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寫實為主的西方繪畫,從20世紀初照相機發(fā)明以后開始遭遇滅亡的挑戰(zhàn),然而經過幾代優(yōu)秀畫家們的執(zhí)著努力,使得寫實繪畫的語言形態(tài)得以拓展,最終使其得以延續(xù)并重新發(fā)散活力。本文所要提及的巴爾蒂斯正是這些優(yōu)秀畫家中的一員,他的繪畫作品的本質在于對寫實繪畫語言形式上的個性化追求(并非視覺上的寫實),另一方面是對事物真實性的不斷追問,將事物的本真用新的、多元化的繪畫語言形式以隱喻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而這正是具象繪畫的魅力所在,這也正是巴爾蒂斯對具象繪畫發(fā)展的貢獻之一。
關鍵詞: 巴爾蒂斯 具象繪畫 觀念性 個性化表達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2-0142-02
以寫實為主的西方繪畫,從20世紀初照相機發(fā)明以后開始遭遇滅亡的挑戰(zhàn),然而經過幾代優(yōu)秀畫家們的執(zhí)著努力,使得寫實繪畫的語言形態(tài)得以拓展,最終使其得以延續(xù)并重新發(fā)散活力。本文所要提及的畫家巴爾蒂斯正是這些優(yōu)秀藝術家中的一員,他的繪畫作品的本質在于對寫實繪畫語言形式上的個性化追求(并非視覺上的寫實),另一方面是對事物真實性的不斷追問,將事物的本真用新的、多元化的繪畫語言形式以隱喻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而這正是具象繪畫的魅力所在,同時這也是巴爾蒂斯對具象繪畫發(fā)展的貢獻之一。所謂具象繪畫是指描繪有具體形象特征的繪畫形式,20世紀初,康定斯基在其論著《論藝術里的精神》中首次提出具象繪畫與抽象繪畫的概念。不久由畢費(Gernard Buffet)為首的一個團體-“目擊者”所發(fā)起形成具象繪畫體系,二次大戰(zhàn)后的歐洲繪畫,雖然受到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及極限主義的影響,但許多歐洲的藝術家積極的想從文化傳統(tǒng)中找尋自我。他們想要用傳統(tǒng)的精神來把握真正的真實。具象繪畫與西方傳統(tǒng)寫實繪畫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具象繪畫是寫實繪畫的拓展和延續(xù),它不同于古典主義、現(xiàn)實主義和自然主義,是具有現(xiàn)代主義精神本質內涵的一種繪畫形式。
具象繪畫的發(fā)展拓展了寫實繪畫的領域,在題材選擇、形式原則和技法運用等方面豐富了寫實繪畫藝術的繪畫特征。藝術家們嘗試著用豐富的現(xiàn)代藝術語言和多樣化的傳統(tǒng)藝術樣式來表達人的精神狀態(tài)。在具象繪畫中,寫實的空間極其有限,而意象或表現(xiàn)的空間卻是無限的,在有限和無限之間,藝術家真摯地深入體會、挖掘,不難找到屬于自己在藝術上的一席之地。
1908年出生的巴爾蒂斯經歷了具象繪畫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強盛,巴爾蒂斯是個孤獨的畫家,他離群所居,他的生活帶著一層撲朔迷離的神秘色彩。他的繪畫作品大都從普通平凡的生活場景中揭示人的心理活動,具有極強的觀念色彩。他的畫面中經常體現(xiàn)出或冷漠或平淡或詭黠的氣氛,這是他對生活的思考,這種思考異常深刻,深刻中又透露出一層詩意般的抒情氣氛,以致誰也無法說清畫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這也正是他留給觀眾的思索空間。
從巴爾蒂斯的繪畫作品可以看到具象繪畫的基本特征——注重觀念性以及對視覺形式的個性化表達。
與傳統(tǒng)寫實繪畫相比,具象繪畫更注重對真實意義的追問,因此,具象繪畫體現(xiàn)出多元化的藝術取向。從哲學角度來說事物的實在性不等同于其真實性,那么從這個思路來說藝術對真實性的把握也就不等于實在性,真實性只能存在于藝術家主體意識的感覺和感受之中。畫家從描繪事物到對事物感覺上的把握,體現(xiàn)出對客觀世界一種審美上的主觀能動性的反映。由于畫家主體意識的積極參與,其繪畫作品就是以一種純視覺形式融入個人的觀念去理解世界、表現(xiàn)真實。所以,藝術對客觀世界的表現(xiàn)總是和情感、理智、 體驗、領悟等主體意識、潛意識聯(lián)系到一起,是精神層面的外化呈現(xiàn)。巴爾蒂斯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希望表現(xiàn)事物背后的東西,也就是說,表現(xiàn)我們這個世界上可見事物背后的東西,它是真實存在的”。 1933 年畫的《街道》(如圖)表現(xiàn)了一幕看似不真實而又真實的世界,畫面里每個人都目中無人似的各自行動:如木偶般散步的廚師;抱著有大人特征孩子的主婦;肩扛木板的白衣人;朝我們走來的躊躇滿志的少年;與少年相向而過的婦人,身體保持著機械的姿態(tài);手持玩具網球拍的小女孩,臉上并無兒童的天真;一對糾纏在一起的年輕男女,不知道他們是誰,貌似男孩被本能的性欲所驅使,強擁著一個女孩,毫不在意他人在場,我們也不知道他們低垂的目光是陶醉還是暴力的暗示。這個不真實的、夢境般的街道,卻是我們所存在的一個共同的世界——真實的世界。
宗教性是巴爾蒂斯繪畫作品觀念的主要基調,他曾經說過:“我的作品是宗教繪畫”。他的畫中的游戲類似種種宗教儀式,紙牌、鏡子、書、各種玩偶以及貓就像宗教儀式道具一樣用于祈禱或占卜。他把畫中的少女看成是純潔的天使,她們靜靜地呆在房間里,似乎等待著某種命運的召喚。時間在畫面里凝固,人物瞬時間靜止,仿佛成了蠟像,安靜與焦躁、性愛和貞潔、瞬間和永恒相互交織在一起。巴爾蒂斯繪畫中的少女,經常擺著各種奇特的姿勢,處于一種夢幻的狀態(tài),她們既具有青春發(fā)育期的朝氣,又洋溢著成熟的女人的性感,這引領我們悄悄地進入女性真實的內心世界。
巴爾蒂斯的作品雖然極具現(xiàn)代性和個性化特征,卻又無處不透露著傳統(tǒng)繪畫的影子,他追溯15、16世紀的繪畫大師弗朗西斯卡、馬薩喬,追求古典精神中的莊嚴、神圣、永恒和靜穆的美,同時他又極度景仰中國傳統(tǒng)繪畫,他將西方傳統(tǒng)繪畫與東方藝術精神巧妙融合,在形式語言上,采取幾何化的構成形式,簡化物象的輪廓,并將色彩、肌理、光影等語言經營為個體的表達方式,在觀念上追求東方哲學的精神認同。因此,在他的藝術中能讓人感受到西方傳統(tǒng)繪畫的魅力,也可以體會到東方繪畫的神秘。巴爾蒂斯技術手段樸拙,極端固執(zhí)地維護著傳統(tǒng)繪畫,演繹著古典理想,戲劇性的場景僵硬的彌漫著某種曖昧氣息和超越現(xiàn)實的永恒。他的風景畫由歐洲耕地的切割圖案構成,這也具有歐洲風景的特點;他通過畫面的幾何式線條組合,通過人物的機械姿態(tài)和畫面的有機布局,來表達對古典繪畫的致敬。畫中物象輪廓都有生硬之感,人物的形象和動作由一些緊張的直線和曲線來表達,線條看似呆板,卻很有感染力,它們包含了客觀與主觀的創(chuàng)造的激情。畫中的人物沒有姓名,也沒有個性,而這恰恰就是他的繪畫作品的個性化表達。
從上述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巴爾蒂斯用其獨立、自信的藝術精神避開紛繁復雜的現(xiàn)代藝術大潮,堅持用具象手法來描繪他眼中的事物和真實的內心世界,有意無意地探索具象繪畫新的發(fā)展方向。他時時刻刻關注著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存在狀態(tài),關注自己觸手可及的當下。他通過人物游移的目光、僵硬的姿態(tài)、同處一個空間卻彼此互不關注等因素,形成觀者與他們以及他們之間形成的幾重隔閡,表現(xiàn)他們的冷漠并引起我們的困惑。因此巴爾蒂斯個性化的、觀念性的畫面圖式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困惑和焦慮,他用那看似荒誕的“不真實”表達了具象繪畫通過可視的表象表現(xiàn)人們內心的真實。同時,我們從他那些極具古典精神的繪畫作品中,能夠領略到具象繪畫永恒的魅力。
總之,正是由于像巴爾蒂斯這樣的偉大藝術家們的卓越貢獻,使得寫實繪畫因此有了不同的解釋,更重要的是使具象繪畫在轟轟烈烈的現(xiàn)代主義運動的夾縫中得以生存并依然強大,同時又賦予了傳統(tǒng)寫實繪畫以新的含義。
參考文獻:
1、葛鵬仁 編著,《西方現(xiàn)代藝術. 后現(xiàn)代藝術》,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10-1
2、殷雄 ,《現(xiàn)代具象語言/油畫語言研究》,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6-7-1
3、(意)貢斯坦蒂尼 編,劉焰 譯,《巴爾蒂斯對話錄》,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1-1
4、許江,焦小健 編,《具象表現(xiàn)繪畫文選——斷橋藝術哲學文叢》,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9-1
5、(法)夏呂姆 著,林霄瀟,吳啟雯 譯,《西方現(xiàn)代藝術批評》,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