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托一個品牌的興衰有時候在于我們的需求,而保護一個品牌的尊嚴有時候在于我們偏執(zhí)的熱愛。收藏的最大魅力就是時間所賦予的凝重感與升值空間廣闊性的匯聚?!簭瓶ā恢凇簲z影』的儀式感與莊重感使其成為收藏經典!
“攝影”只有170多年的歷史,并不算久遠。相機是時空的見證者、是實事求是的描述者,它有作證權也有沉默權。最有還原真相能力的徠卡憑借品質的可靠性與制作工藝的精湛性,能高貴地不需要為了“市場”而大眾化。
在收藏家惠懷杰的眼里,即使是按下快門發(fā)出的“咔嚓”聲也是徠卡令人迷戀的細節(jié)。
徠卡于他而言,不僅僅是收藏品更是用來拍攝、用來和同好者溝通甚至拆開研究的分享者?!氨仨毷褂?,徠卡才有意義?!?/p>
這份徠卡情結,惠懷杰自少年時就開始。上個世紀70年代,惠懷杰在大西北延安的一家工廠里上班,業(yè)余時間會去縣里的文化館借一臺相機拍拍照,在家里用兩個臉盆沖洗照片。那是一段常常被懷念的無憂歲月,徠卡相機不過是個可望不可即的夢想,因為當時徠卡在中國并不常見,省里面的大報也許有那么一兩臺。
如今,惠懷杰家中收藏的徠卡相機已經超過一百臺。在他北京工作室的二層,用一整面墻的柜子陳列著他近三十年的收藏,如同一個徠卡相機的小型博物館,各種年代不同型號和材質,年代最久遠的產自1935年。這位直爽好客的西北人家里從不缺少客人,他的工作室里也有各種讓人流連的有趣收藏,電影放映機、茶壺、剪紙、農民畫,甚至還有舒適的沙發(fā)和最專業(yè)的咖啡機,但讓所有到訪者最驚嘆艷羨的,還是這一柜子的徠卡相機。
第一代徠卡收藏家
借著1981年一次去香港的機會,惠懷杰購入了他人生的第一部徠卡—即使是二手貨,也令當時的他興奮不已。那部M3型二手徠卡相機成了惠懷杰的“愛之初體驗”,感覺就像在長久的等待后終于和心儀的姑娘牽手,從此勇往直前頭也不回地踏上了徠卡相機的收藏之路。而那時,惠懷杰身邊的人都一窩蜂地購買日本出品的尼康或者佳能的單反相機。那也是日本工業(yè)制造風光無限的年代,日本出產的電子產品、汽車風靡全球。把老牌的德國工業(yè)沖擊得七零八落,徠卡相機也未能幸免,當時的財務問題頻頻逼近破產的懸崖邊沿。
照相機有一個樸素的哲理:精純本質為個體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德國人追求的 “德國品質”使質量文化發(fā)揮到極致。這也是徠卡相機經得起相機市場一次又一次更新?lián)Q代的洗禮卻依舊屹立不倒、盡情發(fā)揮攝影魅力,使一代又一代的“徠卡”愛好者們忠心耿耿地信奉、追捧,也使其收藏價值屢屢攀升的原因。
1913年徠卡生產了全世界第一臺35mm膠片相機,它是二戰(zhàn)時戰(zhàn)地記者們最可信賴的利器,經典歷史瞬間《諾曼底登陸》和《勝利之吻》都是出自徠卡,還有那張最著名的格瓦拉頭像。徠卡M6型相機被視為光學相機的頂峰之作,在零下25度到零上60度都能自如工作。每一臺徠卡相機都獨一無二—每一臺徠卡相機自從出廠之日起就擁有獨立編號,如果是編號后面帶有k字母的軍用相機,那更會令全世界收藏者趨之若鶩。在惠懷杰工作室里,有一本關于徠卡相機的英文資料,上面詳細記載了徠卡相機在每個年份的生產數量。以M4-2為例,這款相機在1978年僅生產了2100臺,而總共的生產量也不過16100臺。而很多年份,某些型號的徠卡相機生產不過幾百臺。所以對于收藏者來說,與心儀的徠卡相機相遇已屬難得,一時的猶豫也許就是永遠地錯過。
當后來徠卡熱刮到中國時,惠懷杰比大多數的中國徠卡收藏者早出發(fā)近二十年,他也因此撿到了很多“便宜”,有的相機甚至花個幾百塊人民幣就到手了。雖然惠懷杰沒有想過要用徠卡相機的升值來獲得財富,一部接一部地買也都是出于熱愛,但它們中間的確有很多已經價值不菲,而且每一年都在升值。當年出廠價不過幾百美元的徠卡相機如今動輒破萬。不久前,與惠懷杰收藏相機編號很接近的一臺古董型徠卡相機,在歐洲拍賣會上賣出了天價。而徠卡相機最新的拍賣記錄是,一臺1923年生產的徠卡相機在去年成交時價格達190萬美元。
是異類更是珍品
在這個電子產品更新?lián)Q代極快的時代,當唯恐被市場甩下的同行們都在不斷推陳出新的時候,徠卡相機的確像是一個異類,它幾乎是在固守傳統(tǒng)中逆勢生存。惠懷杰收藏的徠卡相機來自不同年代,有的甚至相差半個世紀,但它們的外形改變極小。徠卡相機的設計的確具有前瞻性,近乎于1:0.618黃金比例的機身,沒有冗件的極簡設計。德系產品以品質見長,徠卡相機算是最能代表德國的品牌之一。即使是在財務極其艱難的年代,徠卡相機仍在專注于打造精品,也許正因如此,在專業(yè)攝影師那里,徠卡相機總是被推崇備至。徠卡即使推出新款也很少屈就于消費者的各種需求而調整產品,完全與現在的“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品牌發(fā)展的硬道理背道而馳。放眼全球,凡是尊貴的品牌,都遵循著自己的傳統(tǒng)—品牌的自信不是隨便說說的。事實證明新型號好用了但就是不如老的值錢。
放眼全球,徠卡相機成為昂貴的收藏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輵呀茉綒W洲參加過六七次徠卡拍賣會,但從未出手,因為成交價常常高出底價數倍變得高不可攀。而進入數碼時代的徠卡相機則售價翻番,開始走奢侈品路線。而中國正是其第一大目標國,在北京、上海都有了徠卡的專賣店,徠卡相機還在新中國建國60周年推出了特別紀念版。
而徠卡相機之于德國人,也許是不計成本收購徠卡相機的中國人所不能完全理解的。就像香奈爾和愛馬仕之于法國人一樣,當法國女孩系著愛馬仕絲巾走在巴黎街頭時,她的絲巾也許是她的祖母曾經戴過的,而她挎著的香奈兒2.55香包,也許是她的母親留給她的。與很多在巴黎老佛爺排長隊一次買十條愛馬仕絲巾的中國人不同,它們被購買不應僅僅只是因為昂貴。而一臺二手的老式徠卡相機,很可能已經在某個歐洲人家的柜子里塵封已久,在祖父過世之后,孫輩們在翻箱倒柜時發(fā)現了這臺古董,它已經落滿塵土,價格卻翻了幾百上千倍。這也許就是品牌所背負的文化和歷史吧。
選擇或者不選擇徠卡,這是個問題。對于習慣了使用傻瓜相機和大變焦鏡頭的多數人來說,初次使用徠卡相機會覺得很不方便,甚至會拍出很糟糕的照片,特別是旁軸取景的M系列。惠懷杰使用過所有他所收藏的徠卡相機,徠卡相機的確并非萬能,但對于人文題材的拍攝和它所擅長的領域,只要熟練使用,它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相機。
德國的徠卡小鎮(zhèn)是惠懷杰有機會就會去的地方,這個叫威茨勒(Wetzlar)的小鎮(zhèn)人口不過5萬,卻大名鼎鼎,是全世界攝影愛好者的朝圣之地。因為自徠卡相機誕生之日起,這里一直都是徠卡總部所在地。在二戰(zhàn)中,當美軍在德國境內狂轟濫炸時,威茨勒卻幸免于難,被美軍指定為唯一不被轟炸的德國城市,只因為這里有一家著名的相機制造廠徠卡。當時不僅美國戰(zhàn)地記者用的是徠卡相機,據說巴頓將軍也是徠卡相機的粉絲。在被問到對徠卡相機有什么看法時,一生與徠卡相伴的攝影大師布勒松曾這樣形容:“猶如一個溫暖的吻,猶如槍手的一次射擊,猶如心理師的那張?zhí)梢巍!?/p>
【惠懷杰自述】
收藏徠卡的那些事
最早 我最早的徠卡相機應該是1930年代的,M6我現在起碼有20臺,現在出的新相機也會買一臺放著。我有想過,什么時候可以把徠卡收全,因為在歷史長河中,徠卡發(fā)明到現在也就這么短的時間,當然它的型號很多。但我后來發(fā)現不是那么回事。有些很貴,一臺相機相當于在北京買一套樓。有些相機當年只生產那么十幾臺,現在全世界可能就這么一兩臺了,你能看見都算是有幸了,不要說去收藏它,而且價格已經飆升到了上千萬,根本不是我能玩的。
最遠 我收藏的相機年代最久遠的產于1935年,能碰到這臺相機算是緣分。我在維也納一個很不起眼的照相器材商店,一個老頭帶著一個老太太,兩個人背著個包來到柜臺上,拿出這套相機就跟人談。我兒子懂德語,說老頭要賣1500歐元,那個人給800歐元,兩人僵持著。結果老頭很失望,就把相機裹起來就離開了。我一眼看上這臺相機,立馬追出去,在大街上把他們攔下。我讓我兒子翻譯,問他想賣嗎,老頭說他想賣。我就給了他1500歐元,我說你這個相機絕對是賣得便宜了。果不其然,這臺相機我拿到手第二天就有人給我加了一個零,人家要收這臺相機,當時就加到15000歐元,它的升值空間就這么大,但你碰上了就碰上了。
最貴 那是一臺M3,2003年買的,當時花了6000歐元。我在一個德國朋友家里看到這臺相機,他見我那么喜歡,就以很合適的價格轉讓給我了。我認為M3是徠卡相機里最經典的一款,因為它沒有生產多少臺,你碰上了就不要松手,想再去找就很難。我收藏的徠卡相機有鋁的、銅的、烤漆的、噴漆的。收藏界普遍認為擁有一臺徠卡M3的經典型銅的油漆版,就是最好的。
收藏方式 我的相機大部分是在歐洲以這種方式收藏來的。也有試過看到品相特別好的,但是人家就是不賣。歐洲一年有幾次二手相機的交易活動,在奧地利、德國、法國都舉辦過。這種交易場合中國人很少去,一是他找不著,二是90%的中國人不愿意買別人玩過的東西,認為是舊貨,他就是要買新的,十萬二十萬無所謂。但你要買一臺30年代、40年代生產的新徠卡,那不可能,別說十萬二十萬,一百萬二百萬都買不到,拍賣行價格就更高了。
我還有一些固定的收購渠道,比如說慕尼黑有幾個專門做徠卡二手相機的商店,我把一些牌子和型號寫給他,價錢合適的話,他打電話通知我,說是有人在這里競賣,你要不要?歐洲這兩年因為經濟滑坡,很多老人把這個東西都拿出來變現了,所以現在到歐洲去收購徠卡相機是最好的時候,歐元匯率也低。
收藏徠卡相機最講究品相,同樣一臺相機,如果95成新要賣到三萬,那如果磨得比較舊,它可能就三千,差價很大。年代比較久遠的,當年生產臺數越少的越值得收藏,我不去買那種所謂的紀念機。徠卡我最看重的就是它的品質,幾十年如一日,什么時候拿起來都能用。30年代產的相機,現在拿起來照樣能用,可以拍出來很漂亮的照片,你聽它的快門聲音,多棒!我收藏的相機我都用過,因為收藏必須是能用,不能用就沒有意義了。我還拆過徠卡相機,就是想研究它到底怎么回事。
徠卡俱樂部 在德國有一個徠卡俱樂部,專門研究徠卡相機的,它在亞洲只吸收了兩個會員,一個是日本人,還有一個就是我。這個俱樂部門檻很高,要求你的東西不能流通到圈子以外去。像一臺市價15000元人民幣的放大機,在這里只要100歐元,就1000塊錢人民幣。我們這個俱樂部最講究什么?100塊錢的東西今天在我手上,明天可能就變成你的,可能就是110塊錢,你不能再往高,只能在圈內流通,或者你就永久保存了。你不能從這拿到最便宜的,明天拿到市場上去賣1000塊錢。
這就是誠信,圈內人都是上了50歲的愛好者,也有不少70歲的。他們其中不少人還保存了當年三四十年代設計師的原始設計圖紙。俱樂部的人都在研究這張紙,揣摩當時設計師的構思和理念。這張紙昨天在你手上,今天可能在我手上,這樣珍貴的歷史資料只要1歐元就可以分享到,所以說我們都不愿意離開這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