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最普通的文體,也是我國悠久的文化寶藏,它最主要的特色是煉字煉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常說的“之乎者也矣焉哉”是運用最普遍的,歷來有許多學者論述過這七字,本文僅對“之”字的用法做一些淺顯的分析。
關鍵詞:“之”字 語法 用法
作者簡介:侯月瑩(1989—),女,2008級本科生,漢語言文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2-0148-01
一、引言
《左傳#8226;小雅#8226;小明》中有“神之聽之,式谷以女”,這是比較特殊的將“之”字作語氣詞使用的情況?!爸弊肿髡Z氣詞,常用在句末,多見于韻文中,表示一種詠嘆的語氣,同時還有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 不過,“之”字在古漢語中作語氣詞的情況不多見。在現(xiàn)代漢語的解釋中,‘之’的用法有兩大類解釋,一種理解為“之”作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標志,無實意,可不翻譯。如:縱一葦之所如(蘇軾《赤壁賦》)。另一種理解為作為結構助詞“的”翻譯。如: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傳序》)。其實,‘之’字的使用還遠遠不止于此,它常見的用法應該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而根據用法的不同,釋義也就有差異。
文言文中,根據具體的用法,又可繼續(xù)對實詞和虛詞進行更加詳細的劃分,使用較為廣泛的“之”字,作實詞的時候可分為代詞和動詞;而作虛詞的時候則可分為助詞、連詞、介詞和語氣詞。
二、“之”的實詞用法
(一)‘之’作動詞
“之”字作動詞,意為“到……去”、“往”、“到”、“至”。如:
1、“項伯及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史記#8226;項羽本紀》))——項伯于是連夜奔跑到沛公的軍營里;
2、“輟耕之壟上”(《史記#8226;陳涉世家》)——(陳涉)停止耕種到田畔高地上。
實詞中的“之”字作動詞在古漢語中不很多,而更常作代詞使用。
(二)‘之’作代詞
“之”作代詞時,一般用作賓語,代人、事、處所,所代的對象大多出現(xiàn)在上下文中。作代詞“之”又分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作指示代詞的時候,“之”字是近指代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可以可譯為“這”、“這個”、“這些”等,此時“之”可作定語,也可作賓語。做人稱代詞的時候,“之”字指代的是第三人稱,在先秦時期,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之”字實際上是將指示代詞用作人稱代詞。如:
1、“故為之說”(《捕蛇者說》)——所以(為這件事)寫了這篇文章;
2、“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史記#8226;項羽本紀》))——請您幫我叫他進來,我會像對待兄長那樣對待他;
三、“之”的虛詞用法
(一)‘之’作助詞
(1)“之”字作結構助詞,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即用在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做定語的標志,其格式為“定語+之+中心語”,使二者組成偏正短語,表示前后兩項的各種關系,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可根據情況靈活譯出。如:
1、“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8226;離婁上》)——人的最大毛病在喜歡給人當老師。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他們)看了自然景物后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上面兩例中的“之”用在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表領屬關系,譯為“的”
(2)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動詞和它的賓語之間,起著把賓語提前的作用,以達到強調的目的,可不譯出。這種結構通常出現(xiàn)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其格式為“賓語+之+謂語”。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句子中,動詞是“有”,賓語是“陋”,賓語從動詞后放到動詞前面,“之”字是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在的意義,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句式,“何陋之有”也就是“有何陋”。
(3)定語后置的標志,為了強調定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語的后面,其格式為“中心語+之+定語”??梢詾楝F(xiàn)代漢語“的”。如:
“馬之千里者”(《馬說》)——日行千里的馬。
(4)用在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和時間副詞的后面,起協(xié)調音節(jié)、舒緩語氣和時間的持續(xù)等作用,不必譯出。如:
“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魯莊公將要擊鼓進攻了。
(5)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是原來的主謂句成為句子成分或復句的成分,其格式為“主語+之+謂語”。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啊。
所謂的獨立性就是獨自存在的詞語或句子結構,如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并列結構,取消句子獨立性,顧名思義,就是讓本可以獨立成立的句子不能成為句子,而成為句子的某一成分。例句中,“美”和“白”均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吾妻美我”和“東方既白”本來可以構成一個主謂句,但是現(xiàn)在卻分別在句子里面做主語和賓語。
(二)“之”作連詞
(1)連接定語和中心語,它不像“且、以、而、則”等連接謂語性詞組或句子,構成聯(lián)合關系,而是連接定語和中心語,組成偏正結構,表示領屬性或修飾的關系,在意義上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助詞“的”。
如:“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史記#8226;留侯世家》)——現(xiàn)在陛下能夠得到項籍的頭嗎?
例句中“之”為連詞,連接名詞定語“項籍”和名詞中心語“頭”。
(2)連接主語和謂語,使主語結構轉變?yōu)槎ㄖ嘘P系的名詞性短語。不過,這種結構形成必須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判斷句謂語和表示時間的狀語等情況。如:
“大哉,堯之為君”(《孟子#8226;滕文公上》)——堯,作為一位君王,真是太偉大了!
“堯之為君”本為主謂結構,中間插入連詞“之”,使它轉為定中結構,作形容詞“大”的主語,這是個主謂倒置的句子。
(3)用在主語和謂語中間起連接作用,但不宜認為使主謂結構轉變?yōu)槊~性的成分,因為它沒有在句中擔任主語、賓語等成分,而是作為一個分句用在另一個分句的前面,同它構成復句關系。如: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
例句中,第一個“之”字用在主語“父母”和謂語“愛”之間,起連接作用,在這里可不譯出。
(三)“之”作介詞
“之”字作介詞時,譯作“于”,“對于”等,在這種情況下,“之”可用為狀語或狀語結構,不過比較少見。如: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大學》)——人對于他所親愛的就認識不清。在例句中,“之”就作狀語。解釋為“對于”
四、小結
本文簡單的講述了古文言文中“之”字常見的用法和例子,對“之”字從詞性上將其進行劃分,再針對“之”字的實詞和虛詞用法進行了更加詳細的歸類和舉例、分析闡述,希望能夠給廣大學者提供一些研究古文言文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顏炳罡.四書五經(四卷本)[M].第1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2]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M].第3版.北京:中華書局,1999.
[3]郭錫良、唐作藩、何九盈、蔣紹愚、田瑞娟.古代漢語[M].第1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楊伯峻.古漢語虛詞[M].第1版.北京:中華書局,1981.
[5]汪麗炎.漢語語法[M].第1版.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