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舒伯特童年貧苦,自幼顯示出音樂才能,跟隨父親和兩位哥哥學習鋼琴和小提琴,舒伯特的歌曲把詞、曲、伴奏三者有機的結合,大大增強了歌曲的表現(xiàn)力。在反動的梅特涅政權殘酷的高壓政策下,舒伯特音樂的題材是以個人的愛情和戀愛的痛苦為中心主題,舒伯特的創(chuàng)作主要是抒情歌曲、交響樂。他的創(chuàng)作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因此人們稱他為“藝術歌曲之王”。
關鍵詞:家庭;音樂;交響曲;套曲
作者簡介:徐佳瑩(1984—),女,黑龍江雞西人,助教,學士學位,研究方向:電子管風琴,音樂表演。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2-0131-01
浪漫主義音樂使歐洲音樂史進入了一個輝煌的時代。早起浪漫主義作曲家有很多。我們以舒伯特為例進行闡述。
舒伯特全名為弗拉茲·彼得·舒伯特,奧地利作曲家,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奠基人,在他短暫而有限的創(chuàng)作中,寫了600多首藝術歌曲。藝術歌曲是浪漫主義音樂中最富特色的題材之一。舒伯特的歌曲把詞、曲、伴奏三者有機的結合,詩意和情境自然的交融,這大大增強了歌曲的表現(xiàn)力,充分揭示和豐富了詩歌的意境。人們稱他為“藝術歌曲之王”。
他生于維也納一個小學教師家庭。跟隨父親和兩位哥哥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從霍爾采學習了管風琴、唱歌及音樂理論。1808年以出色的童聲擔任里赫田塔爾教堂合唱團歌手,并接受普通和音樂教育,還在學生樂隊拉小提琴,接觸到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13歲寫作器樂曲,譜寫出最早的序曲,16歲完成第一交響樂(D大調(diào)),他還創(chuàng)作很多歌曲、大合唱、奏鳴曲,和奧地利民間舞曲素質(zhì)的12首小步舞曲等。這些形式多樣的作品,已顯露出舒伯特抒情性和歌唱性的創(chuàng)作風貌。
1813-1817年四年時間里他堅持自學和寫作,受到了德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影響,寫下了彌撒曲、第二至第六交響曲、4首鋼琴奏鳴曲及一大批藝術歌曲。他開始了德、奧浪漫主義聲樂抒情曲的歷史,模仿紡車轉動,烘托悲憤思念的感情《紡車旁的葛萊辛》;以陰沉和弦襯托吟誦般的歌唱《死神與少女》;刻畫風聲、馬蹄聲,制造焦慮不安的氣氛的《魔王》;《野玫瑰》描繪了魚兒在水中穿梭游動的《鱒魚》等藝術歌曲。顯示出舒伯特非凡的創(chuàng)作才能和鮮明的歌曲創(chuàng)作方面的特點。《魔王》是舒伯特藝術歌曲中最早的,最優(yōu)秀的浪漫主義音樂范例之一。以通譜的形式塑造了一個音樂的場景,以表達詩歌所描繪的激越的乘騎情景。在鋼琴伴奏部分,持續(xù)不斷的三連音和低音,以快速的八度和具威脅感的低音動機,表達了奔馳的馬蹄聲和呼嘯的風聲,渲染著緊張、陰森的氣氛。
1818年他辭去教職后,申請宮廷和劇院職務,均未成功。在朋友的支持下,先后創(chuàng)作了《孿生兄弟》、《魔法豎琴》、《羅莎蒙德》等。
1828年,在朋友的幫助下舒伯特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作品演奏會,并取得很大的成功。舒伯特在最后10年的代表作品有:《未完成的交響樂》,這個作品只有完整的兩個樂章,第三樂章僅存有128小節(jié)的殘譜,從這個意義上講,稱他“未完成”是恰當?shù)摹5m然只有兩個樂章,卻已十分完整體現(xiàn)了舒伯特創(chuàng)作時的世界觀,因此這首樂曲可以說是:“已完成的未完成交響曲”;《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郎》、《冬之旅》,這兩部聲樂套曲內(nèi)容上是又直接聯(lián)系的。主人公都是在生活里的流浪者和漂泊者,所碰到的事情都是不幸的,因此,必然走在悲哀、孤獨的道路。
舒伯特短促的一生,他在戲劇領域并不成功,但他對詩歌、室內(nèi)樂、鋼琴小品等各方面十分敏感,留下了大量的、體裁形式多樣的音樂作品。就其創(chuàng)作的一般特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在反動的梅特涅政權殘酷的高壓政策下,舒伯特音樂題材是以個人的愛情和戀愛的痛苦為中心主題,從中表現(xiàn)出社會給人們造成的苦難。他的一些作品中,體現(xiàn)了失望與希望,黑暗與光明之間的徘徊?!兑懊倒濉贰ⅰ赌捍骸返染哂忻窀璋愕募儤銉?yōu)美;《海濱》、《致音樂》等充盈著內(nèi)心的憂郁和恬靜等不同感情;在他的作品中,普通人的快樂和大自然的生活,與流浪、孤獨、痛苦及漂泊的浪漫形象互相交織著。
舒伯特作品具有廣泛的人民性。他把民間音樂素質(zhì)與古典體裁形式緊密結合起來。民間歌曲和風俗舞蹈是他作品的藝術基礎。
歌曲的影響貫穿在舒伯特全部創(chuàng)作中。他用如歌的曲調(diào)表現(xiàn)器樂作品主導、詩意的形象。往往用以前創(chuàng)作的抒情歌曲的曲調(diào)作為器樂作品主題,如《“鱒魚”五重奏》第四樂章便是歌曲“鱒魚”主題的變奏;《d小調(diào)四重奏》采用了歌曲“死神與少女”的主題;《鋼琴狂想曲》是用“流浪者”歌曲為主題等。
舒伯特和聲具有邏輯性。他充分運用大小調(diào)和三度調(diào)性對比等。通過調(diào)性、音區(qū)、和聲上的色彩變化,刻畫音樂和個人心理狀態(tài)的發(fā)展等,具有典型浪漫派的音樂風格。
舒伯特的音樂根據(jù)社會的歷史背景創(chuàng)作音樂,根據(jù)環(huán)境表達內(nèi)心深處,在反動的政權殘酷的高壓政策下,舒伯特音樂題材以個人痛苦為主題,從中表現(xiàn)社會給人們造成的苦難。這也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西方音樂的魅力,反映生活,促進群眾的情緒,激發(fā)情緒。也體現(xiàn)了舒伯特在他短暫的生命力做出的貢獻。這是音樂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朱敬修,唐瑰卿.外國音樂史[M].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0.4
[2] 沈旋,谷文嫻,陶辛.西方音樂史簡編[J].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5
[3] 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J].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3.5
[4] 王遠,陳艷.音樂簡史與欣賞[J].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3
[5] 汪毓和.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J].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