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述而》云:“子之所慎:齊,戰(zhàn),疾?!笨鬃訉Α褒R”(齋戒)非常慎重。本文在文獻閱讀的基礎(chǔ)上,論述了春秋時期的“齊”禮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表現(xiàn),指出孔子所“慎”的主要是祭前“齊”禮,并嘗試分析孔子慎“齊”的原因:慎“齊”與不慎“齊”的結(jié)果不同;慎“齊”與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相一致;慎“齊”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教化目的。
關(guān)鍵詞:孔子;慎;齊;齋戒;祭祀;
《論語·述而》云:“子之所慎:齊,戰(zhàn),疾?!薄褒R”指齋戒,孔子將其放在首位,說明三者中他最慎重的是“齊”?!褒R”(齋戒)是孔子禮樂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對孔子慎“齊”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們?nèi)媪私饪鬃拥乃枷搿?/p>
一、春秋時期的“齊”禮
關(guān)于齋戒,羅家湘《齋戒與文學思想》、林素娟《飲食禮儀的身心過渡意涵及文化象征意義——以三<禮>齋戒、祭祖為核心進行探討》中均有論及。張明嫏《先秦齋戒禮研究》中對先秦齋禮亦有專門論述,但劃分似不分明,尤其“人事”一詞概念較為復雜,與其他各項并不能截然分開。筆者謹以文獻的梳理為主,在原有研究的基礎(chǔ)上分析春秋時期“齊”的場合。
(一)政治禮儀中的“齊”禮
政治禮儀是與國家安定、朝政社稷密切相關(guān)的禮儀,以“齊”禮作為禮前禮的主要有:
1.祭祀前
祭祀對象分天神、地祇與人鬼。“及時將祭,君子乃齊”(《禮記·祭統(tǒng)》);“齊人將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也”(《禮記·禮器》)。齋戒是祭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籍田禮前
3.“先時五日,瞽告有協(xié)風至,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1]” 籍田禮前齋戒表明國君及國家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
4.遷廟前
牌位被認為是先人神靈寄居的地方,遷廟前齋戒為表敬重。《大戴禮記》:“成廟將遷之新廟,君前徙三日齊,祝、宗人及從者皆齊?!保?]。
5.臣下進諫前
“將適公所,宿齊戒,居外寢,沐浴?!保ā抖Y記·玉藻》)進諫前群臣要先齋戒?!蹲髠鳌ぞ砦迨拧份d:“甲午,齊陳恒弒其君壬于舒州??浊鹑正R,而請伐齊三?!保?]孔子提倡克己復禮,對陳恒弒君的事極為反感,諫前齋戒說明孔子的重視。
天子、群臣均要齋戒的如《禮記·王制》載:
天子齊戒受諫。司會以歲之成,質(zhì)于天子,冢宰齊戒受質(zhì)。大樂正、大司寇、市三官,以其成從質(zhì)于天子。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齊戒受質(zhì),百官各以齊成,質(zhì)于三官。大司徒、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質(zhì)于天子。百官齊戒受質(zhì),然后休老農(nóng)老。成歲事,制國用。
鄭玄注:“年終,群臣奏歲事,諫王當所改也。天子以其事重,故先齊戒而后受于諫也。[4]”
6.選擇繼位者
春秋延續(xù)周禮,采用嫡子繼承制,若無嫡子則由神明選擇繼位者。齋戒,一是表對神靈的敬重,二是為驅(qū)除候選人身上的穢氣。如《左傳·卷四十六》:
初,共王無冢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請神擇于五人者,使主社稷?!蹦吮橐澡狄娪谌和唬骸爱旇刀菡?,神所立也,誰敢違之?”既乃與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齊,而長拜入。[6]
7.授官前
國君授予臣下重要官職時?!豆茏印ば】铩份d:
初,桓公郊迎管仲而問焉。管仲辭讓,然后對以參國伍鄙,立五鄉(xiāng)以崇化,建五屬以厲武,寄兵于政,因罰,備器械,加兵無道諸侯,以事周室?;腹髳偂S谑驱S戒十日,將相管仲。[7]
相管仲前,齊桓公特地齋戒十日,禮儀隆重表明對管仲的重視及求賢若渴的誠意。
8.立日和至日前
《禮記·月令》載天子在立春、立下、立秋、立冬前及立夏、立冬前均要齋戒。古時施政因季節(jié)而有所不同,故天子齋戒以示慎重。
(二)日常生活中的“齊”禮
除政治禮儀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禮儀也要齋戒,如:
1.冠禮前
冠禮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禮儀,男子二十而冠,齋戒以示慎重?!秲x禮·士冠禮》云:“冠義。始冠,緇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齊則緇之。”
2.婚禮前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告名。非受幣,不交不親。故日月以告君,齊戒以告神?!保ā抖Y記·曲禮上》)孔穎達正義曰:
齊戒謂嫁女之家,受于六禮,并在于廟布席告先祖也。明女是先祖之遺體,不可專輒許人。而取婦之家,父命子親迎,乃并自齊潔,但在己寢,不在廟也。[8]
“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昏,萬世之嗣也?!保ā抖Y記·哀公問》)。女方齋戒以告先祖,男方要于正寢齋戒。古人對婚禮的重視可見一斑。
3.妾侍夫前
《禮記·內(nèi)則》載妾侍夫前要齋戒,“故妾雖老,年未滿五十,必與五日之御。將御者,齊,漱,澣,慎衣服……”。
4.接子禮前
子生三天,“國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齊,朝服寢門外,詩負之?!保ā抖Y記·內(nèi)則》)被占卜選擇抱世子的士須提前一天齋戒。
5.見父禮前
見父禮前,即子生三月后的月末,母要齋戒。“公庶子生,就側(cè)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見于君?!薄版獙⑸印由轮?,漱澣,夙齊,見于內(nèi)寢?!保ā秲?nèi)則》)作為母的妾亦要齋戒。
6.生病時
病者和伺者均要齋戒。《儀禮·既夕禮》云:“有疾,疾者齊。養(yǎng)者皆齊,撤琴瑟?!薄吧眢w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jīng)》)古人重孝,慎“疾”亦是孝的表現(xiàn)。病時齋戒可正性情,利于養(yǎng)病。
7.反省脫罪
《管子·中匡》載,齊桓公“十日齋戒,召管仲”,云:“寡人齋戒十日而飲仲父,自以為脫罪矣?!饼S戒有時是為了表反省的誠意。
(三)孔子所“慎”——祭前“齊”禮
《禮記》中孔子關(guān)于“齊”(齋戒)的言論主要有:
①孔子曰:“三日齊,一日用之,猶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郊特牲》)
②子曰:“古者天子、諸侯必有養(yǎng)獸之官,及歲時,齊戒沐浴而躬朝之?!保懒x》)
③子云:“七日戒,三日齊,承一人焉以為尸,過之者趨也,以教敬也。”(坊記》)
④子曰:“齊戒以事鬼神,擇日月以見君,恐民之不敬也?!保ā侗碛洝罚?/p>
①中“一日用之”指祭祀,②中“及歲時”指要祭祀時,③中“尸”是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④中“事鬼神”是祭祀鬼神,這四句說的都是祭前齋戒,可見孔子所“慎”的實際上是政治禮儀中的“齊”(齋戒)禮,更確切地說,是祭前“齊”禮?!皣笫?,在祀與戎?!?“祀”即祭祀,春秋時期的典禮以祭祀為主,“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祭統(tǒng)》)?!墩撜Z·堯曰》云“所重:民、食、喪、祭。”孔子重祭,對祭前的“齊”必然亦非常慎重。
二、孔子慎“齊”的原因
(一)慎“齊”與不慎“齊”的結(jié)果不同。
“齊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祭統(tǒng)》)關(guān)于孔子的鬼神觀,學界尚有爭議,但這并不影響慎與不慎“齊”的結(jié)果?!褒R之為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保ā都澜y(tǒng)》)祭前心慮往往輕浮散蕩,慎“齊”可以凈化身心,使心志齊一,同時直接影響到祭祀時的誠意與敬意,決定了能否與鬼神心靈交通。對“齊”的態(tài)度關(guān)系到事情的成敗,故應慎重對待。
“祭有祈焉,有報焉,有由辟焉。齊之玄也,以陰幽思也。故君子齊三日,必見其所祭者。”(《郊特牲》)只有慎“齊”,遵守齋戒時的相關(guān)規(guī)范和要求[10],才能見到想念的人。不慎“齊”者則往往失敗。楚武王僭號稱王,陳兵授師,志意盈滿,“將齊,人告夫人鄧曼曰:‘余心蕩?!保ā洞呵镒髠髡x·卷八》)鄧曼據(jù)此推測戰(zhàn)事不利,后武王果死于樠木之下。戰(zhàn)爭關(guān)系到將士、人民和國家的生死存亡,不可兒戲,古時出征最重祭祀,祭前的“齊”禮極為重要,“齊”的狀態(tài)直接影響到戰(zhàn)爭的成敗,故須慎之又慎??梢?,“慎與不慎齊”的結(jié)果不同,這是孔子慎“齊”的原因之一。
(二)慎“齊”與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相一致。
“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孝悌是“仁”的基礎(chǔ),“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重仁,對孝必然重視。什么是孝?“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孝,不僅指父母活著時要以禮侍奉,更要在父母死后以禮埋葬并誠敬地祭祀他們。孔子認為,祭祀時“敬”比“禮”更重要,“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保ā抖Y記·檀弓上》)禮只是一種外在表現(xiàn),而源自內(nèi)心的“敬”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在祭祀中做到“敬”?“是以君子非有大事,非有恭敬也,則不齊。”(《祭統(tǒng)》)即是說要借助齋戒?!爸慢R于內(nèi),散齊于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保ā抖Y記·祭義》)為了做到“敬”,就要調(diào)動全部感覺意念,專志意誠,細細回憶親人的音容笑貌,想念親人的志意嗜樂,思念幽深,放佛親人又活了過來,這才是祭前最好的狀態(tài)。
但有的人并不慎“齊”,也不遵守“齊”的要求??鬃訉@些人提出了批評:“三日齊,一日用之,猶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郊特牲》)三天用于致齊,思念親人,一天用于祭祀,還怕不夠虔敬,而有人卻在致齊的三天里接連兩天都在擊鼓作樂,這樣的人齋戒又有什么用呢?齋戒時不小心謹慎、專意至誠,祭祀時又怎能做到“誠”與“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這是孔子慎“齊”的又一原因。
(三)慎“齊”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教化目的。
春秋中后期,周室衰微,社會動蕩,西周禮制面臨崩潰,以下犯上等僭越的事情多有發(fā)生。僅在孔子生活的魯國,魯君就形同虛設(shè),三大氏族尤其是季氏掌握實權(quán),甚至迫使魯昭公流離國外乃至死于晉國??鬃油瞥缰芏Y,主張“克己復禮”,對僭越的行為極為反感,《論語》中就多次記載孔子對此事的批評,如他對“八佾舞于庭”(《論語·八佾》)的譴責,對季氏祭祀泰山的批判,甚至在得知陳恒弒君后請求魯君出兵入齊干涉齊國政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概括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人人遵守本分,做好本職工作,“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能做僭越的事情。要使社會擁有秩序,首先必須做到“敬”,即人人都有恭敬之心,尤其臣要敬君,子要敬父??鬃淤潛P子產(chǎn)的四項品德符合君子之道,其中一項就是“其事上也敬”(《論語·公冶長》),即他對國君的恭敬之心。因此,“敬”不僅體現(xiàn)了孔子的倫理思想,也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思想。
而慎“齊”則是孔子教化人們懷有恭敬之心的手段和工具?!白釉唬骸R戒以事鬼神,擇日月以見君子,恐民之不敬也。”(《禮記·表記》)齋戒后祭祀鬼神,以求莊重恭敬,是怕人們失去恭敬之心。對親人沒有敬意,對國君必然很難懷有敬意。與齋戒一樣,臣下?lián)袢赵乱砸妵彩菫榱吮磉_對國君的敬意。“子云:‘七日戒,三日齊,承一人焉以為尸,過之者趨也,以致教也?!保ā抖Y記·坊記》)齋戒培養(yǎng)了祭時的恭敬之心,才能使人們在其他場合尤其政治生活中做到“敬”。
可見,孔子強調(diào)慎“齊”,不僅因為它是周禮的重要內(nèi)容,還因為它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教化目的,是其施教的政治手段,具有社會治理的功能。
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周室衰微?!白又鳎糊R,戰(zhàn),疾。”“齊”(齋戒)作為春秋時期一項重要的禮前禮,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均有重要表現(xiàn),而孔子所“慎”的主要是祭前的“齊”禮。孔子對齋戒的重視有三方面因素:慎“齊”與不慎“齊”的結(jié)果不同;慎“齊”與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相一致;慎“齊”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教化目的。慎“齊”思想是孔子思想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有助于我們?nèi)媪私饪鬃拥乃枷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