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名富有哲思特質的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的創(chuàng)作可謂集精湛的藝術性與深刻的思想性為一體,眾多文學研究者從不同的層面來剖析,取得了相應的成果,筆者就研究者對史鐵生哲思的價值意義研究不夠深入現(xiàn)狀,從關注弱勢群體,激勵殘疾群體、重視過程美學,沖擊國民陋習、固守宗教精神,拷問信仰缺乏、“愛性美”愛情觀,反思世俗愛情、再現(xiàn)發(fā)憤著書,激起文學共鳴五方面拷問史鐵生哲思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哲思價值;信仰;世俗;共鳴;
作為一名富有哲思特質的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的創(chuàng)作可謂集精湛的藝術性與深刻的思想性為一體,盡管已為眾多文學研究者所重視,但隨著當代作家經(jīng)典化進程的推演,史鐵生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位置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他的分量需要重新估量,精神價值亟待有效整合。當前研究史鐵生哲思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視角展開,且主要圍繞作家文本的闡釋解讀,兼及作家的評價論說,整體呈現(xiàn)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其中對史鐵生哲思的人文價值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以某部作品為主闡述其價值,如2009年黃濤的《建構生命意義引導價值反思——論<我與地壇>的人文教育價值》、本人的《淺析<我與地壇>》的教育功能及其趙勇的《<我與地壇>面面觀》等;二、以某個創(chuàng)作主題為主闡述其價值,如1997年孫德喜的《當代人文精神的重構——史鐵生散文的哲學意蘊》,2007年卜超的《論史鐵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及時代價值》和2011年楊劍龍的《直面苦痛與生命追求——關于史鐵生的價值與意義的討論》,等。雖然取得了較大成果,但相對于對史鐵生作品其他方面的研究而言,對史鐵生哲思的價值意義研究不夠重視和深入。
史鐵生因為自身的殘疾苦難經(jīng)歷和體驗,對人的殘疾困境有了獨到的理解:難交流的孤獨、追欲望的痛苦和趨死亡的恐懼;因為歷經(jīng)殘疾和困境的磨難,看透人生讀懂宿命;因為要戰(zhàn)勝殘疾超越苦難,以“愛”為引導開辟了救贖原罪的“過程”,形成了史鐵生特色的“宗教精神”,這些構建了的史鐵生的哲思內涵。在當今社會,那史鐵生哲思尤其在人文價值構建方面又有哪些震撼效應呢?在學習和借鑒前輩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整合前輩觀點,采用文本研讀和理論分析的方法,通過對史鐵生作品,尤其是涉及哲思方面的作品,包括對短篇小說《命若琴弦》,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散文《我與地壇》等的研讀,力求更加全面和系統(tǒng)地闡釋史鐵生心魂追問下的哲思的價值與意義。
1、關注弱勢群體,激勵殘疾群體
如果說張海迪是時代輪椅上的“英雄”,那么史鐵生就是當代輪椅上的“哲人”。他們時刻關注關懷著弱勢群體尤其殘疾群體,是看得見摸得著學得了的“標兵”和“榜樣”。 史鐵生以文學透視社會人生,聚焦殘疾群體以及人類殘缺,為弱勢群體的生活際遇給以文學的關照。在他文中,殘疾群體大多數(shù)是善良純凈,和常人一樣不向命運屈服,不被困境擊潰。在《給盲童朋友》的信中,史鐵生寫道:“譬如說,我們是朋友,但并不因為我們都是殘疾人我們才是朋友,所有的健全人其實都是我們的朋友,一切人都應該是朋友。殘疾是什么呢?殘疾無非是一種局限……因此,誰能夠保持不屈的勇氣,誰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生命就是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毫不特殊?!薄拔覀兂吮葎e人少兩條腿或少一雙眼睛之外,除了比別人多一輛輪椅或多一根盲杖之外,再不比別人少什么和多什么,再沒有什么特殊于別人的地方,我們不因為殘疾就忍受歧視,也不因為殘疾去摘取殊榮。”史鐵生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向盲童朋友提出“生命就是一個不斷超越自我戰(zhàn)勝自我的過程”,鼓勵盲童朋友“不自卑不拋棄不放棄”,走出心理殘疾陰影,用“愛”秀出精彩的世界。史鐵生文學文本中對于殘疾群體以及人類殘疾的關照具有獨特的價值,他本人的生命體驗軌跡更是凸顯了一個人文精神跋涉者曲折的心理歷程與浩瀚的精神空間。
2、重視過程美學,沖擊國民陋習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目的輕過程,重實際輕理想的實用觀念根深蒂固。史鐵生的不過問目的只關注過程的過程論對重實際輕理想的中國國民性的改造具有怎樣的意義?對中國的教育又有何影響呢?
史鐵生在追問“為什么要活”時找到了“過程即目的”的救贖之途,與困境斗爭,與思索同行,開創(chuàng)了美好、精彩與尊貴過程,解脫苦海,飽嘗過程的滿足和幸福。生命的意義在于創(chuàng)造美好與精彩的過程,生命的價值在于能夠平靜而又激動的欣賞拯救自我,超越精神,贏得了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尊嚴的完美過程。史鐵生的人生過程論逐漸向讀者大眾敞開并為其提供生命的精神源泉,為物欲社會的蕓蕓眾生勾畫出一條錘煉精神的人生之路。
同時,史鐵生的過程論也影響著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就業(yè)率”而不重視文化和科學素養(yǎng)的實用教育,錄編到中學和中職教材的《我與地壇》陶冶著祖國花朵的文學修養(yǎng);寫入《新課程標準》的核心課改理念——重視學習和實踐過程沖擊著中學師生內心深處的“最重結果輕過程的”的實用主義,根本上改造中國國民重實際輕理想的陋習。
3、固守宗教精神,拷問信仰缺乏
遭受了十年文革的空前劫難和市場經(jīng)濟的無孔不入的滲透,加上激烈的社會生存競爭,物質主義極度猖撅物欲極度膨脹,消費主義、實用主義,虛無主義盛行,這些不良社會風氣就說明中華民族有一部分人精神信仰和精神家園缺乏,缺乏內在的心理支撐和靈魂凝聚力。一些作家更是推出“世俗文學快餐”迎合市場需求,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史鐵生堅守自己的宗教精神,堅持純文學創(chuàng)作,不懈地追求人生信仰,拓寬了文學文化視野,加深了情感思想尺度,有效融合了現(xiàn)實的世界和信仰的世界,成為名副其實的超凡脫俗的圣徒或英勇的思想斗士。
基于信仰相對缺乏的民族,史鐵生承擔起歷史的使命,肩負起神圣的重任,高舉起宗教精神,重構人文精神,與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誘惑相抗衡,與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誘惑做斗爭,讓個體生命充分發(fā)揮其力量,釋放其能量,放射出光彩,顯示其輝煌。
4、“愛性美”愛情觀,反思世俗愛情
愛是情的歸宿,愛是性的基礎,性是愛的儀式,情愛性的統(tǒng)一和諧才是美的“愛一性一美”三位一體史鐵生愛情觀對現(xiàn)實社會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消費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極盛行的當今時代,史鐵生的愛情觀將引發(fā)人們對性文化性科學等世俗愛情的反思。有些人不相信愛情和沒有愛情觀念,甚至把愛情簡化為肉體本能欲望的滿足和物質利益獲得的手段。具體特征如下:第一,在性愛方面,性的放縱即性愛過于開放和泛濫。性不再是以愛為基礎,出現(xiàn)了為獸性找情人,為刺激換伴侶,一夜情,公共澡堂中的鴛鴦浴,糜爛的性文化節(jié)等不良社會屢見不鮮。性愛更加關注的是性高潮性快感,崇尚享樂主義和感官主義,道德淪喪,有玩膩了就“換掉”的想法。當今性放縱文化到了非反思不可的地步,史鐵生的愛情觀為我們指引了方向,性愛不僅具有本能性自然性還具有社會性。第二,在社會層面上,愛情已異化為獲得升官發(fā)財收買人心的物質利益的工具,成為無愛的婚姻的替代品。如《務虛筆記》中的畫家Z把向往美好的愛情演變?yōu)閷Ω哔F的征服、WR對惦掛初戀情人轉化為追逐世俗權力,醫(yī)生F因孝敬父母而選擇無愛的愛情等。現(xiàn)實生活中把愛情作為
史鐵生的愛情觀,凸顯“情”的重要性,堅守愛情比生命更重要,執(zhí)著崇拜理想愛情震撼并感化著追逐世俗欲望并異化愛情的人們,引起人們反思世俗愛情,從物欲中驚醒,重新審視自己愛情觀?!皭垡恍砸幻馈比灰惑w史鐵生愛情觀,批判和拯救重物欲輕感情的愛情觀沖擊著性科學,性放縱。
5、再現(xiàn)發(fā)憤著書,激起文學共鳴
由司馬遷正式提出“發(fā)憤著書”是我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命題?!皯崱敝缸骷乙庥兴艚Y,心理所受壓迫而不能釋放,借著書立說發(fā)揮疏通,以求心理平衡?!皯崱卑藗€人怨憤的情緒,同時彰顯窮且益堅的意志和品質,強調極富批判精神和戰(zhàn)斗精神?!皯崱碑a(chǎn)生于主體所遭受的種種人生困境,如西伯侯被拘羑里著《周易》,司馬遷遭受宮刑奇恥大辱完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蒲松齡郁郁不得志寫“孤憤之書”《聊齋志異》等等。
21歲雙腿癱瘓后來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需要靠每周二至三次透析維持生命。再加上25歲母親去世,身體健康和親情缺失的遭遇,痛不欲生的磨難,形成的人生痛苦、焦慮、苦悶等情感體驗,借助這種人生體驗,思考問題時角度獨特,感受生活時向度獨特,見人之所未見,發(fā)人之所未發(fā),解決了“為什么”和“怎樣活出意義”等精神難題,再現(xiàn)了“發(fā)憤著書”的文學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完成了一批富有哲思的著作,在文學界激起了共鳴,產(chǎn)生震撼的藝術審美、思想價值和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