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莎士比亞是第一個賦予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以豐富性和立體感的人,在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顯得十分飽滿而真實。他在《哈姆萊特》中塑造了許許多多性格鮮明、形象突出的人物,而猶以主人公哈姆萊特的形象刻畫最為成功,本文試將以作品《哈姆萊特》為例,結合哈姆萊特的個性和形象來分析莎士比亞作品中的文學的個性。
關鍵詞:莎士比亞;文學的個性;時代主題;
一、引言
莎士比亞并不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文學中的“個性”的人,比如16世紀后半葉的法國散文大家蒙田就已經發(fā)現(xiàn)了文學中的“個性”,認為“人”是一個“立體”的形象,具有多面性。莎士比亞繼承了蒙田的這一觀點,躬身實踐了這一理論,并將文學中的個性展現(xiàn)到了前所未及的至高點,塑造了飽滿、生動的“個性”,這在文學史上是一個“質”的飛躍,也為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莎士比亞對蒙田的繼承
蒙田是世界上著名的散文大家和思想家,他的很多思想主張至今仍然具有重大價值,比如他的教育思想。蒙田也是較早發(fā)現(xiàn)文學中的個性的為數(shù)不多的人之一。
首先,在他的代表作散文集《隨筆》中就論述到了人是有其自身的特點即個性的,表明人與人之間是具有差異性的,在《隨筆》中的許多篇目中都有所體現(xiàn)。比如,在一篇名為《談教育孩子》中就說明了因孩子們存在個性差異而應該因材施教這一觀點,“我希望老師改變這樣的教法,一開始就按受教孩子的狀況進行訓練培養(yǎng),教他自己去領略、選擇、鑒別事物,又是為他引路,有時則要他自己開路?!盵1]在《談人與人的差別》一篇中,他認為應該以人物本身的品質和本質的東西來對人物進行評價,以判斷出人與人之間的極大差距來。諸如此類的觀點還有很多,如在《談吐的快慢》、《幾位欽差大臣的特征》等篇目中都有體現(xiàn)。
其次,蒙田不僅注意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而且還認為人是有著多面性的特點的,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形象。這在他一篇題為《論我們行為的不一致性》的文章中就表明了此觀點,他把人形容為波浪式的、多變的。
莎士比亞在繼承蒙田這一觀點的同時,并實踐了從不同角度塑造人物形象這一創(chuàng)作要求和原則,所以,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以往作家作品中不曾看到過的豐富的、完整的人。
三、個性——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大主題
歐洲于14世紀初到17世紀初出現(xiàn)了文藝復興運動,作為這一時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人文主義,它是兩希文化沖突、融合的產物,是不同于古代文化的新的人文主義。所以,在此影響下的人文主義文學對人的關注就成了這一文學的精神核心,而伴隨著文學精神的根本性變更,文學的藝術風格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展現(xiàn)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等成了文學的藝術追求。因此,處于這一大背景下的莎士比亞能夠“迎合”主流趨勢,大膽地描寫個人,展示個人復雜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
四、哈姆萊特的個性形象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是世界文學史上地位頗高的一部著作,但同時也是受爭議頗大的一部作品。它最大的成就應該是塑造了哈姆萊特這一復雜的人物形象。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莎士比亞對文學個性的成功塑造。莎士比亞通過他獨特的藝術技巧和方式將哈姆萊特的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向我們展示了飽滿而真實的人的形象。
對于這部作品的相關研究已經達到了可謂是如火如荼的地步,尤其是對哈姆萊特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總的來說,哈姆萊特性格的復雜性是大家所公認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他在復仇行動上的遲疑和延宕上。
莎士比亞不僅通過人物言語和行為來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而且還通過人物獨白和對比手法的運用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哈姆萊特的獨白中我們可以看出他自身充滿矛盾和沖突的內心世界,“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么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2](后面凡是出自此書的均只標注頁碼)而他又曾相信:“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P122)既贊美人類的偉大又感嘆自身的渺小和塵世的昏暗。哈姆萊特就是在這種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中徘徊不前、郁郁寡歡。這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的對現(xiàn)實的深度關懷?!斑@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P110)他雄心勃勃,時刻準備著自己的復仇,他采取了裝瘋、策劃“戲中戲”等手段。但是又因為礙于道徳力量的譴責而對母親仁慈,“讓我做一個兇徒,可是不要做一個逆子……無論言論上給她多么嚴厲的譴責,在行動上卻要做得絲毫不讓人指摘?!?/p>
(P147)他對母親既愛又恨,恨她的虛偽、薄情,但他仍然不忘作為一個孝子的身份,懷著對母親的愛。所以,對于他行動的延宕是可以歸于他對孝道和道義的堅守。而面對十惡不赦的叔父,他仍然表現(xiàn)出猶豫遲疑,心中默想到:“現(xiàn)在他正在洗滌他的靈魂,要是我在這時候結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國的路是為他開放著,這樣還算是復仇嗎?不!收起來,我的劍,等待一個更殘酷的機會吧?!保≒149)這就表現(xiàn)出了他十分矛盾的內心,這雖然不似對他母親的那般憐憫和仁慈之心,但也有道德上的規(guī)約束縛,但更多的是他性格中軟弱面的表現(xiàn)。這可以看出莎士比亞不僅通過人物自身的內在矛盾表現(xiàn)人的復雜性,而且還通過外在的客觀的力量約束力來展現(xiàn)。哈姆萊特最終還是克服內心沖突,立下決心斬了殺父仇人即他的叔父。
至于對比手法的運用在小說中則多有表現(xiàn),如哈姆萊特對比自己的父親和叔父,一個是天神一個是丑怪。比如哈姆萊特遭遇家庭破敗前后的性格對比,從一個快樂王子變?yōu)橐粋€憂郁王子。在對比中更能體現(xiàn)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
勇猛而退縮、機智果敢而猶豫不決、積極進取而遲疑彷徨,哈姆萊特掙扎于理性與現(xiàn)實之間,掙扎于前進與后退之間,精神上充滿著“斗爭”,行動上則相應地表現(xiàn)出遲疑和延宕。莎士比亞刻畫了這一內心充滿矛盾的人物形象,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主人公徘徊于抉擇之間的痛苦和無奈,為我們展現(xiàn)了具有復雜性格的“立體”的人。
五、結語
莎士比亞對文學的個性的詮釋體現(xiàn)了“文學即人學”的這一觀點,開辟了文學的新視野即對人的關注,不僅為我們讀者創(chuàng)造了“真實”可感的欣賞對象,而且還為文學創(chuàng)作開辟了新天地,因此,我們不能不對莎士比亞的這一偉大創(chuàng)舉引起重視和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