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從本質上說就是要老師為了學生能最大限度地在自學中獲得能力創(chuàng)立一個適合學生自學的情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決定了必須把培養(yǎng)情感放在第一位。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必須重視情景的創(chuàng)設。
情景,就是具體場合的情形和景象,所謂情景的創(chuàng)設,就語文而言就是給學生一個適合于他們活動的空間。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知識的傳遞主要靠教師對學生的灌輸,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始至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發(fā)揮,不利于學生素養(yǎng)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景,使之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那么,在課堂上教師怎樣創(chuàng)設適當?shù)慕虒W情景呢?
一、借助師生之間的情感基礎,打造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
“和諧育君子”,“和諧之美不僅僅是賞心悅目的,它的引人之處還在于其對人有著強烈的感召力?!焙椭C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美德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情操的陶冶。所以,教師衣著要得體,用語要文明,帶著微笑進課堂,以良好的情緒去感染學生,拉近師生間的感情距離,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宜人的情景。
二、借助音樂創(chuàng)設愉快的學習氛圍。
音樂是滋潤心靈的雨露,是哺育感情的乳汁,音樂是啟迪智慧的鑰匙,能促進智育的發(fā)展。古今中外許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愛因斯坦、列寧都酷愛音樂。因此,將音樂引進課堂,就會使學生在愉悅中受到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知識。
三、借助配樂朗讀渲染造勢,效果好。
教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給學生們播放了課文的配樂朗讀,直到結束,學生們還沉浸于史鐵生筆下的情感世界里。繼而,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在這掌聲里我聽出了學生們心靈所受到的震撼,我聽出了學生們對母親痛苦的理解,對母愛偉大的感觸,我也聽出了學生們對文本的理解。這堂課一直進行在學生們情緒激昂的氛圍里,效果不言而喻。
四、借助多媒體展示,直觀、形象。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 荀子如是說。借助多媒體能把知識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生動,易于實現(xiàn)情景教學。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荷塘月色》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抒情散文,其中景致的描繪,單靠純粹的講解,語言的描述,很難使學生全面、正確地理解。因此,我圍繞文章主體描寫的“月下荷塘”、“塘中月色”等景觀,制作了幻燈片,展示給學生,直觀形象的圖片,讓學生有了深深的印象,學習起來,可以輕松地把握文本的景色特點,進而有助于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發(fā)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質疑、釋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要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巧設問題情景就是辦法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備課要透要深,努力挖掘出教材中的能引起學生關注的情趣因素,上課時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陶行知先生曾謳歌:“處處是創(chuàng)造的天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所以在教學中,還要讓學生主動圍繞課文去設計、解決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動腦的情趣,充分發(fā)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景創(chuàng)設絕不限于以上所述,作為語文老師,不能只被動地接受,也不能借助一些自己尚末真正弄懂的術語和理論去“忽悠”。只要我們語文教師勤于動腦,敢于實踐,努力鉆研教材,適當?shù)貏?chuàng)設符合學生天性的教學情景,就能激活語文課堂,讓“情景”為語文教學服務,讓語文教學因“情景”而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