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小學、初中到高中,教師在講比喻的作用時,一般都是沿用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中的說法,認為比喻就三種作用。其實這種說法大大地削弱了比喻的作用,這在分析文本特別是品味作品的語言風格及文章主旨等方面是遠遠不夠的。本文將從10個方面對比喻的作用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比喻 作用 意蘊深遠
著名語言學家王希杰在《比喻新論》(聶炎著)序言中曾說:“人類的歷史有多長,語言的歷史有多長,比喻的歷史就有多長。比喻是人類童年期的產物,是潛意識思維這棵樹上的艷麗花朵?!北扔魇巧钫Z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文學語言中運用最多的一種修辭手法。所以無論是小學還是初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都把比喻作為重要的應該掌握的知識點進行教學。而各級各類試題中,以比喻為考查目的的試題也是必考的。
這是為什么呢?我想這應該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所決定的。
新版《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認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北扔?,與其他修辭一樣,都能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并且比喻又是其中最基本的,運用最廣泛的修辭手法。一個小小的比喻,如果我們能細細去品味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意蘊是深遠的。但是在平常教學中,我們提到比喻的作用時,一般都是沿用《現(xiàn)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下冊/黃伯榮,廖序東主編.—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上的說法: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
在蘇教版選修教材《語言規(guī)范與創(chuàng)新》專題“給語言繡上幾道花邊兒”的資料鏈接中有一篇關于“比喻”修辭的專題介紹。文章談到:
比喻的主要作用有: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其實,比喻的作用遠不止這些。如果我們能就手邊現(xiàn)有的語文教材,把文本中精妙的比喻拿出來好好玩味一番的話,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比喻這種最基本的修辭手法真是回味無窮,越品越濃。
結合不同的文本,我把比喻的作用歸納為以下幾種:
1.描繪事物特征
寫作者運用比喻通過對描寫對象的描繪,使閱讀者在腦中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本事物的特征,從而鮮明地表達閱讀者對描寫對象的愛憎好惡等情感。如:
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
(郁達夫《江南的冬景》)
在作者眼中,那厚實的大地就是一個黑女,晨霜就是黑女臉上的脂粉。這個比喻既通俗又富有詩意。作者把冬天早晨在閑適中起床后推門看到的江南冬天的景色傳神地呈現(xiàn)給了閱讀者,很好地寫出了江南冬景的特點——黑色厚重的大地上,醒目地鋪著一層厚厚的晨霜。語言既幽默又不失典雅。
2.刻畫人物形象
運用比喻,能很好地刻畫人物形象,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表達人物內心的復雜情感,從而寄托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如:
他撲在我的脖子上,吻著我的腮幫,嘴唇,前額,同時又像一只太平鳥一樣,響亮而尖利地叫了起來。
(肖洛霍夫《一個人的遭遇》)
“他”撲在“我”脖子上,像鳥一樣,“響亮而尖利地叫了起來”。這是在戰(zhàn)爭中失去父母的孤兒能再次得到父愛、得到家庭溫暖時的狂喜??!作者把小孩的叫聲比作鳥的叫聲,不僅寫出了小孩的叫聲之大之響之尖,更是極好地展現(xiàn)了小孩的狂喜心情,從而讓讀者深深感受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作者對戰(zhàn)爭的厭惡之情。
此類比喻不僅能用在小說和以寫人記事為主的記敘文中,同樣也適用于對主要人物進行評說的論說類文本中。如:
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做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這里,恩格斯化大為小,把敵人對馬克思的誣蔑和危害,稱為“蛛絲”,很好地突顯了馬克思對各國政府對他的驅逐,資產者對他的競相誹謗、詛咒的蔑視和無畏。馬克思能把它當成蛛絲一樣輕輕拂去,這應該有怎樣的氣度和膽量??!恩格斯對馬克思又是何等的敬佩??!
3.表達作者情感
文學作品都是用來表達作者情感的,或顯或隱,或直接表達,或蘊含在具體意象中。比喻本身就具有情感性。錢鐘書曾說,我們在欣賞比喻的時候,應當更多地去領會比喻的“情感價值”,不要執(zhí)著比喻的“觀感價值”。(錢鐘書《管錐編》106頁)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在標題中,作者把“紫藤蘿”比喻成“瀑布”,正是基于兩者的相似點——壯美、有活力、充滿生機。作者借助于這一比喻寄托了自己在經歷了那個瘋狂的特殊年代和親人病故后的對生命的感悟,體現(xiàn)了作者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這樣的深刻含義,正是通過對比喻情感的把握才得出來的。再如: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旅夜書懷》)
杜甫正是通過眼前的景,即景抒情,把自己比作浩渺天地間一只孤苦伶仃的沙鷗,很好地表達了杜甫晚年的孤苦之情。
4.展現(xiàn)作品風格
恰當?shù)剡\用比喻,能很好地體現(xiàn)作品的語言風格。所以,品味比喻的過程,同時就是鑒賞作者語言風格的過程。如:
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y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qū)里躡手躡腳,用它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
(歐·亨利《最后的常春藤葉》)
作者就是通過夸張式的比喻,使語言幽默、風趣、俏皮,同時又暗含諷刺,濃重地渲染了悲劇故事中的喜劇色彩,這樣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劇氣氛。這就是歐·亨利小說的語言風格——“含淚的微笑”。
5.蘊涵生活哲理
一個好的比喻,還能蘊涵深刻的生活哲理。如: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這是兩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詩歌,詩人絕不僅僅是為寫景而寫詩,這兩首詩都暗含了日常生活中的深刻道理。
6.暗示作者審美情趣或審美傾向
“人類欣賞美的事物和創(chuàng)造美的作品的活動,特別是通過藝術形象來把握現(xiàn)實的活動就是審美活動。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所抱持的態(tài)度和看法的總稱就是審美觀。”(聶炎《比喻新論》)審美觀會因為民族、時代、地域、個人的差異而有差異。作家的審美觀正是通過作品中的語言來表現(xiàn)的,所以比喻能體現(xiàn)一個作家特有的審美觀。如:
①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②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同上)
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
(朱自清《綠》)
④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同上)
以上句子都是出自朱自清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最喜歡用女子來比喻自然風景,因為他內心認為少女是美的象征,用“少女”這一意象能表達自然風物的美。這也就使得他的作品帶有了陰柔之美。
他是一個好像東方建筑似的怪物,脊背像圓拱頂,兩腿像彎曲的柱子。
(法國·雨果《巴黎圣母院》)
以上這個比喻,如果我們從審美角度仔細分析一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在雨果的主觀意識中,東方建筑乃至東方藝術就是怪物,是丑的象征,它是絕不能和西方藝術相比的。他有著很明顯的排他心理,所以才會用東方建筑去修飾外貌其丑無比的伽西莫多。這就是雨果對東方藝術乃至東方文明的審美態(tài)度。
此外,如果把同一時期不同作家,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作家作品放在一起比較,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比喻具有它特有的個性、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點,這些也是解讀比喻,全面把握文本的不可或缺的內容。我們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品味比喻這一修辭格,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學藝術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比喻的作用是豐富多樣的,比喻的意蘊是悠長的。作為閱讀者,我們一定要認真品讀,細心玩味,才能從這一朵小小的奇葩中發(fā)現(xiàn)一個奇妙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