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同的油畫家觀察和描繪事務時的不同方法和不同趣味,它們各自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畫面情境 反映了情感和精神力量。形象 語言和情境只是具象油畫的形式因素。
關鍵詞:油畫 情感 形象 語言 情境
[中圖分類號]:J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2-0120-01
油畫家創(chuàng)作的動力——“情感”是通過形象、語言、情境三個方面表現出來的,而且具象油畫不局限于對物象的摹仿和再現,還存在畫家審美情趣和內心感受 表現意義,這樣作品才能形象生動,語言豐富,情景感人。而不同情感的畫面在形象,語言,情景三方面的體現是不同的。
(—)情感的藝術形象化
具象油畫家的情感可以通過畫面中的藝術形象來傳達,我們稱它為情感的藝術形象化。格式塔學派的“同構”思想很益于我們理解這一點。同構的第一含義是同形同構,就是說畫家的眼中之象和胸中之象是相對契合的。重再現的具象油畫是屬于這一含義的,畫家只需對有說服力的形象特征做盡其所能的描繪就可以了。正如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寫道:“畫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臨其上而瞰之,花之四面得矣;畫竹者,取一株竹,因月夜照其硬于素壁之上,則竹之真年形出矣……”它的淺層含義指描繪自然景物是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基本方式,即“心師造化”。深層含義則是觀察和描繪事物要拋開事物的“表象”,深入物象審美的本質特征,所謂“物各有神”通過“去偽存真”,強化物像固有的最典型的生動的部分,最終把一種相對準確的形象呈現給觀者。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具象油畫中再現不是對物像做細膩,精確的表面刻畫,而是挖掘對象更深層次和深刻的東西,這樣才能使觀眾以自己內在儲存最深刻的感情去觸動和擁抱它。
二是“異質同構”,就是說隨著畫家情感的變化以及與物 象的不同中的自然形象也會隨之變化。凡·高在一封信中說明了他怎么動手給他的一位好友畫肖像:我夸張頭發(fā)的金黃色,我用橘黃,鉻黃,檸檬黃,而在背景,不畫房間的墻壁,我有調色板所能調出的最強烈,最濃蛋的藍色,畫了一個單純的背影。金黃色放光的頭發(fā)襯著強烈的藍色背景,神秘的好像的碧空中的一顆明星。哎呀,我親愛的朋友,公眾只能認為這夸張手法是漫畫,然而這對我又有什么關系呢?
不管是同行同構還是異質統(tǒng)購他都要求畫家直面現實生活中的自然形象,從而達到情感的藝術形象化。
(二)情感的藝術語言化
油畫和其他畫種的相區(qū)別的就是具有獨特的繪畫語言。他具有塑造形象和體現畫家審美情趣的雙重功能。具象油畫中在現的語言是服從表現真實形體 空間 色彩的,因而顯的單一死板。而中表現的具象油畫,強調油畫語言獨立的審美價值,因而顯得富于動態(tài),變化。具象油畫就好比我們生活中一個人說:“我很生氣……”我們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而另一個有藝術涵養(yǎng)的人說:“我恨得咬牙切齒……”就有了詞句的潤色,講究語言的形象。和文學語言具有語調,押韻以及比喻,雙關的手法一樣,表現的句鄉(xiāng)油畫語言也有豐富、夸張、節(jié)奏等等的狀態(tài),另外還有聯想,想象所呈現的一種意象甚至是抽象的藝術語言。
首先,表現的油畫語言是同時性符號。就是說語言中的語素沒有獨立的意義,每個語素都離不開一個或是整個畫面的機構,他們同時出現險乎協(xié)調,而不像文字語言中,單獨出現也有獨立的意義,這就是我們長說的油畫語言要統(tǒng)一。例如,我們看到點狀的壁櫥就會想到修拉,粗線條就會想到盧奧,漫畫式的造型就是吉塔,這些具有表現力的油畫語言同意在畫面中,使作品具有了獨一無二的風格面貌。同時這些個性化的語言也是符合畫家審美情趣的,即所謂的我自有我法。傳統(tǒng)的中國畫中表現相同題材的花鳥畫很多,但不同時期,不同畫家筆下有著不同的風格面貌,這與他們運用獨立的筆墨語言是分不開的。同樣畫山水,黃公望筆墨語言渾厚,而王蒙是章法稠密。
第二,油畫語言是無定法的符號。他不同于文字語言有句法語法,更多的是隨意性情之做,所以微妙而難以琢磨。像生命的節(jié)奏,時而強時而弱。
油畫語言的隨意性是可以表達畫家情致和趣味的。同樣是隨意,阿利卡的語言慢條斯理,可以看到畫家對生活平淡而真切的追求。德庫寧的語言張揚狂放,折射出畫家對藝術充滿了激情和感憤。
時下表現性的具象油畫片面追求表現語言的賞心悅目,而不是從自身氣質,情感出發(fā)尋找一種更有親和力的語言方式,還有甚者,直接拿來主義,把西方油畫各派招式盡收其中,如數家珍般的輪番表演,謊稱是與國際接軌。學習和接見人的語言方式,不是作繭自縛,而是更多的關照情感。
(三)情感的情境化
我們看埃貢席勒的作品,總有一種不安和驚恐;而維亞爾的畫面,感受到舒適和恬靜。同樣是表現鄉(xiāng)村題材,米勒的作品顯得樸實而深沉,而夏加爾的作品卻充滿了溫馨和浪漫。這種情感是畫家借助形象和語言,合成畫面整體氣氛來完成的。且較形象化、語言化的情感更整體和完善,我們稱之為情感的藝術情境化。
印象派之前中在現的具象油畫,更多的借助真實的題材和“主題”,構織畫面情景,來喚起觀者情感的共鳴。因而作品情景是敘述性和寓意性的,甚至是社會從屬性的,即服務于政治,宗教以及按他人的旨意作畫形成的。而其之后的現代派具象油畫中內容和情景更多的是從畫家個人體驗出發(fā),正如哈羅德所說:“表現的繪畫意在首先是藝術家本人得以宣泄,其后才是觀眾。”因而作品更加個人化,人性化。他們善于運用表白和揭露式的手段,用內心來感覺周圍的生活和世界。畫面按自己的理解來排列和組織,與充滿共性的外部世界是不同的,營造的畫面情境是想象和夸張的 ,甚至直接對社會和人生提出挑戰(zhàn)。大衛(wèi)特通過作品《拿破侖加冕》的宏大場面,來喚起觀者和民眾精神上的震懾和鼓舞。凡·高卻對幾個不起眼的土豆和鞋子情有獨鐘,同樣也展現出強大的精神價值和人格魅力。
油畫家觀察和描繪時的不同方法和運用語言時的不同趣味,目的是創(chuàng)造畫面不同的情境來反映情感和精神力量。形象語言情境只是具象油畫的形式因素,即使我們對形式技巧多么熟練也需要注入情感,使其情感化,才能更真實生動。否則在生動的形象,在華麗的語言和在理想的情境,都是干癟的 僵死的,甚至是虛假的,更談不上能達到畫面?zhèn)鬟_精神的高度 。
參考文獻:
【1】(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英)貢布里希.藝術發(fā)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美術出版社,1998.
【3】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