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電路分析與調試》課程是為了配合教高16號文件提出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高職教育要求,在原有的《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線路》三門課程基礎上整合出來的,從實際電子電路的讀圖識圖、元器件測試、電子產品電路設計、安裝與調試等真實工作流程出發(fā),面向電子產品分析、調試、維修、輔助設計等一線崗位而開設的一門理論性、實踐性、操作性都很強的職業(yè)能力核心課程。在本課程的授課過程中,為實現課堂教學從知識講授型為主到知識應用型為主,從理論思維為主到能力訓練為主,從學生被動聽課到學生主動參與操作積極參與新知探索的轉變,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以“一位數字顯示器的分析與仿真調試”單元學習任務為例,對本課程的“行動導向”課程教學談談個人的體會。
1.課前任務預習
教師事先向學生布置下一次課的學習任務,分發(fā)學習任務單和咨詢單,以便學生能在課前有針對性地預習任務相關資料,為課堂順利完成任務作好充分準備。對于高職生來說,學習主動性相對較差,為了能讓學生在沒有教師在身邊的情況下也能自覺完成預習任務,可以借助其他監(jiān)督方式,比如要求學生相互用手機錄下各自預習的視頻,對于預習任務的咨詢問題,課堂上可以采用隨機抽簽或搶答的方式進行檢查,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課中開展“行動導向”教學
(1)任務引入
教師先讓學生觀察本次教學任務對應產品圖片,設計表2所列的問題引出本學習單元任務,教師通過演示任務載體功能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形式初步了解任務要求,然后,學生分組討論學習教師課前發(fā)放的學習任務單,教師在學生分組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共同學習任務單,明確任務的能力目標及任務要求。
(1)咨詢
在課前預習任務引導文的基礎上,結合課前預習時遇到的問題以及教師針對引導文設計的搶答問題,課堂上繼續(xù)分組討論學習,對于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當場向老師請教解決。以加分搶答的形式對學習效果進行檢驗:分組學習結束每組選派一位搶答代表上臺搶答(搶答代表無法單獨解答問題的,可由組內其他成員共同補充),搶答過程中教師根據搶答者回答的情況當場補充引導。每位同學回答完畢,由教師和優(yōu)秀學生代表組成的評委團根據評分標準進行實時打分,由記分員及時統(tǒng)計分數。
(2)任務實施、檢查、匯報、評價
結合任務引導文,在預習的基礎上分組討論學習案例電路的組成模塊,元件選取,電路工作過程。每組選派一位代表上臺講解案例電路的工作過程,講解完畢評委團進行評分。隨后,用Multisim 10虛擬仿真軟件對案例電路功能進行調試,調試過程遇到問題,小組討論解決,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及時向教師請教或通過觀看教師提供的調試過程錄頻文件進行解決。由于后續(xù)子任務專門進行任務完成情況的匯報,因此本次子任務僅要求制作簡單PPT主要匯報仿真調試的結果,匯報時間每組不超過2分鐘,評委團根據匯報展示的成果及匯報表現結合評分標準進行打分。
(4)教學反饋:任務結束,安排最后1-2分鐘隨機采訪2-3位同學對本次課堂進行評價,實時獲得學生對課堂的評價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根據學生評價及時考慮調整教學方法,最后布置下一學習單元的預習要求。
3.課后任務拓展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拓展能力,結合課堂學習任務完成時獲得的能力,充分考慮到現實生活中,叫好排隊一般不會出現“請第0號……”,而往往從第1號開始,為此,我們設計了如下課后拓展任務:設計一個一位排隊叫號顯示器,根據按鍵編號顯示1到9的數字,當所有按鍵都沒有按下時,不顯示數字0,若同時按下幾個按鍵,優(yōu)先級別的順序是9到1。
實踐表明,與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相比,采用上述以學生為主體的行動導向教學,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學習主動性和自信心、完成任務情況以及實際獲取的能力、知識等多方面都明顯改善了許多。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部分學生課前預習由于沒有老師現場監(jiān)督而效果不佳,上課的時間節(jié)奏比較難控制,學生課后作業(yè)量較大等。
參考文獻:
[1]汪靜:《德國“行動導向”職業(yè)教育教學法研究》,2007屆碩士學位論義。
[2]馬慶發(fā):《行為導向:職業(yè)教育教學的新取向—職業(yè)教育教學論研究之二》,《外國教育資》,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