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信息高度發(fā)達的時代,這是一個流行讀圖的時代,在這樣的氛圍中,喜歡讀書、看報的人少了;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之中,看電視、玩游戲、上網(wǎng)成了孩子們課余的主要“活動”形式。在這樣的現(xiàn)實中,我們的“閱讀”將安放在何處?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將出現(xiàn)在何時?
如若沒有真正的閱讀,沒有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和用心的學習,何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沒有語文的高素養(yǎng),何談?chuàng)碛泻軓姷睦斫饬土己玫谋磉_能力呢?沒有這樣的能力,何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zhì)呢?可見閱讀能影響到人的素養(yǎng)的形成。閱讀與語文素養(yǎng)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教育者要高度重視文學作品的閱讀,以便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一、閱讀與語文素養(yǎng)之間的關系
語文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xiàn)出的“比較穩(wěn)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語文素養(yǎng)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是一種綜合素質(zhì)的體現(xiàn)。
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看似是無形的,實則是可以有“法”可依的,那就是通過閱讀來實現(xiàn);它的產(chǎn)生看似是無意的,實際是一種自覺意識和行為產(chǎn)生的結(jié)果,這種意識和行為就是閱讀;它的存在似乎是一種直接的呈現(xiàn),但本質(zhì)上是一種長期積淀的結(jié)果,這種積淀的過程,就是良好閱讀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
二、閱讀對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作用和影響
1.就學習效果而言,閱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語感的形成,離不開有效閱讀。在閱讀中豐富自己的詞匯量,給大腦輸入大量的可用語言。而且,通過閱讀文章來積累詞語,可以避免生硬識記生字詞、重復抄寫生字詞帶來的時間、精力和體力的浪費,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就可以是一個回看和加強理解的過程。而一個學生的理解水平,也絕不是靠學幾本教科書中的課文就能提高的,還需要依賴課后有計劃地擴展閱讀,才能實現(xiàn)。
如若學生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有了較強的理解力,那么,再輔之以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可以讓他們運用語言口頭表達更加豐富的內(nèi)容了,到了一定的程度,口語表達就會做到“吐字清晰、流暢自如”了。
2.就內(nèi)在影響來說,閱讀可以增長智慧,鼓舞心靈。
猶太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他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一種儀式:孩子的母親將蜂蜜滴在書上 ,讓孩子們?nèi)テ穱L書上那滴蜂蜜的味道。品嘗到的蜂蜜是香甜的,言外之意就是告訴孩子:讀書吧,讀書的感覺是香甜的,是享受的。也正因為這形象生動的啟迪,猶太人就擁有了從書中獲得智慧的意識,才讓他們擁有了“智慧掌握在猶太人的腦子里”的贊譽。前蘇聯(lián)作家高爾基說過:熱愛書籍吧,書籍能以熱愛世界、熱愛人的感情來鼓舞你們的智慧和心靈。”
是的,生活當中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碑斠粋€人有了閱讀的興趣,他就會以書為友,在閱讀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在共鳴中找到情感的落腳點;他還會將自己的所得與別人分享,展示思維的成果,再現(xiàn)閱讀的快樂。通過廣泛地閱讀,增長了智慧,鼓舞了心靈,人在內(nèi)心建立了與外在世界的愉悅的聯(lián)系,從而為很好地適應所處的社會奠定了基礎。
3.從長遠來看,有效閱讀可以成就文學事業(yè)。
錢鐘書先生在清華讀書時就立志“橫掃清華圖書館”,正因有博覽群書的閱讀志向,才造就了學貫中西的學者;巴金先生十二、三歲熟背《古文觀止》;茅盾先生能倒背《紅樓夢》,正因為如此的讀背功底,才成就了他們的扛鼎之作。閱讀,可以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構(gòu)建自己的思維大廈,蓄積寫作的源頭活水,為寫作時能信手拈來、左右逢源做鋪墊,到那時旁征博引、縱橫開闔都不在話下,難怪詩圣杜甫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三、在閱讀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注意事項
(一)創(chuàng)設美好情境,讓學生身在其中,受到浸染和熏陶。
1.從語文學習氛圍的營造來看,班級可以設置“格言角”、“詩歌園地”、 “佳作展區(qū)”、“圖書角”等形式,讓學生親近文字、閱讀書籍;校園可開設校園廣播、成立文學社,經(jīng)常播放配樂朗誦的優(yōu)美動聽的詩文,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時文佳作,還可以是學生的投稿作品,讓學生從悅耳的享受中感受語言魅力,或者收獲創(chuàng)作的喜悅,從而達到親近文字的目的。
不論是那種形式,都要有面向全班,全體參與的意識,這樣有利于良好閱讀氣氛的形成。
2.從語文課的授課方式來看,必須打破舊有的“一講到底”的滿堂灌的形式。新《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边@就說明改變單一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勢在必行,建立學生主體自主學習的方式是當務之急,語文的閱讀教學亦是如此。
閱讀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悟、去思、去寫、去說,讓他們做閱讀的主人,收獲閱讀的愉悅,分享閱讀的果實,老師只要欣賞就好,只要關鍵時刻點撥就好。
(二)運用有效方法,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語文素養(yǎng)。
1.習慣養(yǎng)成方面,我們可以介紹名人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加以參考,比如斯大林讀書不講時間,單講每天必須讀多少頁;毛姆是每天六七本書一起讀的;馮恩洪先生規(guī)定自己每天自主閱讀一小時。由此可見,人們的閱讀習慣各不相同,可以提醒學生制定自己的閱讀規(guī)則,如每天課外讀幾篇文章,每天讀幾頁,每天瀏覽哪幾本,每天閱讀哪個主題的……設置角度,選取最適合自己的一種,寫下具體的周、月、學期、學年計劃,并實行老師、家長、自我監(jiān)督的三種約束形式,讓自己由開始的強制性閱讀到后來的自覺閱讀,再發(fā)展到休閑閱讀、享受閱讀,久而久之養(yǎng)成每日必讀好書的閱讀習慣。
2.有了好的閱讀習慣,還要選擇好的書籍來閱讀。在現(xiàn)在出版業(yè)異常發(fā)達的今天,書籍是真正的浩如煙海了,如若不加選擇地讀書,就很容易浪費時間、耗費生命,所以一定要加以選擇地讀書。讀什么書,在經(jīng)典和時文之間,我們怎樣決定呢?一味推薦經(jīng)典,學生覺得離自己的時代太遙遠,距離感太強,很難讀進去;一味閱讀時文呢,學生容易選擇快餐式的熱點新聞,似乎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但經(jīng)典名著有它語言和思想的分量,精彩時文有它鮮活的時代氣息。面對這種情形,巢宗祺教授認為“經(jīng)典和時文,兩者都要兼顧,走極端不合適?!苯?jīng)典可以給我們的精神奠定深厚基礎,時文可以讓我們緊跟社會思想前進的步伐,兩者應該并行。
讓我們記住大師的來自于實踐經(jīng)驗的吶喊:真正的閱讀能夠吸引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激起他們對世界和對自己的深思,迫使他們認識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來。沒有真正的閱讀,一個人就會受到精神空虛的威脅。無論什么都不能取代書籍的作用!
文學作品閱讀不應該成為現(xiàn)代學生的“奢侈品”,有很好的閱讀行為應該成為學習語文的一個必須的標準,每一個現(xiàn)代學生都應該達標,每一個學生都應擁有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