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是積累和運用語言的前提,在讀中感悟是提高閱讀水平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讀為主,讀中感悟,使學生初步了解,就能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抓住了“讀”這條主線,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就會由淺入深的開展,由表及里的深入,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才能提高。
一、教學生會讀,擠時間多讀。
要讓學生掌握并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首先要交給學生讀的方法,讓學生會讀。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仍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每次讀之前都要給學生提出具體又明確的要求,如初次讀課文,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能詞連讀”,再讀時則提高要求“要讀通順,讀好句逗停頓”。學生有了明確的目標,就會讀了,也能讀好。而只有多讀才能把知識轉(zhuǎn)化為技能,教師更要擠時間讓學生多讀,省去啰嗦地提問與講解,必須舍得花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充分地讀書,在與語言文字的反復接觸中明白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如:學習《誠實的孩子》一課時,教師在學生初讀課文時可用一個問題來引導學生讀即“讀后你知道了什么?”簡單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
二、讓全體學生參與讀,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
心理學指出:積極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動的發(fā)動者和鼓舞者。只有學生參與了讀,而且樂于參與,才會有良好的效果。讀書亦是如此。在我們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短暫的,一味地讓個別學生表演讀是不可取的,因為忽視了課堂的主體——所有的學生,為了不讓孩子成為課堂上沉默的觀眾,我們必須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實踐中來,創(chuàng)設更多的機會給所有的孩子都參與讀,激勵學生的競爭意識,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個體發(fā)展,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讀,因此可采用自讀、同桌互讀、小組讀、放聲盡情讀以及邊演邊讀等。
學生會讀了,敢讀了,才能在讀中有所感悟,以讀見悟,也就自然產(chǎn)生了學習讀書的興趣。
讀中感悟的學法,悟中思疑,品評欣賞,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質(zhì)疑能力,提高學生朗讀和評析的水平。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語言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相統(tǒng)一的感悟過程。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感知,它包括對文字符號以及文字符號所承載的思想內(nèi)容、文字材料組織的方式方法以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總體感知和領悟。其中“感”是對語言的直接接觸和感受,整體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閱讀材料的內(nèi)涵以及語言組織形式等方面的深層把握和領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學法指導。
1.導悟?qū)W法。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可見,從小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號的學習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需要。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讀中自己悟出方法,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自學為主,讀練為主,讓學生在多次感性認識和反復實踐中去領悟,在理解字詞段篇和學習聽說讀寫的過程中探索,這樣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
如:一年級教材中《小山村》一課,我在讀中引導學生悟出方法,并運用方法進行自學。(1)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初步弄懂文字內(nèi)容,摸清文章思路,再設問:“文中都介紹了小山村的那些地方?”(2)引導學生理解“小山村的山坡上什么樣?你是怎么想的?”通過自己讀、指名讀、范讀、師生對賭等方式體會小山村的美。(3)回顧前面的學習過程,自己悟出方法。(4)運用方法自學文章的第三段,采用小組議、小組互讀的方法學習。這樣,在自學中以讀為基礎,在讀書中學會讀書,理解語言,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而且能更多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較好的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
2. 悟中思疑。
如果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這種感悟是淺層次的。在閱讀實踐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diào)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提出質(zhì)疑,獨立思考,培養(yǎng)思考的習慣??茖W家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笨梢姡瑔栴}意識是產(chǎn)生思維的動力,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萌芽,所以要鼓勵小學生敢問、善問、會問。但是質(zhì)疑一定要在讀和感悟的基礎上進行,沒有充分地讀和感悟,就問不出有價值的問題。例如:一年級《我坐上飛船》一顆,我設計了三次質(zhì)疑:一是在初讀后,學生對文字有了大致了解后質(zhì)疑:二是在精讀第二、三自然段質(zhì)疑,有的學生問:“什么是島嶼?”也有的學生問:“前面用有······有·······,最后為什么用還有·······呢?”學生邊度邊思,學會了讀懂文章的方法。三是在全文學完后再質(zhì)疑,“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整節(jié)課以學生的疑問為主線進行教學,以學生的思考為核心,充分肯定和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自主探索跑求知的環(huán)境,引導這學生沿著積極的思維方向,生動活潑主動地在讀中獲取知識,掌握規(guī)律,而每次質(zhì)疑都離不開不同層次地讀,養(yǎng)成了邊讀邊思邊問的習慣,及發(fā)展了思維,有發(fā)展了語言。
3.品評欣賞
每個孩子都有被別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
寬容和鼓勵能使低年級的孩子們有信心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在讀懂課文后,我經(jīng)常要求虛歲分小組進行頻度,挑出你喜歡的段落,把你體會到的讀給小組同學聽。這樣“在存在認知中知覺對象被全部地充分地注意到”,使所有學生都有被別人注意的機會,都有發(fā)表主見的時間。學生讀后還要說一說:“我為什么這樣讀?”提倡學生表達自己獨特、新穎的想法,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允許學生因個體理解人事室的差異而產(chǎn)生不同的表達,以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的多角度的各種解釋,從而全面鍛煉了學生朗讀、分析、表達的能力。
例如:《誠實的孩子》一課,學生在分小組品讀“列寧:‘不是我?!边@句話時,有的學生堵得很平淡,讀后小組的其他成員立即開始評議,有的學生說這樣讀不好,列寧把花瓶打碎了心里十分害怕,應該把特別害怕的心情讀出來;也有的學生讀“不是我?!甭曇籼貏e大,學生評議時說這樣讀不行,因為列寧怕姑媽責怪他,所以說的聲音不會很大,應該聲音很小······可見,學是對課文有了深刻的理解評析起來才能得心應手。通過讓學生自己說,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說話論理的水平。
人們在生活中,常常要表達自己的一件和感情,解疑或得他人的了解,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得到他人的了解和同情,或是說服別人的一件,建立自己的主張,在現(xiàn)代生活中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上,就要培養(yǎng)這種能力,只要教師多給學生自己去讀、去說、去評議的機會,啟迪學生的思維,就一定能發(fā)掘出學生的聰明才智,提高閱讀欣賞水平和文學修養(yǎng)。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以讀帶講,以讀促講,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逐步提高。樹苗要伸出頭來呼吸自由的空氣,感受自由的陽光,才能活,才能成,才能端正。我們的學生就如同樹苗,而語文教學的讀中感悟就如同空氣,如同陽光,如果我們每堂課都堅持邊讀邊感悟,邊讀邊思考,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才會逐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