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跨文化交際的主要障礙是文化差異。文化差異不僅僅是語言方面、思維模式方面和行為習慣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同文化的信仰、價值觀和態(tài)度體系的千差萬別。這些觀念上的差異直接或間接地在語言和交際行為上表現(xiàn)出來,這些差異也造成人們在相互理解和交際過程諸方面的困難。
現(xiàn)代語言學家認為,語言和文化是形式與內(nèi)容,部分與整體的關(guān)系。不同的民族因地域、歷史淵源和背景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念,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及言談舉止。因此,重視這種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不僅是新時期形勢發(fā)展對英語教學的要求,而且是全國英語教學本身經(jīng)過長期實踐,從經(jīng)驗教訓中得到的重要結(jié)論。
現(xiàn)代社會學家告訴我們,一切文化都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知識、信仰、態(tài)度、等級、宗教以及各種觀念的綜合。文化具有一貫性、持久性,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據(jù)說文化影響已深埋于人的大腦皮層之下,成為集體潛意識。我們從生到死,誰都擺脫不了文化的制約。因此,我們不可能改變異國文化群體的各種觀念,生活方式,但我們可以通過對異國文化的了解和探索,以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本文僅從時間觀、空間觀、價值觀、民族傳統(tǒng)觀、宗教信仰觀等方面探討東西方文化在各種觀念中的差異。
一、時間觀
時間觀念是跨文化交際中涉及思維方式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于時間持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不同的看法。時間概念不僅意味著一個民族對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態(tài)度和看法,而且也涉及到一個文化對時間的重視程度。美國人總喜歡向前看,放眼世界、展望未來、追求變革、反對傳統(tǒng)、標新立異,開拓創(chuàng)新已成為西方人的時尚。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化更注重過去,因為過去意味著歷史、風格、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東方文化對過去的眷戀自然而然產(chǎn)生了對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的百般珍視。時間觀念的另一方面是守時。守時在西方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行為,如你不遵守時間,你就被看作是傲慢,是沒有責任心。當被問到“What time should we have to dinner?”時,美國人會有兩種回答。如是誠心誠意邀請你,他就會給你一個準確的時間。如果沒有誠意,他就會說“Anytime”。相反在東方文化中,如果回答“任何時候都行”,往往意味著主人真心實意地邀請你,如果另加時間限制主人會覺得是對客人的不禮貌,甚至會給客人帶來不便之處。
二、空間觀
空間位置關(guān)系反映出一種文化的價值觀念。距離往往是表現(xiàn)尊敬、疏密的尺寸。師生、上下級、長輩與晚輩交談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過近便可能被視為輕慢,過遠則是冷淡;在西方距離還表示另一種價值觀念隱私權(quán)。美國人一般有很強的空間領(lǐng)域感和個人秘密感。由于這種需求,他們經(jīng)常用墻、門及夾板把個人工作或生活的地域隔起來。學校圖書館的書桌,教授、律師的辦公室都有各種不同形式的劃分。
如果門敞開著就意味著一種邀請,你這時可輕輕敲門以示對辦公室主人的尊敬,隨后就會是自然地歡迎。英國人無論是等公共汽車還是去銀行、郵局辦事,哪怕周圍只有兩三個人,也都是自覺地排除等待。中國人由于其歷史的原因一般只有共享地域空間的能力,因此很少意識到空間對英美人來說也是一種不可隨意侵犯的財產(chǎn)。
一般來說,亞洲人的個人空間比西方人要小。美國人習慣面對面地與人交談;中國人正好相反,面對面的交談,特別是越過辦公桌面對面的講話給人一種潛意識的受審感覺,不如與坐在自己身旁或斜對面的人交談感到自然和舒適。故友重逢,老友相別時,英美人總喜歡擁抱接吻;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這種以動作表露感情的現(xiàn)象很少見。所以在與美國人交談時,中國人對于他們用手接觸或拍摸肩、背等身體部位,我們總不自覺地回避。中國人一般不警戒與同性的接觸。諸如雙手勾肩。美國人對此特別敏感,因為這種親密空間感是同性戀的標志??梢?,體現(xiàn)在個人空間和親密空間上的這些差異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不了解其中文化內(nèi)涵,交際時自然會出現(xiàn)種種不適感。
三、價值觀
價值觀不同是造成東西文化差異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將漢語“色情”與英語sexy相提并論,價值觀的這一誤解就尤為典型。在漢文化中,人們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羞于談“性”,sexy在漢語中不免引起色情的,情欲的聯(lián)想,因而是個貶義詞。但在英語中,Sexy是個褒義詞,即可指男性美也可指女性美,用來贊美男女的體態(tài)外表以及富有的魅力等等。而中國人常用“黃色”象征低級趣味的影視書畫作品,以至于人們一看到y(tǒng)ellow book或yellowpress,就想當然地將其理解為掃黃打黑之列的黃色書刊。可實際情況呢?前者指法國以及其它一些國家政府發(fā)表的報告書,后者指“嘩眾取寵的報刊”,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黃色”的意義有天壤之別。漢語的“膽小如鼠”,英語應譯成“as timid as a hare”不能譯成“as timid as amouse”。雖然鼠在漢文化里是膽小的象征,但有趣的是,“膽小如鼠”在英語中卻成了安靜的喻體。漢語說“紅眼病”指生理上的一種眼病以及心理上的妒忌,透露了漢文化的譏誚和詼諧,但英文卻譯成了green-eyed(綠眼)。此外,漢語成語“畫蛇添足”英語應譯成“to put afifth wheel to the coach”(給車裝上輪子),不能譯成“todraw feet to a snake”;同樣,漢語中的“水中撈月”英語應譯成“fishing in the air”(空中釣魚),不能譯成“catching the moon in the water”;還有,漢語里的“對牛彈琴”英語應譯成“to cast peals before swine”(向豬投珠),不能譯成“to play a musical instrument before a coW”。
四、宗教信仰觀
宗教作為一種人類文化現(xiàn)象,具有悠久的歷史,反映著不同文化特色。中西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必然會滲透在各自的語言表達中來。因此,人類語言中必須會體現(xiàn)各民族不同的宗教特點,表現(xiàn)在崇尚,禁忌方面的文化差異。比如,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 God)創(chuàng)造和安排的,“上帝”和“老天爺”所代表的東西不相同,含義也不一樣,雖然可以把“My God!”譯
成“天哪!”,但反過來把漢語的“天”譯成“God”就不合適了。基督教中的God是萬能的神,是真善美的總代表,而漢文化中的“天”卻沒有這層意思。
霍克斯把“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譯成了英語諺語“Man proposes.God disposes”,把原文的佛教色彩歸化成了基督教色彩。也就是把一個信佛的人歸化成了一個信耶酥的人;相反林語堂譯《茶花女》“Lord for bid”譯成“阿彌陀佛!”,把“God of Heaven!”譯成“觀音菩薩!”,則把信耶酥的基督教徒翻譯成了佛教徒。
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的洪流把人們帶入一個各文化相互交織的時代,人們面臨著新的選擇,不同文化的交往、合作和相互依存已經(jīng)成了新的生活方式。這種時代特點促使人們普遍意識到對文化差異的研究已勢在必行。因為文化差異研究不僅躍進了人們對他國文化的了解,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因此,在外語教學中就要注意介紹英漢文化的差異,通過多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使之正確領(lǐng)會英漢文化差異的內(nèi)涵,從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