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碰撞、情感交流、積極培養(yǎng)與正確引導是實施德育教育的良策。今天,我謹結合多年的教學實際,就如何抓好學生的德育教育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認知過程
目前,學生對德育的認知僅僅是建立在校規(guī)、班規(guī)及家規(guī)的約束之上,學生處于一種被迫接受的階段,沒有產(chǎn)生良好的持久效應,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若沒有恰當?shù)姆椒右砸龑?,在工作中就會發(fā)現(xiàn)不良行為有反復性。例如,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就讀的陳恩念同學,在小學是一個被稱為“刀槍不入”的學生。原因是老師在施教的同時,總以一種高壓手段對待他,使他產(chǎn)生了一種逆反心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溝通后,才逐漸向好的方向轉(zhuǎn)變。然而,德育這一理念的建立是必要的,是為自主管理打下良好基礎的重要一課。所謂“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有了良好的制度,學生就有了認知的目標。
如何讓學生從認知到自覺遵守并自主管理呢?那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德育的“警察”崗位上下崗,辭退德育“保姆”,拒絕單純德育知識灌輸。我們不能停留在成天的德育教育的吶喊之中,不能讓德育教育成為一種禁錮模式,我們應當把警察式、保姆式、灌輸式的教育方法統(tǒng)統(tǒng)拋棄,讓學生主動接受德育教育,建立能讓知與行有機結合的教育機制,即達到內(nèi)化目的有效途徑,用愛心來架起師生間的情感橋梁,發(fā)揮心里教育的巨大作用。
二、注重與學生的情感建立
了解學生是為建立師生友誼所走的第一步。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例如,請學生寫“老師,我想說…”或“我心目中的老師”等目的短文,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觀察進一步了解學生中是否有吸煙、酗酒、打架、逃學、抄襲作業(yè)、早戀、迷戀網(wǎng)絡等多種行為問題或心里障礙問題,便于及時“對癥下藥”。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或閃光點時,要加以肯定,因勢利導,讓學生的興趣逐步轉(zhuǎn)移到學習上來。例一,每學期的第一堂課,我們上的是“蘋果課”,以此課例了解學生的心性:自私嗎?有集體觀念嗎?有仁道主義精神嗎?例二,上一堂讓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課,談談各自的優(yōu)點,通過這些活動為師生的溝通準備好第一手材料。我們了解學生的同時,學生也在了解我們。作為教師,要以“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為目標,要求我們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豐富的業(yè)余知識和樂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敬業(yè)精神,讓學生也來發(fā)現(xiàn)我們的優(yōu)點和長處,這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會經(jīng)常遇到學生的違紀行為。老師要有寬容之心,要充分認識到學生行為的反復性和我們工作的艱巨性,做到關心要愛心,愛心要耐心,耐心要細心,放下姿態(tài),與學生平等對話,控制情緒,不走極端,不體罰學生。俗話說“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樣的罰法會極大地傷害師生間的情感,把學生推到我們的對立面。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深入學生,服務于學生,反之,就會使矛盾激化,給自己和學校帶來極壞的影響。子曰:親其師,則信其道。我們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一起活動,讓朋友般的情感自然建立起來。因為我們愛學生的同時,學生也在愛我們哪!那么,首先我們要尊重學生。一位教師在一次上課時問了一個學生一道這樣的問題:“3+4=?”,學生答:“3+4=8”,這位老師立即以鼓勵的口吻說:“很好!請坐下!你的答案離正確值只差一,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會答正確!”。其實,這位學生在得到老師“肯定”的同時,就已經(jīng)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這位老師并不是對答錯的學生大聲吼罵“真笨哪!蠢得要死!”等有辱學生人格的話。其次我們要關心學生,關心學生的生活、關心學生的學習、關心學生的成長。等到那一天,當學生離不開我們時,我們的教育便出現(xiàn)了成功的曙光。
三、將德育教育內(nèi)化于心
老師的一言一行總在影響著學生,且身教重于言教。例如,在數(shù)學教學中,列代數(shù)式這一節(jié)里有一綠化荒山和捐款問題,我們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樹立環(huán)保意識,愛護花草樹木,熱愛我們的校園,并激勵學生奉獻愛心,少吃零食,把零花錢用到最窮又最希望學習的孩子身上,進行愛心教育。而身教是隨處出現(xiàn)的。在教室內(nèi)外,遇到紙屑彎腰撿起,看見傘、文具掉落地面也幫著學生撿起并雙手奉上,這一小動作讓我親身感受到學生投來的是敬服與感激的目光。我們知道,彎一下腰并不困難,困難的是教師思想的轉(zhuǎn)變。在學生面前,教師有過錯時,也說一聲“對不起”,結果受教育的、被感動的是師生雙方??!
學生的認知與行為要達到內(nèi)化的目的并保持長久的實效,僅僅依靠教育是不夠的,應當給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時刻處在德育的基地(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中有體驗的機會,讓愛心教育、挫折教育、賞識教育與成功教育時刻伴隨著學生,讓他們得到真實感悟。學校和教師應當以事例為誘因、以實踐為過程、以受教育為目的、以得到感悟為提高,并以此為契機,把德育工作扎實地、長期地進行下去,把培養(yǎng)過程作為我們的落腳點,以期收到最佳效果。
學生是班級的元素,班級是學校的細胞,愿每位教師都來為這個細胞的正常生長而努力。一位教師,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心理醫(yī)生,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成為學生愛戴、同行敬佩、領導信賴的老師。一位學生,今天都是每一朵鮮花,愿每位學生都能成為祖國明天的棟墚之才。讓我們與學生共“行”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