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羅伯特·弗洛斯特是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1998 年美國舉行了一個大型詩歌朗誦活動,根據(jù)報名函統(tǒng)計出了50 名最受喜愛的詩人,羅伯特·弗洛斯特位列榜首。他善于把深刻的哲理寓于平淡無奇的內(nèi)容和簡潔樸實的語言之中,《沒有走的路》便是這方面的經(jīng)典之作。本文將對《沒有走的路》的主題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沒有走的路》; 羅伯特·弗洛斯特;主題;
羅伯特·弗洛斯特常常把他的詩歌與新英格蘭的景物描繪結(jié)合在一起。詩歌風格上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樸實無華,含意雋永,把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寓于平淡無奇的內(nèi)容和簡潔明快的詩句之中。他的詩歌主題深刻而具有普遍意義,且往往是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中挖掘提煉而成。例如,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遇到兩難境況,而在弗洛斯特的眾多詩篇中,反復(fù)體現(xiàn)的主題之一是對生活中面臨抉擇時的兩難窘境的深刻思考。其名篇《沒有走的路》[1][190]所反映的就是這樣一個普遍而又深刻的主題。弗洛斯特試圖通過這首詩歌來闡述深刻而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即選擇是不可避免的;選擇的過程是矛盾的,選擇的結(jié)果是未知的。
詩歌第一節(jié),第1-2行:黃色的林子路分兩股,可惜我不能兩條都走。一個金秋時節(jié),詩歌的敘述者行至一片樹林中,于岔路口停了下來,面對著兩條小路,他開始沉思該如何選擇眼前的兩條路,因為任何人是無法同時走兩條路的。表面上是在選擇岔路,實際上是指人生旅途中的不可避免的兩難選擇。
詩歌第二節(jié)和第三節(jié)體現(xiàn)了人們面臨選擇時的矛盾心理。Mike Bellah 認為這首詩描述了每個人生活中都要面臨的司空見慣的內(nèi)心斗爭,即一個人在一件事上不能同時做出兩種選擇的無奈。一時的選擇會鑄成永遠,今天的將成為明天的遺憾[2]。眾所周知,每個人在人生的旅程中會面臨很多的選擇,而每一次選擇都會決定以后的人生方向。一個人的人生將會怎樣度過,取決于他在人生的岔路口選擇哪一條道路,選擇不同,經(jīng)歷的人生旅程不同,命運就會不同。然而在詩歌中,敘述者反復(fù)強調(diào),兩條路相差無幾:我選了另一條路,同樣宜人/實際上往來的跡印,使兩條路相差無幾。而正是這一點給選擇造成了極大地困難?!扒奥范嗥纭?,一旦選定了一條路,就不斷地會由一個岔路引向另一個岔路,很難再走回來了。因此,一旦做出選擇,就只有不斷地走下去,再也難有回返的可能。詩人在此想表達的是:做出對甲的選擇,就意味著失去乙。因此詩中的“兩條路”象征著人們面臨選擇時的矛盾而痛苦的心理。
在經(jīng)過一番思考后,詩歌的敘述者選擇了一條他喜歡的路:挑上這條或許有點道理:/這條路草深,似乎少行人/而且早晨新落的葉子/覆蓋著路,還沒人踩。最后一節(jié)描寫了這個選擇的結(jié)果:多年,多年后在某地/我將講這件事,嘆口氣:/樹林里路分兩股,而我呢—/選上的一條較少人跡/千差萬別由此而起/。此節(jié)中的兩個詞“sigh” 和“difference”是詮釋本詩的關(guān)鍵。然而,讀者卻無從得知這里這兩個詞的確切涵義,因為“sigh”一詞在英文中有兩解,它即可以表示 “寬慰地嘆息”也可以表示“哀傷地嘆息”,與前文的“嘆息”一樣,此處的“差別”也可以有兩種解釋,敘述者也沒有提到,所造成的今天的“差別”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是好的,還是壞的。而詩歌的敘述者在最后一節(jié)表述選擇的結(jié)果時使用了“shall”一詞,也就是說,他的“嘆息”以及他對“差別”的看法在將來。由此,讀者便可認識到“sigh” 和“difference”意義的不確定性。因為除非到“多年以后”的“那時”,敘述者本人也無從知道他做出的選擇的結(jié)果。據(jù)美國詩歌百科全書介紹,弗洛斯特曾自己聲稱,他寫這首詩的最初動機是由于其好友愛德華·托馬斯的人生態(tài)度的啟迪。弗洛斯特通過閱讀托馬斯的書信得知,他經(jīng)常抱怨自己沒有選擇另一條路,經(jīng)常因為沒能經(jīng)歷另一種生活而感到遺憾。弗羅斯特曾告誡托馬斯,人或許就是這樣,總是嘆息自己沒能得到的,但無論你選擇哪一條路,另一條永遠都可能是遺憾[3][234]。選擇是不能避免的,而做出選擇時的心理是痛苦和矛盾的,因為任何人都無法預(yù)知自己做出的選擇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它可以是積極的不同,亦可以是遺憾的區(qū)別。
結(jié)語:人生的道路上總是不可避免地會面臨著選擇。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做出選擇,人們總是要在自己所面臨的兩者之間進行艱難的抉擇,這是一個既得又失的矛盾過程。因為人們總是趨向于惋惜和留戀自己沒能夠得到的,無論選擇哪一條路,另一條永遠都可能是遺憾。但本詩暗示,所謂的不同選擇的差別,只是選擇者的個人主觀的看法和推測而已。選擇是不可避免的,每“一條路”實際上都相差無幾,所謂的差別其實只是因為個人的看法不同而已,因此,沒有必要為沒有選擇的“路”做無謂的嘆息,對于人生的選擇和因其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應(yīng)該采取釋然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