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巨著。該作品中的悲劇有愛情悲劇,婚姻悲劇,民族悲劇。造成這些悲劇的似乎都跟穆斯林所信仰的宗教——伊斯蘭教有關。本文從宗教的角度對小說中不同悲劇進行解析。
關鍵詞:《穆斯林的葬禮》;宗教; 命運悲劇
作者簡介:馬艷,(1988.9-),回,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2-0038-01
《穆斯林的葬禮》是回族女作家霍達的一部長篇巨著,該書曾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全書以愛情為主線,是為悲劇作品?!氨瘎”葎e種戲劇更容易喚起道德感和個人感情,因為它是最嚴肅的藝術?!?①本文以宗教的視覺對穆斯林們命運與愛情進行深入的探究。分析宗教下的悲劇因素。
一、宗教帶來的命運悲劇
梁君壁——借著宗教“狐假虎威”
小說中其中之一主導人物韓太太,也就是梁君壁。其實被作者暗喻為宗教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宗教的執(zhí)法人員。在書中她是個知曉各種穆斯林教規(guī)并且堅持恪守,每天按時做著“禮拜”,做事一板一眼的封建古板的家庭婦女。日復一日的毫無創(chuàng)造性的家務勞動注定了她對社會新思潮、時代的變革與進步缺少感應。這就注定了她接受不了妹妹的新思想和那些激烈的舉動,她習慣于埋頭于對宗教的幻想中,習慣性地把生活的苦惱發(fā)泄到惡毒的詛咒中去,利用宗教的掩飾做著一些利己不利人的舉動。
因為自己的私心而借宗教之名無情地將至親骨肉的妹妹趕出了家門,并且說服自己她是違背了教規(guī)的,是宗教所不容的。她還用同樣的借口親手毀滅了女兒的幸福和生命。女兒和楚雁潮的愛情在她看來是那么的大逆不道。她已經(jīng)被對丈夫和妹妹的仇恨沖昏了頭腦,連作為外人的楚雁潮都能為了讓新月活下去而請求她來幫著編織一個美麗的謊言,只是為了給處于絕望中的新月生活的勇氣??墒亲鳛椤按怼蹦赣H的梁君壁此時的心腸是又狠毒又冷硬的“我寧愿看著你死,也不能看著你給我丟人現(xiàn)眼!”②#8218; 在她的價值天平里,維護宗教道德規(guī)范,哪怕是一些束縛人性,不合時宜的條框,都比人的性命重要,哪怕對方是自己的女兒??此屏壕谑且粋€順從真主,虔誠地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其實不然。作為新月的“母親”,霍達對這一形象的刻畫,具有本真的色彩。
當她時時刻刻打著宗教的幌子無情的打擊著自己身邊每一個至親的人的時候,結(jié)果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丈夫卻是個自己口中絕不能容忍的拉斐爾。他瓦解掉了梁君壁——一個一直嚴格恪守穆斯林民族禮教的順從者之前所信奉的一切。使得梁君壁在利用著宗教打擊別人的同時,自己最終也受到宗教所帶來的可悲的命運悲劇。
梁冰玉——思想新潮“離經(jīng)叛道”
梁冰玉其實被作者暗喻為宗教的叛逆者。人物形象比較鮮明,她被描寫成一個受過現(xiàn)代新式教育的有思想的女性。她追求人性自由,婚戀自由,個性獨立,思想獨立。當她的愛情與宗教沖突,她還是義無反顧的跟姐夫韓子奇在一起并且有了愛情的結(jié)晶。雖然她認為自己的行為是一種追求幸福的權利,但是像她這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穆斯林中是寥寥無幾的,她受到了整個民族信仰的譴責,而支撐著她精神的丈夫在此時也迫于宗教和家庭的壓力而開始動搖,梁冰玉被迫輸給了自己最親和最愛的人,被迫向毒害穆斯林同胞思想的宗教低頭。
梁冰玉奮力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屬于女性的人格尊嚴和獨立,不惜付出離開丈夫、女兒、姐姐的代價,與宗教做著抗爭。結(jié)果是最后當她漂泊數(shù)年最終回到家鄉(xiāng)時,自己已是一個半百的老人了,而丈夫和女兒都已不在了。這些不幸到底是誰帶來的,宗教抑或是她的姐姐梁君壁。
二、宗教與人權的沖突
人們信仰宗教的首要原因是相信虛幻的神靈能夠庇佑我們,人們可以把在現(xiàn)實中得不到的或是想要解決的事都交給神靈去幫助自己,以達到心中所希望的,寄希望于神靈。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人類自己享福。
愛情作為人權的一種,是沒有國界種族和等級之分的。但是信仰安拉的穆斯林卻被要求不能和異教徒婚配。“回族穆斯林歷來堅持這個原則,回族穆斯林與漢族和其他不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通婚,必須有一個先決條件制約,即非穆斯林一方,需要皈依伊斯蘭教,在生活上必須無條件地跟從穆斯林,同時這種通婚一般只能允許非伊斯蘭教女子嫁給穆斯林,穆斯林女子不能嫁給非穆斯林?!雹圩诮痰倪@種規(guī)定違背了人們得到幸福的美好愿望,侵犯了作為人的權利。而人權是作為人應該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人們信仰著的宗教可以在不侵犯人權的情況下進行??墒钱斶@權利被宗教所阻撓,普通人連基本的人權都得不到的時候,我們又應該怎么自處?!胺恋K人權”這一點就使得宗教具有了狹隘性。說明宗教是為自己服務而不是廣大信仰它的民眾們。
韓楚愛情悲劇
韓新月和楚雁潮的愛情,就是被“異教”這個借口給活活拆散最終導致生離死別的。新月是一個聰慧、清純的回族少女,楚雁潮是一位優(yōu)秀博學、卓爾不群的漢族青年。他們互相傾心互相愛慕互許終身。他們不介意不被傳統(tǒng)允許的“師生戀”,也不在意新月不治的病癥。
韓新月認為這愛情不再是單純的愛情卻是會讓她付出生命的,可是她怎么也沒想到母親一直不同意其實還有自己的私心。這私心使得韓太太不惜把妹妹趕出家門,也不惜讓女兒去死。她不愿意為妹妹和女兒的人權去和宗教抗衡。宗教的約束力在韓太太的手里變的堅硬有力。她的不近人情完全超出了宗教的范圍。連法律都有“酌情”這一參考條件??墒窃谶@里,就算宗教教規(guī)跟人命掛上鉤的時候,她也是毫無憐憫之心的,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在“大義滅親?!?/p>
韓太太的愚昧很大程度上使她所扮演的是宗教的幫手。也使宗教成為了導致這一切不幸的首要原因。作者霍達寫出這些或是人物悲劇或是愛情悲劇,一定程度上鞭笞了回族傳統(tǒng)宗教中那種有悖于常情的陳規(guī)陋習。生活中類似梁君壁這樣的穆斯林女性還有很多。身處這樣環(huán)境的我們,到底應該怎樣自處。是像冰玉和新月一樣抗爭還是像梁君壁一樣接受甚至迷失自己。我想這或許也是霍達對穆斯林中的青年知識分子留下的一個選擇題。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霍達,穆斯林的葬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馬啟成,丁宏,中國伊斯蘭文化類型與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