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亭送別》是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為數(shù)不多的元曲選文之一,元曲創(chuàng)作大家王實甫以其非凡的創(chuàng)作才能讓我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離別之痛,痛中之美,令人欲罷不能。其中蘊含著獨特的意境美、語言美、結構美和形式美,令人嘆為觀止。
關鍵詞:長亭送別;意境美;語言美;結構美;形式美
作者簡介:李靜,性別:女,出生年月:1987年11月18日,籍貫: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單位:揚州大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2-0014-01
秦觀在《鵲橋仙》中寫道:“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雖灑脫悲壯,但江淹在《別賦》中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更是牽動了離別之人的愁緒。離愁別緒總是令人聞之潸然淚下,但在曲如“花間美人”的作家王實甫的筆下,離愁在痛的同時又美得令人窒息。
《長亭送別》描寫張生即將赴京趕考,與鶯鶯在十里長亭送別的場景?!岸嗲樽怨艂x別”,離別之情令人傷神,但在大家王實甫的筆下又別是一番風情,獨具悲劇美的色彩。
一、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內編》中寫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離,唯意所適。截分兩橛,則情不足興,而景非其景”,指出情與景的關系,二者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也就是強調情景交融的重要性。
《長亭送別》情景交融藝術手法的熟練運用營造出一種絕美的意境,將離別的愁苦哀怨寄寓在一系列悲涼的景物描寫之中,把悲苦之情渲染的令人眩暈,不覺痛而痛由心生,不覺苦而苦不堪言,痛苦在此刻也有了美的表達。
【端莊好】寫的是送別途中的景色?!氨淘铺?,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13個字將離別之景渲染的淋漓盡致。在天地之間滿含愁緒的張生與崔鶯鶯自然出現(xiàn),在如此蒼涼的景色之中,望著南飛的北雁,看著身邊即將分離的愛人,怎一個痛字了得??!此句表面有景無人,實則人在其中。而“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則把悲涼之景中隱含的愁苦之人直接推出,霜林紅的妖嬈,一個“淚”字暗含百般柔情與無奈,這個“淚”字是這支曲子中唯一直接寫情的字,但僅此一字,就使全部的景物都沾染上了離別的淚光。
【一煞】描寫的是別后的情景?!扒嗌礁羲托校枇植蛔雒?,淡煙暮靄相遮蔽”,張生策馬而去,鶯鶯獨立于長亭之上,想要再看一眼愛人的背影,可偏偏青山相隔,密林相阻,連淡煙與暮靄也阻擋視線,就連這個小小的愿望也不能實現(xiàn)?!跋﹃柟诺罒o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望而不得,卻又能聽到張生騎乘的馬的嘶鳴聲,穿越青山密林,告訴鶯鶯張生正在離去的現(xiàn)實。此等悲涼傷痛的場景本應浸滿淚水,甚至號啕痛哭,但王實甫卻并沒有半點表情描寫,甚至連【端正好】中的那個“淚”字也沒有出現(xiàn),轉而用“青山”、“密林”、“淡煙”、“暮靄”這些壯闊的景色娓娓道來,用大自然的強大與鶯鶯的渺小相對比,更加突顯出鶯鶯依依不舍與無奈的心境,“莫道黯然銷魂,何處柳暗花明”。
二、溫婉動情的語言美
王實甫的雜劇注重遣詞造句,注重音律,語言生動,文辭綺麗,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說:“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
《長亭送別》一折運用了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對比、用典等多種修辭方法,同時還將古樸典雅的古代詩詞與樸實流暢的民間口語融為一體,形成了華麗典雅、質樸含蓄的語言風格,增強了劇作的藝術魅力。
【滾繡球】“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此句運用夸張,將鶯鶯承受的離別之苦形象生動的表現(xiàn)出來?!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愛情令鶯鶯癡迷沉醉,而“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此等離愁別恨又怎能不令人銷魂?!具哆读睢看饲\用排比句式,增加了語言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美,同時運用“車兒”、“馬兒”、 “花兒”、“靨兒”等兒話音,及“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通俗的口語,樸實流暢而不失生動,令人深刻體會到痛入心脾的離別之苦?!臼瘴病克膰缴?,一鞭殘照里”,視覺與聽覺的交匯處,是鶯鶯支離破碎的心。
王實甫之描寫如“小橋流水”般細膩,使人在漫天飄飛的黃葉中,心隨這對苦命鴛鴦跌宕起伏,看著別人的故事,留下自己的淚,溫婉之中自有悲痛之美。
三、縝密自然的結構美
《長亭送別》描寫張生與鶯鶯在十里長亭分別的情景,著墨不多,但環(huán)環(huán)相扣,入情入理。
作者從二人離開普救寺赴長亭的途中開始寫起,【滾繡球】中一句“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 就將二人不忍摢別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正是因為離別如此之痛才令人更加痛恨離別的原因,作者筆鋒一轉,很自然的過渡到宴席上鶯鶯痛罵“‘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的場景。鶯鶯的不滿表明她對功名利祿鄙棄的態(tài)度,但“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則反映出張生對功名的留戀。正是由于張生對功名的態(tài)度,才使鶯鶯的重重憂思不無道理,于是“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臨別囑托的場景自然而成?!氨瘹g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宴會結束,萬千囑咐之后,張生終是離去,留鶯鶯一人在十里長亭翹首而望,看著張生越走越遠直至不見。而這一動人的場景作者也只是用了兩首曲子而已,“來時甚急,去后何遲”,無需多言,不舍之情已令人動容。
四、精致靈動的形式美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其體制形式具體表現(xiàn)在六個方面:宮調、曲牌、曲韻、平仄、對仗、襯字。雖有定制,但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師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
《西廂記》被稱為“元曲之祖”,其對元曲體制形式的靈活運用令人嘆服?!具哆读睢俊耙姲才胖噧?、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瘟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排比和兒化音的運用增強了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同時作者為了講求音韻美,還添加了一些襯字,如“也么哥”,加強了語氣?!久摬忌馈俊跋挛黠L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四煞】“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則巧用對仗。
法國著名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曾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鄙钪郎醵?,文學之美亦是如此。無論是“大漠孤煙”的豪放,還是“小橋流水”的溫婉,抑或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歡快,還是“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悲痛,都能給我們帶來或喜或怒或哀或樂的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