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語言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人際交流的三大語言工具之一,它是以圖示、圖形的方式傳遞信息。與自然語言和數學語言相比,它在傳遞空間、環(huán)境信息方面占有絕對優(yōu)勢。
地圖是培養(yǎng)地理知識的載體,是地理教學的直接教具,是具有豐富的地理信息源,是培養(yǎng)地理思維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維能力的最好工具。地圖教學不只是培養(yǎng)學生“在哪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識的表層信息的獲取能力,更重要的是從表層信息獲取其內在聯系如分布規(guī)律、分布原因的分析等深層信息的獲取能力,并且在學生日益豐富的表象積累的基礎上,逐步培養(yǎng)其觀察力、空間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及情感等綜合素質。
在地里的研究與教學中,地理圖像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地理學與地理教學的最基本的特色。地理教學中的地理圖像包括經緯網圖 、等值線(等高線、等降水量線)圖 、 地形和地形剖面圖、氣候、河流與湖泊圖、 政區(qū)圖 、各類統(tǒng)計圖表 、各類景觀圖 、各類漫畫 等。
它們從不同的角度直觀反映地理事物的特征,各具特色。景觀圖與地理事物的實際情況最為接近,但往往僅是表現局部;地圖和示意圖則具有很好的慨括性、整體性,信息量大,可以比較準確地表現地理事物的空間特性,在表現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聯系方面,地圖的作用最為突出。因此,地圖有“地理學的第二語言”之稱。統(tǒng)計圖則從數量方面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與地圖配合,可以反映地理事物空間上的數量特征。
與文字載體相比,地理圖像更便于人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觀察、閱讀、記憶、思考、分析、對比和理解。例如一副“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就能全面地反映出我國的地勢高低起伏,各種地形類型的位置范圍和分布狀況,主要河流的分布與流向等。很多地理要素在圖上一目了然、一覽無余,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經久難忘。如果用文字來表示相同的內容,則需要大量的、冗長的敘述,而且顧此失彼,很難全面反映各種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使人感到枯燥無味。
在學習地理時,閱讀和運用常見地圖、地理圖表,填繪簡單地圖和圖表是學生學習地理的必備技能,如在地圖上識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高程。在各種專用地圖上獲取有關地理信息、了解地理事物分布規(guī)律的能力利用圖表分析地理事物特征的技能,通過野外觀測、實地考察研究等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的技能,這些技能的獲得有利于學生學會自己學習、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和利用各種課外地理信息資源豐富自己的知識,因此是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地圖中的方向、比例尺、經緯線以及等高線辨認地形的知識必不可少的。閱讀地圖看似簡單,實際上學生掌握的情況并不理想。
不僅如此,使用地圖還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不同于一般的景觀圖片、幻燈片、電影等直觀教具,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這種表象往往會促使學生產生直覺思維,從而進入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中。例如,用中國地形圖分析長江的水系水文特點,學生結合長江流經地區(qū)的地形特點就會得出:在山區(qū)水流湍急,水力豐富 ,可以發(fā)電;在平原地區(qū)則水流平緩,可以航行,灌溉等結論。在這里絕大部分學生進行的是形象思維,即憑借頭腦中的表象(高山的流水,從很高處往下流,水流很急;平地水流很緩慢)進行思維活動,而不一定是先經過一連串的邏輯推理,如:山地地勢陡峻→高度差大→河流水位落差大→流速快→水力豐富,才獲得以上認識 的。這種形象思維不僅可以獲得一定的地理知識,而且具有不受已經形成的地理概念、規(guī)律與理論約束的特點 ,容易產生直覺,即未經逐步分析,迅速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設想或突然領悟的思維,也就是帕格森所謂“理智的體驗”。很多事例證明,直覺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愛因斯坦認為:科學創(chuàng)造的道路首先是直覺的而不是邏輯的。因此,初中地理新教材教學中要重視利用地圖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是有重要意義的。
地理課堂教學設計要求老師在認真鉆研地理教材、地理課程標準,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和心理行為后,有針對性地進行科學的設計。充分利用地圖和各種圖案資料創(chuàng)教學情境,啟發(fā)學生的現象和理解。把有關地理信息資源引進課堂,豐富地理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解決生活中地理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一支粉筆滿堂灌的教學方法。
初中生模仿力強,如果教師經常地邊講邊畫黑板略圖,使教材內容漸次出現,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緊緊牽引著學生的視線與思維,學生學得容易,聽得如迷,自然也就潛移默化了教師的思維方式。又有意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填圖補圖,繪圖制表,把地圖變“心圖”,如彩描分界線,繪制等值線圖,描摹示意圖,轉繪數據表格等,讓學生既熟悉了地理事物,又培養(yǎng)了空間想象力。
學生長期在讀圖、疑圖、繪圖的認識環(huán)境中,久而久之,一幅幅圖像便輸入儲存在大腦中,構成大腦圖像知識體系。當提及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演變規(guī)律、形成原因等時,學生腦海里像放電影一樣自然地顯印一幅幅相關圖像,以圖提問,以圖答問,真正實現圖文的融會貫通。
當前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和需要,在地理教學中強化、深化和優(yōu)化地理圖像的運用,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要措施,也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開發(fā)學生大腦潛能、發(fā)展形象思維和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教育部最近新制定的初、高中地理教學大綱中對地圖的運用作了進一步的明確規(guī)定和要求。如在初中地理的教學目的中指出:“使學生初步掌握觀察地理圖像和地理環(huán)境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閱讀和使用常用的地圖,能夠進行簡單的地理觀測和調查統(tǒng)計,能夠繪制地圖和運用適當手段獲取地理信息”“使學生逐步發(fā)展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步發(fā)展分析和解決一定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地理實踐活動,逐步發(fā)展實踐能力、團結協作和社會交往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部斷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大綱還對掌握地圖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方面提出要求:“能夠獨立閱讀和使用地理圖像,并用于解釋一定的地理現象,分析和解決一定的地理問題,獨立繪制簡單的地圖、示意圖和統(tǒng)計圖?!贝缶V對每章教學內容都提出了運用地理圖像的具體要求,而且在對初中學生實踐活動和高中學生研究性課題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運用地理圖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