的山葡萄酒。后來,許世友將酒送到了食堂,讓工作人員享用了。
許世友收的第三份禮,是老家的公社黨委書記帶來的一袋板栗、核桃和一桶麻油,這些都是許世友一向喜歡吃的家鄉(xiāng)特產(chǎn)。可許世友也沒有獨享,將板栗、核桃分給了工作人員,將那一桶麻油拿到了工作人員用餐的小食堂,大家一起分享。
公社書記這次來,一是代表家鄉(xiāng)人民看望許世友,二是想通過許世友弄一輛汽車。許世友看到家鄉(xiāng)的公社書記,顯得格外親熱和高興,設家宴招待。公社書記進門后,許世友詳細詢問起家鄉(xiāng)的生產(chǎn)和鄉(xiāng)親們的生活情況。當聽公社書記說,家鄉(xiāng)這幾年收成不錯,鄉(xiāng)親們都能吃上飽飯時,許世友說:“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鬧革命,就是讓窮人吃上飯?!彼纸又f:“不過,有點小成績絕不能翹尾巴,你們不僅要讓鄉(xiāng)親們有飯吃,還要讓他們有好日子過。”
公社書記乘機說,為了讓鄉(xiāng)親們過得更好,家鄉(xiāng)正在學大寨,修水利,搞機械化,公社想買一輛汽車,可是沒有錢,想請許司令員幫忙想想辦法。
許世友聽后說:“我哪來那么多錢買汽車,部隊的車是保障打仗用的,又不能送給你。”
張寧據(jù)《解放日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