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桓譚是兩漢時期的思想家、音樂家。他生于音樂世家,自幼愛好音律,善鼓琴,在音樂方面有很好的天賦。他的著作《新論》中,有一部分就是對音樂理論方面的論述。本文對他一生所從事的音樂活動及理論著作進行探討,力圖揭示這位漢代音樂家的相關(guān)音樂生活。
關(guān)鍵詞:桓譚;古琴藝術(shù);《新論》
作者簡介:石琳(1986—)女,山東即墨人。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文獻學。
[中圖分類號]: I25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2-0198-01
桓譚,字君山,沛國相人(相,縣名,在今徐州符離縣西北), 生于漢成帝陽朔二年(公元前23年),歷經(jīng)成帝、平帝、哀帝、新莽政權(quán)、更始政權(quán)和東漢初年,是西漢和東漢之交著名的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文藝理論批評家。
一
在我國古代,對于人的音樂才能的形成起著至關(guān)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家族世代相傳的音樂背景。桓譚出身于宮廷音樂世家,這為他從事音樂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缸T的父親也是一位音樂大家,曾做過漢成帝時期的“太樂令”,《后漢書》卷二十八(上)《桓譚傳》中記載:“桓譚,字君山,沛國相人也。父成帝時為太樂令,譚以父任為郎。”1他的父親所做的是“太樂令”,就是太樂署的長官,隸屬朝廷九卿之一的太常卿,是其屬下專門負責掌管龐大的國家雅樂樂舞機構(gòu)的高級官吏,在郝經(jīng)撰的《續(xù)后漢書》卷八十六中記載:“太樂令,六百石,掌伎樂。凡祭祀,掌請奏樂。大饗用樂,則掌其陳序。丞一人,又協(xié)律都尉一人,員吏二十五人……學事、樂人、八佾舞三百八十人”2。由此可見,桓譚的父親能夠勝任太樂令這一職守,他的音樂造詣極深?;缸T就是在這樣一個良好音樂氛圍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這為他日后在音樂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chǔ)。
桓譚繼承了其父的音樂管理才能,而后“譚以父為郎”3,說的是他因其父親的緣故,做了侍奉皇帝的奉車郎。后來因其“性嗜音樂”,4“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在漢成帝時被升為樂府令,隸屬于音樂機構(gòu)“樂府”。
據(jù)近年考古資料證明,樂府始于秦代,在漢代時候已經(jīng)發(fā)展到鼎盛時期?;缸T所領(lǐng)導的樂府與其父所在的太樂署,兩者雖同為執(zhí)樂,其職能卻迥然不同。太樂署主要負責掌管祭祀用的雅樂,這些音樂是為皇家宗廟祭祀而提供的,音調(diào)緩慢莊嚴,清靜淡雅。而樂府則主要是以搜集民歌,創(chuàng)作新聲,填寫歌詞,改編曲調(diào),編配演唱、演奏音樂作品,訓練樂工以及研究音樂理論等,這些音樂主要供宮廷帝王將相們觀賞享用。
隨著“鄭衛(wèi)之聲”逐漸受到宮廷的重視,“貴戚五侯、定陵、富平之家,淫侈過度,至與人主爭女樂”,6可見,當時宮廷貴族對“鄭聲”的喜愛程度之深。桓譚 “性嗜倡樂,簡易不修威儀,而非毀俗儒”7,“頗離雅操,而更為新弄”8,因其有善為新聲的才能,桓譚得到了漢成帝的器重,任命其為樂府令。然而在這同一年中,漢成帝暴崩,“性不好音”的哀帝登位,加之,國家經(jīng)濟短缺,幾個月后,下令撤銷樂府。
隨后,桓譚先后任職“掌樂大夫”、“典樂大夫”、“講樂祭酒”,這些都是掌管音樂的官吏。《東觀記》曰:“召譚,拜議郎給事中。帝每宴輒令鼓琴,好其繁聲,”9說的是到東漢光武帝時,他任議郎給事中,以為皇帝演奏音樂為任。綜上所述,桓譚的一生數(shù)次掌樂,并見證了樂府這一有名的歷史機構(gòu)。他任職期間所從事的音樂活動,對以后音樂的發(fā)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二
桓譚是漢代優(yōu)秀的古琴藝術(shù)家?!逗鬂h書·桓譚傳》說其“好音律,善鼓琴?!?0,東漢時期,“好其繁聲”的光武帝劉秀任其議郎給事中,為之鼓琴。他認為“八音廣博,琴德最優(yōu)”11,即鼓琴是最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方式,他生平“性嗜倡樂”,愛好俗樂,常言自己的琴曲為“頗離雅操,而更為新弄”12,就是常不按雅樂的曲操,做一些新的樂調(diào)。
由于對古琴的喜愛,加之其才華橫溢,他撰寫了《新論》一書,其中《琴道》一篇就是專門寫古琴的?!缎抡摗穼笫烙绊懢薮?,具有極高的學術(shù)研究價值。其內(nèi)容涉及的范圍極廣,如兩漢時的哲學、文藝、社會自然學科等學術(shù)領(lǐng)域。據(jù)《后漢書》中記載:“共有二十九篇”和“賦、誄、書、奏凡二十六篇”,13其中論及音樂的文章有《琴道》、《言體》、《見徵》、《啟寤》、《祛蔽》、《離事》、《辨惑》?!肚俚馈肥恰缎抡摗分兄饕U述琴論、琴史、琴曲的一篇。據(jù)《后漢書》載:桓譚的《琴論篇》沒有寫完,后來由班固續(xù)作而成。
《琴道》的內(nèi)容主要是圍繞古琴而寫,其中有記錄古琴的產(chǎn)地、尺寸、背景的部分,還有一部分是介紹當時的著名琴曲、琴家以及與琴有關(guān)的音樂故事的記述。在整本《新論》中共記載近五十多個故事,這些故事中有些是他的親身體驗,有些則是一些歷史故事。在《琴道》篇中,他引用戰(zhàn)國時期“雍門周見孟嘗君”的故事對音樂審美進行了論證說明。雍門周是戰(zhàn)國時期一名有名的琴師,他有著超凡的琴藝,在演奏悲哀的曲子時,凄涼傷感,使聽眾聞之都感動的傷心流淚。而“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不相信他有這般高超的琴藝,便叫人將雍門周請來給他彈琴。雍門周以琴見孟嘗君,孟嘗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雍門周則結(jié)合他對孟嘗君的了解,將他與周邊國家的危機一一道來,聽的孟嘗君“喟然太息,涕淚承睫而未下”,然后雍門周再“引琴而鼓之,徐動宮徵,叩角羽,初終而成曲”,更引得孟嘗君是 “噓欷而就”。通過這段故事反映了音樂美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那就是審美者的主體體驗和感受是音樂審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桓譚是我國音樂發(fā)展史中一位重要的音樂家,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古琴藝術(shù)家,同時他還憑借其豐富的音樂活動閱歷所著的音樂理論方面的專著,為我國古代音樂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他在音樂方面的個性創(chuàng)作以及對音樂事業(yè)的執(zhí)著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注釋:
1、南朝.范曄.后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51,955頁.
2、元.郝經(jīng).續(xù)后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85,1457頁
3、南朝.范曄.后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51,955頁.
4、《新論·離事》
5、南朝.范曄.后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51,955頁.
6、《漢書·禮樂志》
7、《后漢書》卷二十八(上)《桓譚傳》
8、《新論·離事》
9、《后漢書》卷二六上《列傳》第一六上。
10、《后漢書》
11、《后漢書·宋弘傳》
12、《新論》佚文
13、《后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