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杜甫晚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高峰,僅僅是在夔州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創(chuàng)作了四百多首詩歌,其中一組動物意象的詩歌很值得一提,這組寓言詩集中反映了杜甫一生的生活態(tài)度和思想狀態(tài),通過分析這組寓言詩的特點,找出杜甫自身的人生境遇和這組寓言詩之間的聯(lián)系。
關(guān)鍵詞:杜甫;夔州;詩歌;動物意象
作者簡介:夏照芳(1987—),女,湖北十堰人,湘潭大學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2-0005-02
杜甫每個生活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都不同,夔州時期已經(jīng)是他的晚年時期,這個時期他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中有許多動物意象,這些動物意象的詩歌跟他所生活的現(xiàn)狀和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有很大聯(lián)系。
一、杜甫在夔州時期的境況
杜甫晚年到西南漂泊流落夔州,凄苦不堪,加上安史之亂時期他經(jīng)歷了許多重大的社會事件和政治變故,讓他的社會心態(tài)、政治心態(tài)和人生心態(tài)發(fā)生了深刻變化。
首先,杜甫在夔州時期的生活狀況是為農(nóng)自給的村居生活。棄官之后杜甫在夔州靠朋友嚴武的幫助過起了長期穩(wěn)定安閑的村居生活,他筑屋買田、薄耕自給,想安居終老,其中《課伐木》【1】詩是杜集里僅有的一首詳細反映修葺生活的詩篇。同時他還營田督耕、種植瓜果蔬菜,他寓居夔州期間在東屯營田,同時兼顧瀼西四十畝果園?!蹲詾徫髑G扉且移居?xùn)|屯茅屋四首》其二云“東屯復(fù)瀼西,一種住清溪。來往兼茅屋,淹留為稻畦”【2】,反映了他在瀼西與東屯之間往來奔忙的狀況。杜甫在夔州不僅種莊稼,而且種蔬菜。在《暇日小園散病將種秋菜督勤耕牛兼書觸目》【3】。詩里,杜甫對自己種菜情況作了比較具體的描述。
以上我們對杜甫在夔州的日常生活情況進行了梳理和歸納,修建房屋,營田畦蔬,養(yǎng)雞種樹,但是他的歸園生活與陶淵明、孟浩然有所不同,他雖置身于蔬畦田間,卻不能置身于世事之外,所以他這方面的詩多以郁抑蒼涼為基調(diào)。
其次,杜甫在夔州時期的情感狀況和心理狀況是有些許悲愴的。老年的杜甫患有肺病、風痺、痢疾以及眼暗、耳聾、腳疾等疾病,由于年老體弱和重病纏身,他在夔州時期明顯地呈現(xiàn)出老年心態(tài),其中對孤獨的恐懼是杜甫老年心態(tài)的重要特征,他在《課伐木》詩中自言“衰年怯幽獨”,夔州兩年是他一生中最孤獨的時期。由于生活習慣和文化觀念的差異,杜甫在當?shù)氐娜穗H關(guān)系也比較緊張,缺少人際交流和友情關(guān)愛的生活,使杜甫倍感孤獨,他開始懷念過去結(jié)交的一批情誼深厚的朋友。另外死亡的迫近也使年老的杜甫陷入極度畏懼之中難以自拔,晚年的他淡出政治,疏離社會,為農(nóng)自給,個體生命的自然存在與社會價值的相互剝離,他抹去社會價值的浮塵,端詳自我生命的本然,強烈感受到生命凋殘的悲慟,焦慮、無助、絕望這些特征就籠罩著杜甫的全部精神生活。
最后,杜甫在夔州時期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其中回憶題材大量涌現(xiàn)。杜甫寓居夔州期間,與官府少有來往,也很少參加社會活動,悠閑的農(nóng)耕生活使他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緬懷開元、天寶年間的盛世繁華,回顧安史之亂以來的社會劇變,反思國家興盛衰落的深刻原因,總結(jié)自給坎坷崎嶇的生活歷程,創(chuàng)作了許多回憶往事的優(yōu)秀詩篇。在這些回憶往事的詩篇中一部分是關(guān)于他自身理想自我的追尋,《登高》就是他這一時期回憶往事的代表作品,他用沉郁悲涼的筆調(diào)抒發(fā)天涯倦客的遲暮心情,概括了自己貧困潦倒的一生。還有一部分詩篇有關(guān)于他對盛世繁華的眷念與傷逝,有對中興局面的悵惘與憂思,有對社會民生的關(guān)懷,還有對江山人物的浩嘆,總之在這一時期杜甫不乏佳作。
但是在這些記人記事的優(yōu)秀作品當中有一組動物意象的詩歌就顯得有些與眾不同了,是值得我們關(guān)注也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
二、杜甫在夔州時期關(guān)于動物意象詩歌的創(chuàng)作
杜甫在晚年流落夔州寫了一組關(guān)于動物意象的詩歌,這組寓言詠物詩一共八首,借物抒發(fā)了詩人垂暮之年的所思所想,這八首分別是詠鸚鵡、孤雁、鷗、猿、麂、雞、黃魚和白小。首章《鸚鵡》有才士失路、苦于拘束之嘆:“鸚鵡含愁思,聰明憶別離。翠衿渾短盡,紅嘴漫多知。未有開籠日,空殘舊宿枝。世人憐復(fù)損,何用羽毛奇?”【4】,此詩寫出鸚鵡有如人之聰明,才思聰穎而知愁思、知別離,因為“漫多知”,則“豈言論以階亂,將不密以致?!保P(guān)閉于雕籠,剪其翅羽,則“雖同俗于羽毛,顧殊志而莫心”,杜甫晚年想起自己人生未能得志,空有一身的理想抱負卻得不到重用,又看著鸚鵡聰明伶俐能說人語卻困死于籠中,想飛卻不能,自己的人生跟鸚鵡何其相似,借鸚鵡以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苦悶。
二章《孤雁》寓羈旅念群之意:“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亦紛紛?!薄?】浦起龍說,寓同氣分離之感精神全注一“孤”字,杜甫晚年的精神是孤寂的,寓居夔州期間是他一生最孤獨的時期,自己猶如一只孤雁失去了同伴一樣,晚年的他沒什么朋友,過著閑適的村居生活,卻非常思念往昔結(jié)交的同伴。三章《鷗》憐其少自得之致:“江浦寒鴨戲,無他亦自饒。卻思翻玉羽,隨意點青苗。雪暗還須欲,風生一任飄。幾群滄海上,清影日蕭蕭?!薄?】此詩未言海鷗之曠逸,清影倏然,不為泥滓所點染,非浦鷗所能及。以興士當高舉遠引,歸潔其身如海鷗;不當追逐于聲利之場,以自取賤辱,若浦鷗也。
四章《猿》稱其有見機之智:“裊裊啼虛壁,蕭蕭掛冷枝。艱難人不免,隱見爾如知。貫習元從眾,全生或用奇。前林騰每及,父子莫相離?!薄?】此詩說明人于亂世之時,往往父子不相保。公攜其子以避亂,而恐其不能兩全。興言及此,見其苦情矣。五章《麂》代麂抒情,自悔不能遠害全身,寓有諷刺“衣冠”人物魚肉人民的“盜賊”本性之意:“永與清溪別,蒙將玉饌俱。無才逐仙隱,不敢恨庖廚。亂世輕全物,微聲及禍樞。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薄?】此詩寫出自身無才跟著時?;?yōu)榘作涞母鹣晌虤w隱,聽說書上寫著“麂生于山,命懸于庖廚”,命該如此不敢有所懷恨,亂世重殺而輕全物,細微的聲響卻招來了橫禍,沒想到那些衣冠人物還兼作盜賊,狼吞虎咽一會兒就吃光了自己。語言愈婉愈奇,把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自身的境遇形象的展現(xiàn)了出來,這也是詩人詠物詩的一大特色。
六章《雞》嘆其夜鳴失時:“紀德名標五,初鳴度必三。殊方聽有異,失次曉無慚。問俗人情似,充庖爾輩堪。氣交亭育際,巫峽漏司南?!薄?】這首詩是杜甫借夔州這一帶雞鳴失時來作文章,杜甫初到南方發(fā)現(xiàn)這里的雞打鳴有異樣跟北方不一樣,便認為雞報錯了時辰早上起來也毫不慚愧,跟不講信用差不多,實際上杜甫老年寓居夔州對這里的風土人情是很厭惡的,認為“此鄉(xiāng)之人氣量窄,誤競南風疏北客”等等,于是他竟把滿肚子厭惡殊方薄俗之情發(fā)泄到夜鳴失時的“荒雞”身上來了。七章《黃魚》嘆其長大而罹難:“日見巴東峽,黃魚出浪新。脂膏兼飼犬,長大不容身。筒桶相沿久,風雷肯為伸?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龍鱗?!薄?0】杜甫在夔州見了一種黃魚長大后就被食掉了,便可惜其長大后的命運不保,也許其以黃魚的命運聯(lián)想到了自己,平庸的人也許可以安度終身,才華出眾的人反而一生飽受挫折和痛苦。八章《白小》憐細微之物亦難幸免:“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尺魚。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入肆銀花亂,傾筐雪片虛。生成猶拾卵,盡取亦何如。”【11】白小雖小但是人們把它的卵都取盡,弱小的生命變得更加羸弱,人們連這種弱小的生命都不放過可見當時社會的黑暗。
這組詩歌是杜甫在夔州時期的特殊環(huán)境中寫出來的,擢拾瑣事,闡發(fā)深意,說物理、物情,即從人事、事法堪入,這跟他當時的生活境遇和情感狀況是密不可分的,晚年的他對整個世事的洞察更為深入,所以日常生活中的物都能引發(fā)他的思考,這八首詩每首都詠物每首都與自己的人生境遇密切相關(guān),有些暗諷了當時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有些是自己真實情感的解讀,雖然杜甫在早年也寫過一些詠物詩,但夔州時期的詠物卻呈現(xiàn)出了一些不一樣的特點。
三、杜甫夔州時期創(chuàng)作的動物意象詩歌的特點
杜甫在夔州時期創(chuàng)作的這八首詠物詩抒情說理兼具,他在早期也寫過很多詠物詩歌,早期的詠物詩歌大都傾向于自己的青年時期的政治理想抱負,青年時期的杜甫懷揣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壯志,所以他早年的詩歌如《方兵曹相馬》的馬,“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去矣行》)的鷹,“君不見鞲上鷹,一飽即飛掣”;(《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鷗, “白鷗無浩蕩,萬里誰能馴”等等,這些都透露出杜甫青年時期意氣風發(fā)的精神風貌和志高遠大的政治抱負,詩人通過這些動物意象來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
另外杜甫一生風雨漂泊,他對自由、安定、悠閑的田園生活也是充滿了向往的,早年很多詠物詩歌也有所體現(xiàn)。如(《江村》)中“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上鷗”; (《絕句四首》其三)中“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曲江二首》)中“穿花蝴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等等這些詩句都讓我們感受到杜甫筆下的這些動物意象是那樣溫馨、可人、可親的,當這些鳥和大自然的景物融為一體時,體現(xiàn)了一種恬淡、寧靜、自由、溫馨和睦的氛圍,這片刻的寧靜,給詩人無限的安慰,寄托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神往和留戀。
而在夔州時期杜甫身體的殘疾和精神上的孤獨落寞已經(jīng)讓他變得羸弱不堪,這個時期的詠物詩主要呈現(xiàn)出了他漂泊的思鄉(xiāng)情緒和纏綿的親朋之情。《鸚鵡》中“鸚鵡含愁思,聰明憶別離”,《孤雁》中“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亦紛紛?!痹谠娙搜壑凶匀恢械奈镎慈玖巳说那楦?,并且和其內(nèi)心的情感相似,含愁思的鸚鵡和飛鳴聲念群的孤雁是其內(nèi)心孤苦的寫照,同病相憐的遭遇讓詩人同它們形影相吊。晚年疾病纏身、親朋無一字,身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此時的杜甫早已沒有了青年時期的意氣風發(fā),有的只是冷眼看世事的悲涼,并且詩人眼中的物竟然也有此種情感,通過失群孤雁悲傷凄苦形象的描繪,深刻表達了詩人對遠離家鄉(xiāng)、親人的孤苦心情,這在杜甫早期的詠物詩當中是沒有明顯體現(xiàn)出來的。
同時這個時期的詠物詩還是詩人對當時整個人生百態(tài),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杜甫經(jīng)歷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過程,他看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朽,也親歷了廣大勞動人民在戰(zhàn)亂的遭遇,晚年的他生活經(jīng)歷豐富,洞察世事的能力更甚,內(nèi)心對社會的不滿和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悲涼通過他筆下的物一一得到了展現(xiàn)?!恩洹贰坝琅c清溪別,蒙將玉饌俱。無才逐仙隱,不敢恨庖廚。亂世輕全物,微聲及禍樞。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此詩是詩人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這場浩劫之后對整個社會人性的深刻認識,借麂來諷刺這個社會現(xiàn)實,亂世重殺而輕全物,細微的聲響卻招來了橫禍,沒想到那些衣冠人物還兼作盜賊,他們狼吞虎咽一會兒就把自己吃光了。在詩人眼里那些衣冠楚楚的偽君子猶如盜賊一般殘害老百姓,唐朝末年,老百姓陷入了水生火熱之中,人民的痛苦和悲慘遭遇杜甫早在《三吏》、《三別》中就有直白的描述,而這首詩更是詩人通過描寫動物的悲慘命運而借喻人的命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更加的悲慘?!饵S魚》“日見巴東峽,黃魚出浪新。脂膏兼飼犬,長大不容身。筒桶相沿久,風雷肯為伸?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龍鱗?!痹撛娛嵌鸥υ⒕淤缰菘吹竭@一帶的黃魚,便感嘆其長大而罹難的悲慘命運,而《白小》“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尺魚。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入肆銀花亂,傾筐雪片虛。生成猶拾卵,盡取亦何如。”詩人又憐惜其弱小的生命亦不能幸免于難,無論是黃魚還是白小,一大一小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詩人自己也掌握不了自己的人生,這是詩人晚年發(fā)出的感嘆,他對社會的失望和對人性的窺探也是他一生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的總結(jié)。
注釋:
【1】【2】【3】杜甫、楊倫《杜詩鏡銓》,上海古籍出版社,卷十六,第763頁,772頁,777頁。
【4】【5】【6】【7】【8】【9】【10】【11】仇兆鰲注《杜詩詳注》,中華書局,第四冊第1529頁,1530頁,1531頁,1532頁,1533頁,1534頁,1535 頁,1536頁。
參考文獻:
[1]陳貽焮.杜甫評傳(下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p1059-1062.
[2]金啟華、胡問濤.杜甫評傳[M].陜西人民出版社,p185-206.
[3]封野.杜甫夔州詩疏論[M].東南大學出版社,p34-64.
[4]仇兆鰲.杜詩詳注[M].中華書局,2004.
[5]楊倫.杜詩鏡銓[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徐秋明.杜甫筆下的動物意象[J].社會經(jīng)濟與信息,2001(10).
[7]李宇林.詩論杜甫隴右詩中的動物意象[J].天水師專學報,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