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世紀30年代被胡適譽為“一代才女”的林徽因,既是中國第一位女建筑學(xué)家,又是后期“新月派”代表詩人之一。
關(guān)鍵詞:林徽因 詩歌
作者簡介:盧紅敏(1976-),女,河南濮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05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2-0019-02
林徽因的詩歌堅持“純詩”的立場,講求“本質(zhì)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謹嚴”,其創(chuàng)作的《別丟掉》、《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等名篇直到今天依然廣為傳誦。當(dāng)我們系統(tǒng)地梳理林詩時,不難發(fā)現(xiàn)作為詩人的林徽因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自然的歌者”,對大自然全方位的歌詠構(gòu)成林詩重要的審美內(nèi)容之一。
一
有著“詩中氣質(zhì)詩外人”之稱的林徽因非常熱愛大自然,雖然經(jīng)常是疾病纏身(年僅26歲就患上當(dāng)時被視為絕癥的肺結(jié)核),但只要身體稍有好轉(zhuǎn),林徽因就會堅持到野外對各地的古建筑進行專業(yè)考察,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她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yè)的熱愛,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大自然情不自禁的向往。在其散文《山西通信》中就曾提到“天是透明的藍,白云更流動得使人可以忘卻很多的事?!蓖ㄓ[林徽因的詩作,我們不難看出她對大自然的熱愛。她的詩大多離不開對自然風(fēng)物的描繪:三月的桃花,靜寂的夏夜,秋日的紅葉,殘落的梅花等等,都能引起詩人關(guān)于美的無限暇想。
在林徽因眼中,“一切有機生命皆憑借物質(zhì)扶搖而入精神的美,大自然中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活力?!@個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盵1]P(269) 詩人以敏銳的觸角捕捉到一些常人難以體會的自然之美,且用獨到的詩筆將它們描繪得淋漓盡致。在詩人的筆下,大自然沒有磅礴的氣勢,而是一片寧靜又不失靈動,瑣碎又不失纖巧的靜中有動的世界,到處都流露出一種和諧的氣氛。藍天白云,清風(fēng)明月,小橋流水,湖光山色,一切景物皆以精致小巧展示在詩篇中。
例如:“紫藤花開了/輕輕的放著香,/沒有人知道。/樓不管,曲廊不作聲,/藍天里白云行去,/池子一脈靜;/水面散著浮萍,/水底下掛著倒影?!?《藤花前》) 靜靜綻放的紫藤花,暗香輕襲,伊人獨步曲廊,周圍的景物互為映襯:藍天、白云、池水、浮萍、倒影。詩人用簡約的幾筆就為我們勾勒出一幅靜中有動,動靜結(jié)合的紫藤花開圖,營造出一種雅致閑適的格調(diào)氛圍。
詩人筆下的自然界又充滿了鄉(xiāng)野生活的情趣:“黃水塘里游著白鴨,/高粱梗油青的剛高過頭” (《八月的憂愁》) ;“山中水那樣清,/山前橋那么白凈,——/我不知道造物者認不認得 /自己圖畫;/鄉(xiāng)下人的笠帽,草鞋,/鄉(xiāng)下人的性情?!?《旅途中》) 字里行間散發(fā)著清新恬淡、生機盎然的鄉(xiāng)土氣息,也透露出作者彼時怡然自得的心態(tài)。在詩人的眼中,造物主總是那么的神奇:“你樹梢盤著飛鳥,/每早云天吻你額前,每晚你留下對話 /正是西山最好的夕陽。”(《對北門街園子》) 誠如羅丹所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fā)現(xiàn)出美來?!盵2]無疑,作為詩人的林徽因就屬于這類“大師”,因為她總能從別人司空見慣的事物與場景中生發(fā)出獨到的美的聯(lián)想。
自然世界廣博而豐富的美,給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美欣賞美的建筑家兼詩人的林徽因以無窮的靈感?!兑皇滋一ā愤@樣表現(xiàn)了詩人眼中的“桃花”:“桃花,/那一樹的嫣紅,/象是春說的一句話:/朵朵露凝的嬌艷,/是一些,/玲瓏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 /柔的勻的吐息;/含著笑,/在有意無意間 /生姿的顧盼。/看,—— /那一顫動在微風(fēng)里 /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邊,/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跡?!痹娙诉x取春暖花開時節(jié)的“桃為意象,用“一樹的嫣紅”、“朵朵露凝的嬌艷”、“一瓣瓣的光致”寫出它高雅端莊的靜態(tài)美,用“含著笑”、“在有意無意間/生姿的顧盼”,繪出它婀娜多姿的動態(tài)美。“桃花”被詩人刻畫得如此嫵媚而多情,它的“一顫動”、“一瞥多情的痕跡”讓我們不禁聯(lián)想起如三月桃花般青春嬌嫩的少女,和她那因春天的到來而情愫悸動的芳心。
二
在這片由自然景物連接而成的詩歌世界中,詩人并不只作單純的風(fēng)景素描,而是借助于自然,使自己的情緒得以釋放,靈魂得以舒展。透過詩人筆下的自然物象,我們可以解讀詩人善感多愁而又不失熱情堅定的內(nèi)心世界。每一頁風(fēng)景,即是一種心境。
“我愛這雨后天,/這平原的青草一片!我的心沒止底的跟著風(fēng)吹,/風(fēng)吹:/吹遠了一縷云,像煙 /—像煙。”(〈《雨后天》)雨后的平原,生機盎然,顯得前所未有的清新與開闊,詩人極目遠眺,心情倍感舒暢與愜意,并油然而生無限的詩意與遐想。
“你?那小樹林?/還記得么;/山窩,紅葉像火?/映影 /湖心里倒浸,/那靜?/天!……(今天的多藍,你看!) /白云,/像一縷煙?!?《城樓上》)詩人以獨語的方式在山林紅葉、湖中倒影、藍天白云這些熟悉的風(fēng)景中回到了絲縷如煙的往昔。
“這跳動的心怎樣安插,/田里一窄條路,八月里這憂愁?”(《八月的憂愁》) 此處“田里一窄條路”隱喻了詩人對于人生充滿困惑的心境,又因為是“八月”的憂愁,所以這憂愁只是淡淡的,隨感而發(fā)的。
在《紅葉里的信念》中,詩人寫道:“理想的愛和美,同白云 /角逐;同斜陽笑吻;同樹,/同花,同香,乃至同秋蟲 /石隙中悲鳴”,“走,邁向理想的山蝴子 /尋覓從未曾尋著的夢:/一莖夢里的花,一種香,/斜陽四處掛著,風(fēng)吹動,/轉(zhuǎn)過白云,小小一角高樓。”詩人把對自然界種種景物的描摹與對理想的不懈追求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以白云、斜陽來烘托理想的高遠與宏大,以花、香來映襯理想的美好,從整體表現(xiàn)出一個尋夢人對夢想的熱切向往以及他(她)追逐夢想的激情與執(zhí)著。
“梅花你這些殘了后的枝條,/是你無法訴說的哀愁!/今晚這一陣雨點落過以后,/我關(guān)上窗子又要同你分手。”(《對殘枝》)在這里,詩人借梅花的殘落表達出人生諸多“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之情。再如《山中》:
紫色山頭抱住紅葉,將自己影射在山前,
人在小石橋上走過,渺小的追一點想念。
高峰外云在深藍天里鑲白銀色的光轉(zhuǎn),
用不著橋下黃葉,人在泉邊,才記起夏天!
也不因一個人孤獨的走路,路更蜿蜒,
短白墻房舍像畫,仍畫在山坳另一面,
只這丹紅集葉替代人記憶失落的層翠,
深淺團抱這同一個山頭,惆悵如薄層煙。
(山中斜長條青影,如今紅蘿亂在四面,
百萬落葉火焰在尋覓石荊草邊,
當(dāng)時黃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話,相信
那三兩句長短,星子般仍掛秋風(fēng)里不變。)
在這首詩中有著多姿多彩的風(fēng)景:紫色的山頭,火焰般的紅葉,深藍的天空,白銀色的光轉(zhuǎn),蜿蜒的路,白色的房舍,給人一種“人在畫中走”的感覺。同時也有“一點想念”,還有“如薄層煙的惆悵”,詩人把對時光流轉(zhuǎn)的感嘆,對人生的悵惘追憶,以及對信念的堅守種種自然人生的微妙感受有機地融鑄到自然景色的描摹中。
三
林徽因所從事的專業(yè)是建筑,這使她有機會長期外出考察各地建筑的風(fēng)格。藝術(shù)家的氣質(zhì),賦予她在嚴謹?shù)目茖W(xué)態(tài)度之外,又有浪漫的藝術(shù)眼光?!霸诓輩怖镒x碑褐,在磚堆中間偶碰到菩薩的一雙手一個微笑,都是可能激動起一些不尋常的感覺來。”(散文《山西通信》)她認為“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里,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于歌唱,時間上不可信的變遷;由溫雅的兒女佳話,到血流成渠的殺戮?!盵3]P(127)“在光影可人中,和諧的輪廓,披著風(fēng)露賜與的層層生動的色彩:潛意識里更有‘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憑吊與興衰的感慨……”[3]P(128)“一處半圮的古剎,常會給她以深邃的哲理與美感的啟示,使她禁不住要創(chuàng)造出‘建筑意’這么個‘狂妄的’名詞來和‘詩情’、‘畫意’并列。”[4]P[301] 于是在林徽因的筆下,就出現(xiàn)了另一種與純粹意義上的大自然不同的別樣的自然,這就是被稱為人類生存的“形體環(huán)境”——建筑。林徽因把對古建筑性靈的融通意會同樣有機地溶匯入她的詩篇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別開生面的意境。
在中外文學(xué)史上,能將笑聲與建筑巧妙聯(lián)系起來的詩篇,除了林徽因,恐怕再無第二人寫出:是誰笑成這百層塔高聳,/讓不知名鳥雀來盤旋?/是誰 /笑成這萬千個風(fēng)鈴的轉(zhuǎn)動,/從每一層琉璃的檐邊 /搖上 /云天。(《深笑》) 詩人從自然美著筆烘托人間的美,用一群密集的充滿意象的詞組“百層塔”、“琉璃的檐邊”、“風(fēng)鈴的轉(zhuǎn)動”、“搖上云天”,別具匠心地將笑聲的甜美、圓轉(zhuǎn)、飛揚,以另一種感知方式表達出來了。在這天真燦爛的笑聲中,風(fēng)剝雨蝕的古建筑似乎也重新獲得了生命。這樣靈動、纖巧的詩句,唯有能與不會說話的對象保持有心靈交流的林徽因才能創(chuàng)造出來。那些玲瓏剔透,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詩句在林徽因的筆下俯拾即是:“張大爹臨街的矮樓 /半藏著,半挺著,立在街頭,/瓦覆著它,窗開一條縫,/夕陽染紅它如寫下古遠的夢?!?《小樓》)“在她的眼里,古老的建筑不僅僅只是技術(shù)與美的結(jié)合,而且是歷史和人情的凝聚。”[4]P[301] 這臨街的矮樓,在她的筆下飽蘸著時間的滄桑,歷史的哲思與美的啟示。
“藝術(shù)是精神的生命貫注到物質(zhì)界中,使無生命的表現(xiàn)生命,無精神的表現(xiàn)精神。……藝術(shù)是自然的重現(xiàn),是提高的自然。”[1] P(268)林徽因以一雙充滿詩意的慧眼觀照自然,在她營造的詩歌世界里,自然無往而不美。品讀林詩,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往往就是一幅色調(diào)或清麗或凝重的水墨畫。自然給了林徽因源源不盡的剎那的靈感,而對自然的歌詠也就成為林詩重要的審美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xué)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
[2]奧古斯特·羅丹: 沈?qū)毣g《羅丹藝術(shù)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7頁。
[3]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雜錄》,見陳鐘英陳宇編《中國現(xiàn)代作家選集:林徽因》,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2年5月版。
[4]梁從誡:《倏忽人間四月天——回憶我的母親林徽因》,見陳鐘英、陳宇編《中國現(xiàn)代作家選集:林徽因》,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2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