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話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就體現(xiàn)了“師父”的工作主要在于“引”。用什么引?用什么方法引?這些問題也一直擺在各位歷史老師的面前。筆者認為:引的主要媒介是語言;引的重要方法是凸顯出教學語言的魅力。
關鍵詞:教學語言 歷史 課堂有效性
語言是人們表情達意,相互交流的工具。而教學語言則是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最廣泛最基本的信息載體,它是教師用正確的語音、語義、合乎語法邏輯的口頭語言,對教學內(nèi)容、問題進行敘述、說明的教學行為方式。通過它,教師可以達到“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目的,可以很好地傳遞師生之間的情感信息??梢哉f教學語言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
好的教學語言可以讓學生醍醐灌頂、如沐春風;不好的教學語言會讓學生形同嚼蠟,如坐針氈。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讓學生夯實雙基,“想學、樂學”,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筆者認為,方法不外兩點-------課外:緊抓各項基本功的修煉不放松;課內(nèi):在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凸顯教學語言的魅力。
一、教師在課外緊抓基本功的修煉不放松
1、緊抓語言基本功的修煉不放松
歷史課是一門文字課,在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老師都要用語言來表達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因此語言基本功的修煉應成為每個歷史老師必須完成的一項基本任務。教育家斯霞認為:教育語言應成為學生的楷模,要使學生會說普通話,說話口齒清晰,咬字正確,聲音響亮,語言完整,簡明扼要,用詞準確,那么教師首先要做到這些。有的老師會認為,歷史課又不是語文課,要那么高的要求干嘛?學生能聽懂就行了。設想一下,如果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語言表達不清,語義含糊,結結巴巴,有貨倒不出。那教學場面會是如何的尷尬,教學效果會是如何的低下。因此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深厚的語言功底會讓我們?nèi)玺~得水、信手拈來,獲益匪淺。
2、提高教師的歷史文學素養(yǎng)不放松
史學首先是文學,它主要是關心人,研究人,探究的是過去時空中的人的思想、觀念、行為及其意義,重人不重事。因此一個好的歷史老師應該是文學家與史學家的結合體,既要占有豐富的史學材料,還要擁有一定的文學功底,才能很好的把一段歷史有血有肉的表述出來,才能讓學生真正的領悟其中的精髓和價值。史料是內(nèi)容,語言是形式,史料豐富則語言豐富。如何讓自己擁有豐富的歷史資料?教材、教參、優(yōu)秀的史學著作、相關的歷史資料、原始資料、歷史古跡等都可以成為我們擁有豐富歷史資料的載體。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其教育技巧的提高,只有持之以恒地學習------只有從各種書籍中采掘表現(xiàn)社會生活領域的材料,才能豐富自己的語言,使它生動形象,撥動學生的心弦。
二、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凸顯教學語言的魅力
教學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在教學之前,老師要對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科學嚴密的設計,大到每個問題的分析講解,小到書本上一個重點字的落實,真正做到“瞎子吃湯圓-------心中有數(shù)”。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老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語言對提高教學效率是多么的重要。一般歷史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講授和小結。
1、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要注重教學語言的簡潔性和感染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成功的導入要求歷史老師能在短的時間內(nèi)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能受到強烈的感染,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導入的方法很多,如歌曲導入、故事導入、多媒體導入、懸念導入等。無論是什么導入方式,老師都要適時地用簡潔的語言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今天的課題,或激昂、或悲憤、或設置懸念、或開宗明義-------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較快的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提高教學效率。
3、課堂小結時,語言要傾向凝練和升華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課堂學習精力與注意力的分配分為三個階段:起始階段——興趣盎然,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中間階段——學生依定向目標,學習創(chuàng)造,學習積極性高,是知識與技能學習與形成階段;結束階段——注意力開始分散,學習的惰性比較明顯,學習效率比較低。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此時的注意力特點,迅速科學地推動教學進程。小結的語言語言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不能拖沓冗長。老師盡量在短的時間內(nèi),把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重難點進行突出和突破,給學生留下虎頭豹尾的 感覺。升華是個體改變沖動的目的和對象而并不抑制它們的表現(xiàn)。一般總是把原有的沖動或欲望轉(zhuǎn)向比較崇高的方向,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建設性意義和價值。例如學了世界史“50年代至80年代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和“亞洲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后,要聯(lián)想到當今中國建設有特色的社會主義也需要這些國家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因素。再如從中國古代史上社會形態(tài)的不斷更替過程中挖掘出: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起最根本的決定作用。
4、注意體態(tài)語的運用
“三尺講臺”對老師而言就是一方小小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老師有時就像一個演員,除了要很熟練地說出“臺詞”——有聲語音,有時還要配合以一定的無聲語言。即老師要通過手勢、表情、姿態(tài)、眼神等因素的配合,起到傳情達意,幫助組織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某些教學要點和難點,提高教學效率等作用。比如我在講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背景時,就用了這一方式。我用左胳膊當山東,右胳膊當陜北。我先把兩個胳膊護在胸前,后來打開又垂下,再挺起我的胸膛,接著我做了個刀插心臟,然后要暈倒的姿勢(表明這兩地的國民黨的重點進攻被粉碎,國民黨所控制的中原地區(qū)就直接暴露出來,因此毛主席當機立斷,做出了“挺進中原,像一把尖刀直插敵人的心臟”的戰(zhàn)略決策。)學生很快體會到?jīng)Q策的英明性,會心地笑了起來。
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教學語言也十分豐富,我僅采擷了其中的幾朵浪花,與大家分享。當然百師有百法,請各位同仁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好的方法,把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