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時有首很著名的德國情歌,叫《莉莉·瑪蓮》,不僅深受德軍士兵的喜愛,在盟軍士兵中也相當流行。它的詞作者叫漢斯·萊普(1893-1983)。
1915年4月的柏林,一個大霧彌漫的夜晚,年輕的漢堡詩人、軍官學校學生漢斯·萊普正在一個兵營外站崗,路上的街燈在濃霧中閃爍。
上崗之前,萊普剛剛離開心上人、一個名叫莉莉的漂亮姑娘。當他正思念著心上人的時候,路燈下走來了海藍色眼睛的美麗姑娘瑪蓮,她與萊普是在一家藝術畫廊相識的?,斏彄]手向萊普致意,正在這時,巡崗的軍官走了過來,萊普只得眼巴巴地望著瑪蓮消失在濃霧中。
夜里,萊普躺在床上翻來覆去,腦海里浮現(xiàn)出莉莉和瑪蓮的身影。于是,他寫下一首用她們兩個人的名字組合成一個人名字的詩。詩的德文名字是《提燈下的女孩》,后來出版時改為《年輕哨兵的歌》。詩中講述的是一名戰(zhàn)士在營房外的燈光下,與心上人莉莉·瑪蓮告別的故事。戰(zhàn)士渴望著愛情,但軍號已經(jīng)吹響,戀人只能依依不舍地分離,他不禁在想:走上戰(zhàn)場的我,命運將會怎樣?我的靈魂還能像現(xiàn)在這樣擁抱她嗎?
幾天以后,萊普就被送到了俄國前線,后來他再也沒能見到莉莉和瑪蓮。大約20年后,他將《年輕哨兵的歌》收入了自己的一本詩集。1938年,柏林作曲家諶貝特·舒爾策看到了這首詩,并為它譜了曲,并改名為《莉莉·瑪蓮》。
舒爾策把歌曲送給男高音歌唱家拜恩,希望他能演唱,但拜恩以“太簡單”為由謝絕了。舒爾策又將它送給在夜總會演唱的女歌手拉拉·安德森,她充滿激情的嗓音正好適合這首歌。1939年,一家唱片公司灌制了安德森的演唱,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唱片僅賣出了700張。在此后的兩年里,《莉莉·瑪蓮》一直不為人知。
1941年,德軍占領南斯拉夫后,在貝爾格萊德開設了廣播電臺,向部署在巴爾干和北非的德軍廣播。然而,經(jīng)過一次次轟炸,幸存的唱片寥寥無幾,電臺主任于是派人四處尋找能夠播放的唱片。最后,在維也納的一個地下室里,一名戰(zhàn)士發(fā)現(xiàn)了一堆落滿灰塵的舊唱片,安德森演唱的《莉莉·瑪蓮》便在其中。1941年8月18日晚9時55分,貝爾格萊德電臺首次播出了《莉莉·瑪蓮》,不承想,成千上萬的德軍士兵立即被它迷住了,紛紛寫信要求重播。
此后,每晚的9時55分,貝爾格萊德電臺都會播放安德森的唱片。從北非的沙漠到歐洲阿登的森林,所有戰(zhàn)壕中的戰(zhàn)士都會圍著一臺收音機,把它調到貝爾格菜德電臺,準時去傾聽這首哀傷纏綿的歌。這首歌成了敵對雙方戰(zhàn)壕里戰(zhàn)士們共同的語言。當年的盟軍晟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將軍曾經(jīng)感慨地說:“這位小詩人是戰(zhàn)爭中唯一一位讓各方都喜歡的人?!?/p>
多年后,一位幸存的英軍士兵回憶說,“一天夜里,收音機里傳來一位女歌手溫柔的歌聲,這歌聲深深地打動了我,令我至今難以忘懷,雖然我一點也聽不懂她唱的是什么。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一樣,因為我們不屬于德國的非洲軍團,而是英國第八軍——沙漠之鼠,但我們仍為這親切的歌聲所吸引,它似乎深深地滲透到了我們的內心。
“在距離我們不遠的地方,德國士兵也在收聽同一首歌曲,分享著我們的孤獨與渴望。當時正是1942年的春天,對陣雙方的戰(zhàn)士都遠離家鄉(xiāng),我們都喜歡歌中的女孩。我想,無論哪個國家,戰(zhàn)場上成千上萬的士兵都一樣。”
不僅在前線,這首歌在后方也極為流行,柏林的電臺經(jīng)常播放。一位德國母親寫信給作曲家舒爾策說:“我的兒子已經(jīng)死在戰(zhàn)場上,他在最后一封信中提到了《莉莉·瑪蓮》,我一聽到這首歌就會想起他……”
然而,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卻十分憎惡《莉莉·瑪蓮》這首歌,他偏愛的是《轟炸英格蘭》之類的歌。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戰(zhàn)中,30萬德軍被殲的消息傳來后,戈培爾下令禁止播放《莉莉·瑪蓮》,銷毀所有唱片,并稱它為“徘徊在酒吧中的死亡之曲”。
然而,令戈培爾始料不及的是,《莉莉·瑪蓮》的唱片這時已被偷偷送到中立國瑞士,在戈培爾下令禁播三天之后,《莉莉·瑪蓮》重又回響在無線廣播中。
氣急敗壞的戈培爾只得將他的怒氣發(fā)泄到歌手身上,拉拉·安德森被逮捕,被關進了集中營。
同樣,英國軍隊的高級將領也不喜歡這首歌,理由是,它不適合鼓舞我們的戰(zhàn)士前進,特別是在用德語唱著它的情況下。
然而在英格蘭,一些老兵卻經(jīng)常在酒館里哼唱《莉莉·瑪蓮》。一天夜里,歌曲出版商菲利浦遇到一群正在唱這首歌的老兵,他好心地提醒他們:鄉(xiāng)村警察可能會把他們當成德國間諜??墒牵幻麘?zhàn)士憤怒地向他喊道:“如果你們對它不滿的話,為什么不為我們寫一首英語歌呢?”
菲利浦在歌詞作者湯米·康納的幫助下接受了這一挑戰(zhàn),《莉莉·瑪蓮》被改寫成《我燈光下的莉莉》。新的“莉莉”是一位留在家鄉(xiāng)的姑娘,她正期待著她的愛人安全歸來。
在軍營門口的燈光下/親愛的,我記得你習慣地在等待/在那兒你溫柔地對我低語/你將愛我到永遠/我燈光下的莉莉/我心愛的莉莉·瑪蓮
這首溫情脈脈的歌傾訴了遠離家鄉(xiāng)的戰(zhàn)士渴望結束戰(zhàn)爭、返回愛人懷抱的心情。歌曲發(fā)表后立即引起轟動,在6個月里,僅單張歌片的銷售就超過了50萬張。伊迪絲·琵雅芙(1915-1963,法國知名女歌手)將它唱給法軍,瑪琳·黛德麗(1901-1992,德裔美國演員兼歌手)將它唱給美軍,美國第五軍的戰(zhàn)士唱著它挺進佛羅倫薩……
如今,根據(jù)萊普詩歌改編的作品已達14種語言,并有不下一打的故事片和紀錄片將《莉莉·瑪蓮》作為它們的主題曲。直到今天,只要有老戰(zhàn)士相聚,很多人仍然會唱起這首孤獨而溫情的戀歌。
在炮彈肆虐、血流成河的戰(zhàn)爭中,《莉莉·瑪蓮》之所以能夠超越國界、經(jīng)久流傳,正是因為它傳達了人們渴望和平、溫柔和安寧的心聲。
張寧據(jù)《文史博覽》樂楚/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