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來吧,死亡》(Come away ,death)是20世紀初英國重要作曲家奎爾特的藝術(shù)歌曲,旋律優(yōu)美、流暢,民族風味濃郁。本文擬從文學內(nèi)涵、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與風格、演唱演繹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guān)鍵詞:奎爾特;死亡;演唱探析
作者簡介:賀春保,講師,文學碩士,畢業(yè)院校: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研究,現(xiàn)為共青團浙江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委員會首屆委員、浙江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第四批高層次人才梯隊工程成員。
[中圖分類號]: I25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2-0124-01
引言:歌曲選自《三首莎士比亞詩歌》(Three Shakespeare Songs, Op.6)第一首,其演唱演繹具體分為以下幾點:
一、文學內(nèi)涵:歌曲出自莎士比亞五幕喜劇《第十二夜》第四場,在公爵奧西諾宮中,他沉浸在對奧麗維亞的愛戀中,他要薇奧拉再到奧麗維亞家中替他示愛。薇奧拉問公爵,如果一個女人像他愛奧麗維亞般愛他,他會怎么辦,暗示了自己對他的愛意。這時小丑費斯特到來,公爵命他唱這首歌以排遣心情,歌曲唱出了公爵的心聲,他深愛著奧利維亞卻得不到絲毫回應。
二、音樂分析:
(一)結(jié)構(gòu)精致
這是帶前奏、間奏和尾聲的單二部曲式結(jié)構(gòu),兩樂段都重復且變奏,全曲總共46小節(jié),卻精美完備。尾聲中人聲旋律沒有完滿結(jié)束,由尾奏予以補充,既引起聽者回味,又加強了結(jié)構(gòu)的完整性。
(二)旋律優(yōu)美、流暢
例如開頭即以舒緩、流暢的旋律蕩漾著唱出,附點像是死神的腳步應著呼喚而來,道出主人公的痛苦和傷心。感情不是爆發(fā)式的,卻能一下抓住人心,將其引入意境。
(三)和聲多變
全曲多次離調(diào),第5-6小節(jié)用六級的七和弦,再離到下屬調(diào),接著出現(xiàn)重屬和弦的九和弦。第17-18小節(jié)兩次離調(diào),尾聲離向下屬調(diào),且下屬和弦的導七和弦解決到了六級和弦。
(四)節(jié)奏靈活
開頭用一音符對一單詞,重音落在強拍或強位,旋律與詩節(jié)韻律絲絲相扣。伴奏是八分音符進行,與旋律形成錯落。后樂段旋律音區(qū)上移,引向高潮,伴奏換切分節(jié)奏。虛詞of落在最高音上,最后把重音和長音留給實詞yew,來保證詩節(jié)的整體重音。
(五)表情細膩、豐富
歌曲雖短小,卻給了極詳細的提示,從整體速度、表情提示和每樂句的演唱演奏要求,都標記極其細致,整首歌平均每兩小節(jié)就有一處標記,其精致程度可見。
三、演唱演繹:
(一)風格的整體把握
地位顯赫的公爵數(shù)次求愛卻被堅決拒絕。愛戀深刻,而拒絕又那么殘酷,簡直要他死。整首歌基調(diào)悲傷、憂郁,演唱時聲音需含蓄、內(nèi)斂,不能外放。前樂段歌聲像是悲嘆的呢喃。后樂段情緒激動起來,求死之心無人能比,悲傷的情緒又加重一層。后樂段反復時力度為f,但不能強以免破壞意境。結(jié)束三個weep像偷偷悲泣,聲音要極控制。
(二)內(nèi)在情感的細膩呈現(xiàn)
這是失戀者哀歌,但他極矜持,只是偷偷啜泣,感情須細致入微。前奏帶著淡淡憂傷輕輕引入,歌者要立即進入情緒。第五小節(jié)上行跳進要連貫。所有長音要漸弱著慢收,掩去與下句間痕跡。后樂段句頭要軟起首,求死之心在段末無力地收住,刻畫出被愛情折磨得有氣無力的模樣。反復時前樂段力度改為p,后樂段反復用mp,三個weep不能真哭出來。
(三)聲音技術(shù)的運用
1、咬字、吐字
最需強調(diào):Come和away要連讀,away中元音[#601;]要發(fā)準確, [ei]在合口時從[e]滑到[i]。death有[e]和 [θ],前者發(fā)音口型要保持,不能滑成 [ei],[θ]聲帶不振動,不可用[s]代替。第二行And中[aelig;]與[e]有所區(qū)別,開口度要大。 [i:]不能發(fā)成意大利語的I。第四行fare含[e#601;],要等三連音最后一個音進入時再從[e]滑到[#601;]。結(jié)尾輔音都不能省略,要當做附點音符來處理,在結(jié)束瞬間吐出來。
2、呼吸、共鳴、音色等
《來吧,死亡》開頭一出聲就要把人心抓住,聲音要柔韌、連貫并略帶悲傷。后樂段進入要無痕跡,One的長音要把氣息保持住,為緊接的true長音留足氣,不換氣。反復時前樂段力度為弱,而后樂段為強,層次感要出來,音色,要弱而不虛,強而不炸。第二個not a friend與my poor corse要一口氣完成。結(jié)尾處三個weep第一個要唱足時值,第二個漸強再漸弱,最后是中強開始,最后是一個梭子型的力度變化,需要有力的呼吸支持。
3、歌者與伴奏的呼應
(1)歌者先行,以聲動人
前奏后伴奏只是普通的音型,歌聲顯得尤為重要,伴奏算是陪襯。后樂段開始旋律音區(qū)上移,伴奏雖在低聲部有一條旋律來呼應,但其主體是柱式和弦,主要還是對旋律的烘托,歌者要竭盡全力地使聽者的注意力貫注到傷感、憂郁、美妙的旋律上去。
(2)你呼我應,合而為一
前樂段重復時伴奏改為三連音,但隱含一條旋律交替著在高、低音區(qū)形成對位,旋律的開始力度為p,與第一次出現(xiàn)時相對比,歌唱者要更加控制聲音,而伴奏力度是pp,這弱而靜的音樂要求歌者和伴奏配合默契。尾奏的兩個weep,伴奏中有條旋律與歌聲對應,并在最后幾小節(jié)給調(diào)性以鞏固,這悲泣般的歌聲要求伴奏者和歌聲相依相隨,融為一體。
結(jié)語:不同的語言在歌唱中都有其各自特點,不同歌曲的演唱演繹也都有不同的要求,在本文中,奎爾特的藝術(shù)歌曲甚至是單單《來吧,死亡》的演唱藝術(shù),筆者都不可能盡述,倘能給大家一點點參考和借鑒,我心已足。
參考文獻:
[1]Charles Vincent(editor),F(xiàn)ifty Shakspere Songs,Philadelphia:Oliver Ditson Company,1906
[2] 柯文怡.《羅杰·奎爾特七首伊莉莎白時期詩歌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2009
[3]康美鳳.《英文藝術(shù)歌曲精選》.第一版.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2004
[4]王桂珍.《英語語音語調(diào)教程》.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