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高校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我們采用了“時政報告”式教學法,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課;時政報告;應用;原則;意義
目前,各高校都在改進形勢與政策課傳統(tǒng)教法,探索在新形勢下開展形勢政策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筆者總結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覺得 “時政報告”式教學法在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突破傳統(tǒng)教法的局限,而且能增強形勢政策課程的參與性和互動性,提升教學效果。本文就運用這一方法的具體做法、原則及意義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一、“時政報告”的具體應用
在形勢政策課教學中落實“時政報告”,視線應重點放在學生身上。所謂“時政報告”就是教師在上課開始一段時間內(nèi),讓學生以“報告”的方式向全班發(fā)布近段時間內(nèi)社會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或熱點焦點問題。報告內(nèi)容既可以采用“時政播報”,也可以采用“時政綜述”的方法。前者要求學生把近段時間的重大新聞按時間順序或性質(zhì)分類、歸納、整理,然后進行播報即可。后者則要求學生在歸納整理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評述。課堂教學中引用“時政報告”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報告前的工作。報告前教師要向?qū)W生講清作報告的目的和具體要求,讓學生明確作報告的意義及如何著手準備報告。引導學生通過報刊雜志,電視廣播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等途徑搜集整理新聞材料并最終形成圖片和文字。
2 報告中的工作。報告一般安排在上課開始的一段時間內(nèi)進行,每次3—4人,每人每次3—5分鐘左右。學生作報告時,要求儀態(tài)大方、聲音洪亮、語言流暢、表達清楚,其余學生要認真聆聽并積極思考。
3 報告后的工作。待學生報告結束后,教師逐一點評,并對整個活動做個小結,肯定成績,指出不足。其余學生可就報告中的內(nèi)容適當提問,并展開討論。課程結束后,教師還要把學生準備報告的文字稿收集起來,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以及報告的質(zhì)量給出成績,并納入平時成績考核。此外,教師還要就文字稿進行認真分析,從中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了解他們關心哪些社會問題及在這些問題上所持的觀點和態(tài)度,便于教師形勢政策專題的選擇和對學生思想的正確的引導。
“時政報告”的視角不僅要放在學生身上,還要放在教師身上,只有將二者有機的結合,才能對“時政報告”式教學法有更全面的認識。
“時政報告”式教學法體現(xiàn)了形勢政策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完美結合,為了提升教學效果,高??梢匝堃慌碚撍捷^高形勢政策感敏銳的教師,或各級黨政領導,或校外知名專家、學者就社會中的熱點、重點和焦點問題,定期為學生做專題報告,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通過熱點問題的講述,達到對學生形勢政策教育的目的,同時也把最前沿的學術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帶給學生,以滿足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時政報告”體現(xiàn)的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
高校形勢政策課程教學對象是大學生,因此,在教學雙邊活動中應以 “學生”為中心,教師的 “教”要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成長成才為目標,在教法的選擇和教學模式的構建上要體現(xiàn)大學生的針對性,適合大學生的學習需要?!皶r政報告”式教學法是建立在大學生具備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基礎之上的,符合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2、實用性原則
一直以來,高校的形勢與政策課都采用滿堂灌的授課方式,這種方式對當代大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作用甚小,導致不少大學生對本門課程持越來越消極的態(tài)度。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得找些實用且有效的方法,緊密結合教學實際,構建大學生學習易于操作的模式。而“時政報告”式教學法操作簡單,既與課堂知識緊密結合,又密切聯(lián)系實際,體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特點。
3、導向性原則
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時政性、針對性特別強的學科,與其他課程差別之處就在于它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當前形勢,所以教師不能關起門來搞教學,學生更不能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教師通過 “時政報告”作業(yè)的布置,迫使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社會,關注國內(nèi)外重大時事,認知國家大政方針,逐漸養(yǎng)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良好習慣,增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主人翁責任感,樹立遠大理想,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學習。
三、“時政報告”式教學法應用的意義
1、有利于學生身份的轉換
傳統(tǒng)教學常常采用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方式,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始終處于壟斷地位,而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地位?,F(xiàn)代教育觀要求轉換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身份,變客體為主體?!皶r政報告”式教學法的運用使學生以報告主體身份出現(xiàn)在課堂上,出現(xiàn)師生平等對話的局面,構建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身份得以轉變,這種轉變促使學生熱情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積極地思考,客觀地分析。
2、有利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對那些缺乏自主學習習慣的同學來說,老師布置的報告任務不能不說是一種壓力,但一旦老師布置了任務并要求按質(zhì)按量地完成時,他們會想盡各種辦法,主動去查找并搜集材料,努力使自己的報告取得理性的效果,這時壓力變成了動力。此外,通過臺上自我才能的展示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認可后,動力就轉化成參與學習的激情,對形勢政策課教學來說,學生的激情會大大增加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教學效果。
3、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
報告作為人人參與的活動,搭建了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平臺,實現(xiàn)了知識向能力的轉換。首先,在報告結束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報告的質(zhì)量及課堂表現(xiàn)給出成績,這有利于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的培養(yǎng)。其次,教師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查找、搜集、整理素材,有利于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再次,報告是運用語言公開傳遞信息的活動,它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
總之,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應用“時政報告”,對于推動形勢政策課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提升教學效果有著重要意義,值得我們不斷地改進和發(fā)揚。
參考文獻:
[1]陳興華. 論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的學生演講教學[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2]劉曉芳. 對思政課“課前時政演講”活動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1(35).
[3]盧秀賢. 關于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思考[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2(2).
[4]譚代伍.課前時政演講的實踐與反思[J],文史月刊,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