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通路的一次次下沉,中國企業(yè)獲得多個波次的增長。然而,所謂過猶不及。當深度分銷的邊際收益曲線開始向下延伸,企業(yè)又該如何找到通路的下一個著力點?
什么是通路?通路是聯接廠家與消費者之間的商業(yè)橋梁。
通路的本質是什么?是使廠家與消費者的聯系更便利。4C理論之一C(Convenience),指的就是便利。也就是廠家更接近消費者,能夠更便利地為消費者服務。
由于通路商自身的利益和能力,通路經常成為阻礙。所以,廠家要搞市場重心下沉和深度分銷,目的是更便利地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通路每減少一個環(huán)節(jié),廠家就能夠更便利地為消費者服務。
當深度分銷做到極致,實現了廠家與消費者面對面的溝通,那么,此時廠家應該做什么?
深度分銷之后怎么辦?實際上就是希望回答這個問題。
分銷時代結束,推廣時代開始
深度分銷把分銷的作用推向極致,其代價是分銷成本越來越高。
深度分銷之初,效果立竿見影,銷量會取得顯著增長。隨著深度分銷的深入,分銷的費用增長,銷量卻難以增長。
這就是深度分銷目前面臨的問題。如同花很大的代價建好了高速公路,車流量卻很少,最終難以收回成本。
中心城市原來是通路市場,隨著KA的崛起,終端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廠商進入KA后,很自然地搞起了終端促銷。品牌力強大者如寶潔、可口可樂等,也要加入終端促銷的大潮??梢哉f,如果沒有終端促銷,廠家占領的終端貨架只是擺設而已。這是中國的特色,跨國公司也得入鄉(xiāng)隨俗。
深度分銷終結了分銷時代,隨之而來的則是推廣時代。
推廣,是深度分銷后廠商與消費者的溝通方式。
強化消費者對品牌和產品認知的兩種主要手段,一是品牌傳播;二是終端推廣。品牌傳播通常借助大眾媒體,需要較大的投入;終端推廣采用銷售與推廣相結合的方式,潤物細無聲。
推廣是以終端為依托,既擴大銷量,又強化終端和消費者對品牌和產品的認知的營銷手段。
統一方便面在其銷量連續(xù)8年下滑后,能夠觸底反彈快,正是得益于“以推廣為主導”的銷售模式。
隱性KA,終端推廣的依托
在KA做促銷是很自然的事,因為KA的銷量足夠大,足以引起廠家的高度重視,值得讓廠商派出專職的促銷隊伍,吸引廠商下工夫研究其促銷規(guī)律。
在通路做推廣,這是件極其困難的事。由于數量眾多、分布分散,因此,在通路做終端推廣是一件令人生畏的事情。有些企業(yè)曾經嘗試,卻只敢試點,不敢推廣。
什么是KA?中國多數營銷人對KA的思維已經陷入定式,以為KA就是大賣場、連鎖店,或者說A類、B類終端。
廠商為什么重視KA呢?因為KA的銷量大。
為什么KA的銷量大?因為KA商圈內人流量大,而大賣場能夠把人流變成客流。實際上,這是狹義上的KA,廣義上的KA不僅限于此。
什么地方的人流像大賣場一樣大呢?車站、碼頭、機場、菜市場、趕集趕會、廠礦(機關)食堂、學校,這些地方的客流量都非常大,有時甚至比大賣場還大。但是,極少有人把這些傳統歸為通路的終端稱之為KA,只是把它們當做普通通路或終端對待。
筆者認為,凡是人流量大的場所都可以稱之為KA,KA本來就是大客戶的簡稱。
我把KA分為兩類,一類是顯性KA,如大賣場、A類店等,因為眾所周知,所以稱之為顯性KA;另一類是隱性KA,包括菜市場、趕集趕會、學校等,因為不為大眾所認知,所以稱之為隱性KA。
顯性KA是現代商圈的核心。KA的規(guī)模越大,商圈吸引力越大。
隱性KA是傳統商圈的核心,是生活社區(qū)的核心,是自然形成的KA。在沒有形成現代KA之前,菜市場是都市社區(qū)的核心;趕集、趕會是農村商業(yè)的核心。
很多人認為通路終端小、分散,無法做推廣,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發(fā)現隱性KA,而發(fā)現隱性KA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一旦發(fā)現KA并將其做依托,推廣就不再是一個難題,而是順理成章的事。
如同廠商做顯性KA是為了帶動通路銷售一樣,隱性KA對小終端的帶動要比顯性KA大得多。
因為顯性KA眾目睽睽,商家必爭,產出大,投入也很大,投入產出比不一定大。隱性KA因為其隱性特征,所以投入產出比大。
首選品牌與首推品牌
通路銷售與終端銷售遵循著不同的邏輯,這就是首選品牌與首推品牌的差距。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一點,就無法理解通路的真正特征。有人把通路理解成終端市場的較低版本,這是完全錯誤的。
依托隱性KA的推廣有兩類推廣對象,一是終端老板,二是消費者。通路與KA有一個重大區(qū)別:KA基本上是消費者自選,通路是老板推薦。消費者的自選形成首選品牌,老板的推薦形成首推品牌。
因為隱性KA存在于傳統社區(qū),消費者與商家的熟悉程度遠較現代KA為高。再加上大量通路仍然采用柜臺銷售,還沒有過渡到開架銷售,于是,終端老板的推薦就至關重要。
可以這樣說,終端銷售的關鍵是品牌能否成為消費者心目中的“首選品牌”,通路銷售的關鍵是能否成為終端老板心目中的“首推品牌”。
老板推薦什么,消費者就買什么。這就是首推品牌的價值。
如果一個企業(yè)的產品能夠成為隱性KA老板的首推品牌,那么考慮到老板對消費者的影響,該企業(yè)的產品遲早會成為消費者的首選品牌。
推廣,開啟銷售的閘門
推廣的目的不是銷售,而是開啟銷售的閘門。這是推廣區(qū)之于促銷的區(qū)別。
在通路銷售中,產品未被賣出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非常出人意料:不是品牌、品質、價格和包裝這些人們熟悉的原因,而是被終端老板“忘記了”。
在通路銷售中,老板的推薦非常關鍵。如果老板“忘記了”,那么產品是很難被賣出去的。普通的終端,有數百乃至數千款單品。即使是微型終端,也有數十個單品。這么多單品,終端老板能夠記住幾個?要知道,不能被記住的產品是很難被賣出去的。
作者曾經做過統計,終端老板不加思考就能夠記住的單品大約為30個。也就是說,只有極少數單品能夠被老板記住并被推薦,而多數單品就沒有這么幸運。但是,從來沒有哪個老板會告訴廠商因為“忘記了”而沒有賣出去。
如果一個產品無法進入老板記憶中的前30名,那么,產品很難被賣出去。如果不能進入老板記憶的前5名,那么,產品很難上量。
推廣的價值是什么?如果推廣能夠開啟老板記憶的閘門,那么就等于打開了銷售的閘門。
推廣,怎樣才能打開老板記憶的閘門呢?第一,推廣要做到“出乎意料”,給老板以“驚喜”;第二,推廣要進行“連續(xù)三次精確有效打擊”。
采用通路終端的推廣后,只要設計得當,銷量達到平時的10倍以上并不困難,這是KA促銷很難做到的。只要能夠達成如此效果,老板當然“驚喜”,當然難以忘懷,甚至在其記憶中沉淀下來。即使以后不做推廣了,記憶仍然。
“連續(xù)三次精確打擊”是指:通路終端的推廣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連續(xù)三次以上。通路推廣與KA促銷的區(qū)別在于:KA促銷已經常態(tài)化,促銷的目的是擴大銷量,銷量對促銷有依賴性。通路推廣只是開啟銷售的閘門,推廣的常態(tài)化不僅做不到,而且有害。
為了給老板留下印象,3 次推廣比較妥當。有些企業(yè)的推廣做得不少,但常?!按蛞粯寭Q個地方”,難以在老板心中留下印記。而三次以上推廣能夠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消費人群,即使以后不做推廣,也形成了初步的市場基礎。
通路的推廣時代
推廣是通路營銷的著力點
深度分銷之后,通路市場還沒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
通路營銷之難,在于難以找到著力點。很多營銷人做通路的感覺是“使不上勁”,實際上就是找不到營銷的著力點,或者說營銷的力量很容易被通路化解。
這是中國通路的特點決定的。中國通路之分散、之復雜、規(guī)模之小,在全世界都是少見的??鐕驹涍\用在西方屢試不爽的營銷手段在中國市場卻折戟沉沙。所以,通路市場是中國企業(yè)的“避風港“,無論跨國公司們的營銷策略如何先進,一旦進入通路市場就如進入“八卦陣”,迷失其中。
市場重心下沉,加強了對通路管理的滲透性,但仍然沒有找到營銷的著力點。
深度分銷雖然直達通路的終端,但也沒有解決營銷著力點問題。
KA的營銷有兩個重要的著力點:一是品牌傳播對消費者的“洗腦”;二是終端促銷形成的“臨門一腳”。
通路營銷之難有三點:一是通路營銷的力量容易被中間環(huán)節(jié)(經銷商們)化解,如促銷政策被經銷商“截留”;二是終端小而分散,廠家不可能同時對所有終端發(fā)力;三是消費者分散,對消費者施加影響的方式有限。
深度分銷完成之后,通路推廣的營銷手段使通路營銷有了著力點。這是因為:第一,隱性KA數量相對較小,影響力大,是推廣的重要著力點,有了這個,廠家的通路營銷,能夠以點帶面;第二,以隱性KA為推廣據點,能夠對消費者和終端老板產生雙重影響;第三,通路推廣見效快,效果看得見。
建立一支強有力的推廣隊伍
幾乎每個企業(yè)都有一支業(yè)務員隊伍,很多企業(yè)還有一支龐大的促銷員隊伍,有自己企業(yè)營銷隊伍,甚至高達上萬人。
有的企業(yè)一年推廣次數能夠達到上萬次,有的企業(yè)正在把推廣作為對業(yè)務員或經銷商考核的重要標準,更有像統一方便面這樣的強勢企業(yè)已經建立以推廣為主導的營銷模式。
推廣員隊伍有的是臨時抽調人員組建的,比如統一方便面的“特攻隊”;有的由專職的推廣人員組裝成。
更有趣的是,因為推廣是團隊作業(yè),對員工數素質的要求不如單兵作戰(zhàn)的業(yè)務員要求那么高,所以,有些企業(yè)干脆把推廣隊伍作為業(yè)務員的“預備隊”。
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一個新人從事業(yè)務員工作的試用期是3~6個月,成熟期是一年左右。如果新人首先從事推廣工作,則成熟期縮短為半年左右。
推廣員——業(yè)務員助理——業(yè)務員,這是我們?yōu)槠髽I(yè)設計的營銷人員進步的階梯,因為推廣員是團隊作業(yè),管理能夠推進到營銷一線,所以,推廣隊伍經常成為業(yè)務員成長的孵化基礎。
新產品成功的關鍵在推廣
越來越多的企業(yè)認識到,推廣是新產品成功的關鍵。無論企業(yè)的新品傳播工作做得多好(蘋果這樣的企業(yè)例外),新產品擺上貨架后不動銷已經成為常態(tài),推廣就成為新品動銷的推動力量。
新品動銷情況通常取決于兩個關鍵點:一是終端人員(包括終端老板和營業(yè)員)對新品銷售的信心;二是消費者對新品的戒心。新品推廣恰好能夠解決上述兩個問題。
終端人員對新品的信心來自于成功的推廣,信心從成功中來。如果第一批貨是推廣人員銷售出去的,那么終端就敢進第二批貨、第三批貨。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回貨”,即終端回頭,這實際上是信心的標志。
除少數人外,多數消費者對新品有不安全感,有本能的回避心理。推廣可以從兩個方面解除消費者的戒心:一是現場的說服勝過最好的廣告;二是“占便宜”心理能夠吸引消費者嘗試新品。
推廣的技術含量遠超過促銷
在促銷已經常態(tài)化的今天,終端銷量對促銷嚴重依賴,可以說促銷嚴重侵蝕著企業(yè)利潤。
推廣與促銷的差別在于:促銷以提升銷量為主要目標,推廣以夯實市場基礎為主要目標。
在一個隱性KA連續(xù)三次推廣,就能夠開啟一個終端銷售的閘門,而一個隱性KA又能夠帶動一個小片區(qū)市場,其帶動作用甚至比KA還要強。
推廣的技術含量在于:第一,推廣布局的設計。一個區(qū)域市場怎樣通過少數推廣點的布局帶動一個區(qū)域市場的啟動。第二,推廣人員的流動性管理。因為推廣不是常態(tài)化的工作,只是開啟銷售的閘門,所以,推廣人員通常不是固定在一個區(qū)域,具有很強的流動性。正如毛澤東的運動戰(zhàn)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戰(zhàn)斗效率一樣,推廣人員的流動性管理做得好同樣可以大大提高人員效率。然而,習慣于分區(qū)域管理的中國企業(yè)還不太適應流動性管理。第三,推廣點的選擇。選擇什么樣的推廣點能夠帶動周邊市場,也就是準確判斷隱性KA的位置。第四,推廣目標的設計與效果判斷。通過推廣,加深終端老板的記憶,開啟終端銷售的閘門,這樣的效果判斷并不容易,很多人容易把銷量作為判斷的依據。
很多人認為通路終端小、分散,無法做推廣,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發(fā)現隱性KA,發(fā)現隱性KA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了隱性KA做依托,推廣就不再是一個難題,而是順理成章的事。
通路營銷有“三難:一是通路營銷力容易被中間環(huán)節(jié)(經銷商們)化解,如促銷政策被經銷商“截留”;二是終端小而分散,廠家不可能同時對所有終端發(fā)力;三是消費者分散,對消費者施加影響的方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