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解詩歌時,為了體現(xiàn)課改新理念,我遵循“三位倒置”(即變“教師—課本—學生”的“講授型教學”為“學生—課本—教師”的“自主式學習”)的原則,讓學生自己揣摩體會,不逐句翻譯意思。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積極性卻未如所料。究其原因,是一些預設環(huán)節(jié)恰恰為學生的知識層次、體系所無法完成的,更無法獨立理解的。這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否可以完全撇開傳統(tǒng)的詩歌教育方式而不求甚解呢?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實踐者,我并不這樣認為,我覺得詩歌教學還是應該在學生弄懂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一、以朗誦凸顯有效性
詩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類情感的載體。詩歌所特有的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只有通過誦讀才能體會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該重視和運用這一方法。通過誦讀,體會出詩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自然而然地獲得與詩人感情上的共鳴。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是喜悅,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憂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激憤,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則是凄婉……凡此種種情感,不讀,安能體會得出?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朗誦首先得有量的積累。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讓學生讀、背。想想看,如果每天都這么做,十年寒窗下來,那得讀多少東西?學生又怎么可能沒有賞鑒的能力?其次,朗誦的對象也必須要作恰當?shù)姆诸?,如讀到杜甫的《登高》時先體會其心境,再用恰如其分的情感來讀;而讀到《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時,則自然而然地將這兩首詩從情感角度歸類來讀。其三,朗誦還得掌握必要的方法,這里美讀法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運用美讀法把握詩的用韻、停頓,注意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等等,處處都凸顯著詩歌教學的語文味。在瑯瑯讀書聲充斥著的課堂中,讓學生來體味“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鷗”的凄涼之意;揣摩蘇軾、李白的豪放,杜甫、辛棄疾的雄渾,柳詠、李清照的婉約。
二、應重視涵泳法在詩歌教學中的作用
涵泳,其實是一個積淀的過程,即攝取——消化——積累的過程。攝取,就是讓學生接受有價值的詩詞作品。消化,就是讓學生沉浸其中,反復吟詠,細細體味詩中的意境,獲得審美享受。積累,就是讓學生在參透作品的基礎上,加深記憶,儲存記憶。那么,如何涵泳呢?我的建議是:拿來主義。具體方法如下:
1.創(chuàng)設情境,先找“感覺”
怎么找呢?這把“鑰匙”其實就是“意象”。比如在讀到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思考:全詩給你什么感覺?有的語感好的同學馬上就能回答:全詩籠罩著一種衰敗、凄涼、孤寂的氛圍。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樹”、“鴉”在現(xiàn)實中分屬植物和動物,本身并沒有感情色彩,但是它們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輯”(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觀事物了,而是帶有強烈主觀感情的意象。
2.恰當運用媒體,直觀再現(xiàn)詩歌意境
文字藝術的優(yōu)勢在于想象,而視覺藝術的優(yōu)勢在于呈現(xiàn)。對于某些歷經(jīng)百年甚至千年時光流逝的詩歌而言,我們的想象力可能會遇到不小的阻礙,此時,多媒體的作用就得以顯現(xiàn)。比如在教授王維的《山居秋暝》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就可用圖片將朗朗明月,密密松林,潺潺流水表現(xiàn)出來,甚至可以用音樂表現(xiàn)水流的聲音。
3.不失時機地深入淺出的引入一些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
如什么是平仄、粘連、意象、意境、表達手法等等。個人認為,在系統(tǒng)講解詩歌前,應讓學生對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有個最基本的認識。與其讓學生在詩歌教學中“囫圇吞栆”,不如在學習之始就告訴他們這些最基本的概念,以期在學習時“既知其然”又“知所以然”。當然,在短短的幾節(jié)課中,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有關知識都講透,我們只是把最常見的最基本的幾樣東西講透則可,其他的知識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逐一加以補充。
三、從教者的獨特角度來平衡傳統(tǒng)學法和新教學法
老師是讀者,學生亦是讀者,好的文章都能喚起兩者的情感體驗,所區(qū)別在于兩者感知文章的深度、力度不同而已。所以,在詩歌教學中在重視學生的整體感知的同時,應對他們實施有效的情感交流及鑒賞的引導。在日常教學中,我經(jīng)常問學生這樣的問題:“您感覺這首詩寫了什么?”“為什么?”等問題,學生會或多或少的談談自已的感受,學生有了主動開口談感受的欲望,老師就有了與其情感交流,引導鑒賞的可能。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對文章藝術風格的鑒賞方面,我主要是抓住以下幾點。
首先,應弄明白詩歌意象的內涵,這是詩人借以表情達意的基礎,是讀懂詩的前提。其次,煉字用詞尤需講一講,古詩詞在這方面很講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僧敲月下門”, “云破月來花弄影”等等,其中加黑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最后,還要集中精力誦讀。朗讀要處理好句中停頓,做到清晰流利,感情恰如其分。朗讀流利后就可背誦,有些詩詞,因早已有曲譜,有條件的話,亦可指導學生嘗試吟誦或歌唱。
總之,高中詩歌教學有效性的體現(xiàn),說到底還是與采用怎樣的方法息息相關的,如何在學生的興趣與接受效能之間找到一個穩(wěn)定的平衡點,應當成為新時期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斷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