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赫里克是英國十七世紀騎士派詩人最主的要成員之一,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代表著英國文藝復興晚期文藝的古典主義傾向。他那些以世俗生活為題材的詩歌,風格清新明快,意境優(yōu)美如畫,充滿著生活氣息,是英國文藝復興晚期的詩苑奇葩。
關鍵詞:赫里克;世俗詩;古典風格;“巧智”傳統(tǒng);
一、引言
十七世紀的英國詩歌在繼承和發(fā)展上個世紀人文主義傳統(tǒng)的基礎上表現(xiàn)出兩種新的傾向,一個是玄學色彩,一個是古典主義?!皟蓚€大詩人代表了這兩大傾向:古典主義的代表是本·瓊森,玄學派詩的代表是多恩”。(王佐良2006:229)本·瓊森有一大批追隨者,他的追隨者被稱為“本的兒子們”或“本的一族”,當中有赫里克、卡魯、薩克林、洛夫萊斯等。這些人多是朝臣和騎士,所以也稱騎士派。騎士派是一批與1649年被議會以法律和英格蘭“人民”的名義推上了斷頭臺的查理一世宮廷及其宮廷意識形態(tài)密切相聯(lián)系的一批詩人。騎士派詩人沿循十六世紀下半葉宮廷詩歌傳統(tǒng),大多以愛情為題材,反映貴族階級的生活與情調,詩風整潔流暢,音調優(yōu)美,代表了當時文藝的古典主義傾向。赫里克是騎士派詩人最主要的成員之一,他以世俗生活為題材的詩歌具有鮮明的古典主義色彩?!扒芍恰笔怯膶W自文藝復興以來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也是同一時期英國詩壇上玄學派詩歌一個重要特色。然而與追求“奇喻”的玄學派詩歌風格迥然不同,赫里克詩歌的古典主義風格體現(xiàn)著英國文論中“巧智”傳統(tǒng)的另一個重要側面。
二、英國文藝復興晚期的詩苑奇葩
羅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 1591-1674)出生于倫敦中產階級,1613年進入劍橋大學就讀,畢業(yè)后成為一名神職人員。赫里克政治上擁護查理一世的統(tǒng)治,反對清教主義的立場堅定。1647年,他因恪守對教會和國家舊秩序的忠誠而失去教職。1648年赫里克出版了詩集《西方樂土,或羅伯特·赫里克先生的世俗和宗教詩》(Hesperides: or the Works both Human Divine of Robert Herrick Esq.)。Hesperides既是希臘神話里守護金蘋果樹的仙女的名字,又是她守護的果園的名字,這個題目表示這些詩歌都是詩人隱居的樂園里的金蘋果。從詩集全名上就可以看出,詩歌包括兩類,一為世俗題材的詩歌,一為被他稱為“雅歌”(Noble Numbers)的宗教詩。宗教詩附在詩集的主體后面,自有扉頁,單獨編有頁碼。那些世俗詩是他的主要成就,收有一些具有色情挑逗和異教色彩的詩歌。詩集開卷的序詩《主題》開宗明義地宣稱詩人要“歌唱”溪流鮮花、春去夏來、求愛婚禮,他的宮廷主人將是仙王、仙后,他的信條將以對天堂的依稀期盼為基礎(Abrams 2000: 1644):
我唱流水,花,鳥,閨房,
四月,五月,六月,七月的花香,
我唱花柱,酒車,宴會,徹夜歡慶,
新郎,新娘,婚席上的甜餅……
這部《西方樂土》是他唯一出版的詩集,包含了長短不等的詩歌1400多首,其中世俗題材的有1130多首,剩下的約270首是宗教詩。赫里克的世俗詩多取材于鄉(xiāng)野和田間,風格輕快活潑,尤以精致和完美無誤的藝術技巧取勝。這些世俗詩歌體裁也很豐富,從田園的到諷刺的,從優(yōu)雅的到粗俗的,從說教式的到喜劇性的無所不包,并且大部分作品乍看上去都與“及時行樂”這個古老的主題有關。提倡過勤儉清潔的生活的清教徒反對慶祝異教節(jié)日,查理一世和他的大主教們卻支持這些傳統(tǒng)的娛樂,把它們視為現(xiàn)行宗教和政治秩序的堡壘,并于1618年頒布《娛樂書典》加以保護;而赫里克尤其喜愛描述把人與自然的繁殖生產和收獲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的鄉(xiāng)間節(jié)日和節(jié)日慶典,如五朔節(jié)、豐收節(jié)等。他發(fā)現(xiàn)這些節(jié)日的異教淵源,把它們視為古希臘羅馬田園生活的反映,而且他還把這些節(jié)日看作最本質意義上的“鄉(xiāng)村題材”,以此對抗清教徒的禁欲主義。他描繪莊稼和收獲,歌唱天真的樂趣,歡呼人和自然和諧一致的生存狀態(tài)。(桑德斯2000:228)《西方樂土》里科琳娜去參加傳統(tǒng)民間節(jié)日五朔節(jié)的慶?;顒樱ā犊屏漳裙湮逅饭?jié)》),村姑們“戴著忍冬花冠/像清泉一樣”起舞(《草原》),威斯特蘭伯爵犒賞參加收割的勞工(《最后的運糧車》)……一幕幕十七世紀英國農村生活的場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評論家認為,赫里克的詩作“繼承了瓊森的古典主義,在講究完美上過之”,“重現(xiàn)了伊麗莎白朝的甜美,又有鄉(xiāng)野的清新”。(王佐良1997:121)赫里克的詩歌正像詩集題目暗示的那樣,是西方樂土里的金蘋果,是英國文藝復興后期充滿世俗氣息的文字風情畫。
三、古典主義主題和風格的杰作
赫里克的詩歌鮮明地體現(xiàn)著英國文藝復興晚期文藝的古典主義傾向。作為“本的兒子”和騎士派詩人的一員,赫里克象本·瓊森那樣,以古希臘和羅馬藝術為范本,崇尚自然法則,反對過分,講究節(jié)制和典雅。他的詩風格優(yōu)美,意象清新,宛然如畫,無論在主題表現(xiàn)、詩律技巧,還是在語氣姿態(tài)上,赫里克都不愧“本的兒子”的稱號。他的名作《致少女:莫誤青春》是從瓊森的“致西麗雅”一組詩發(fā)展而來的。本·瓊森的“來吧,西麗雅,讓我們趁早,/來把愛情的游戲做好”,赫里克把它發(fā)展成了“趁早吧,快采那玫瑰花苞,/時間老人永在飛翔”。詩歌延續(xù)的都是古羅馬文學中曾得到極大關注的“及時行樂”(Carpe Diem)主題。Carpe Diem是賀拉斯的《歌集》(Horace, Odes, I, xi)里的一個拉丁文片語,英譯為seize the day,意為及時行樂。“及時行樂”是古羅馬文學和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一個常見的主題,在抒情詩中尤為常見。以此為題的詩歌強調人生短暫,光陰似箭,從而告誡人們要及時行樂?!吨律倥愤@首詩從主題到風格上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古典主義特色。
國學大師王國維(2001:57)在《宋元戲曲考·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及焉者也?!币淮膶W的造就是受歷史文化,宗教社會等各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以赫里克為代表的騎士派詩人的創(chuàng)作也代表著那一個時期的文藝成就。處在十七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并向舊勢力妥協(xié),宗教改革不徹底,新舊派別并立的文藝復興晚期,赫里克維護國家舊秩序,恪守國教,反對清教的立場都反映在他的詩歌里。在風格方面赫里克的詩歌體現(xiàn)著文藝復興學習古希臘和羅馬模范,師法自然的古典主義精神,同時,這種古典主義詩風背后還有對英國文學“巧智”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赫里克由于觀察細膩深刻,切入事物的角度新穎獨到,意象鮮活精準,看似平淡無奇的事物在他筆下都成了興味十足的藝術品,他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在英語詩壇上很少有人能趕得上。因此,有評論者稱“他的詩作表明他是十七世紀愛情詩中最富表現(xiàn)力的騎士派詩人”,(桑德斯2000:228)“就像莎士比亞是最了不起的戲劇家一樣,赫里克是英國最了不起的抒情詩短詩詩人”。(Corns 2001: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