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語文教學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來說,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重視理解分析而輕視背誦積累。而幾十年來的實踐卻證明,前者的效果很不理想。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今許多中學生乃至大學生的語文功底還遠不如舊社會讀四、五年私塾的學生。究其原因,我以為是當今的學生背誦積累的東西太少的緣故。因此,我認為,我們當今的語文教學應該重拾傳統(tǒng)的“背功”。
“背功”,即背誦的功夫??赡茉S多人一談到背誦就認為那是死記硬背,毫無益處,這是對背誦最大的誤解。實際上,背誦是一種古老的語文學習方法,是我國語文教學傳統(tǒng)的精粹,其作用之重大在今天尤其值得關注。
背誦能充實我們的語言倉庫。我們的頭腦就像一個倉庫,通過背誦,我們可以在其中儲存大量的語言材料,背得越多,“倉庫”就越滿,越豐富。學語言特別講究積累,尤其是詞匯的積累。通過背誦,那些名篇佳作中新鮮的詞語,精彩的句子就很自然地成為了我們的積累,久而久之,我們的詞匯就會變得豐富起來。古今中外的語言大師,無一不經過大量背誦。漢代杰出的女文學家蔡文姬,年輕時就能背誦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才高八斗的曹植,十歲左右,便能背誦詩賦十余萬言;唐代大詩人杜甫也“群書萬卷常暗誦”。正是因為他們背得多,積累得多,他們的語言倉庫才變得異常豐富,從而為他們以后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背誦能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它能使我們的語言表達更規(guī)范。我們背誦的課文多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是規(guī)范化的書面語言。在背誦的過程中,我們通過反復誦讀這些規(guī)范化的語言,潛移默化地進行吸收,慢慢地,我們的頭腦中就會很自然的形成一種語言結構和語言運用的規(guī)范。久而久之,原來不規(guī)范的方言土語和不良的語言習慣逐漸地被規(guī)范的書面語言所代替,從而促進了我們的語言發(fā)展。背誦能使我們的語言表達更流暢。學語言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模仿的過程。背誦那些名篇佳作,實際上就是對它們的模仿,從而形成一定的語言套路、模式。這樣,我們在表達的時候,就很容易依據(jù)一定的套路、模式流暢地進行,而不會覺得受到阻滯。背誦還能使我們的語言表達更迅捷。通過背誦而儲存、積累在我們頭腦中的語言,往往是濃縮的精華,既有儲存輕便,更有提取快捷的特點,因此,當我們需要表達某一事物或思想時,我們就能迅捷地從語言倉庫中提取相關的信息,或者很容易找到某個最恰當?shù)脑~,進行恰如其分的表達。
背誦既能提高我們書面語的表達能力,也能提高口語的表達能力。背誦多的人,不但寫文章得心應手,意到筆隨,而且講起話來也能出口成章,文采斐然,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也。
背誦能培養(yǎng)我們的語感。所謂語感,就是人們對語言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感。通過朗讀訓練學生的語感,是我們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讀書體會:一些經典的著作(文章),必須慢慢讀,用心去體會,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而且每讀一遍對著作(文章)體會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同。同是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其意思有可能不同,只有通過多讀,才能慢慢地領會其中的意思,懂得其中的規(guī)律。而背誦,實際上就是一個熟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慢慢地能理解文章的內容、主旨,品味出其藝術上的特色、妙處。這樣,慢慢地,我們的語言感受力就提高了。一個背書多的人,往往有很強的語感,他能一眼看出一篇文章的動人處,一首詩的精妙處,并能進行較深的品味鑒賞。
背誦能使我們深受文化、情感、審美等方面的熏陶。要求背誦的課文往往文質兼美:它們既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又有著很強烈的情感色彩以及審美效果。多背誦這些文章,能使我們深受其熏陶,從而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yǎng)。尤其是背誦古代詩詞,你往往能感受到詩中噴薄而出的思想情感,呼之欲出的藝術魅力,這樣,你便很自然地進入了詩的藝術境界,深受其陶冶。
背誦還能促進智力的發(fā)展。這一點也許是許多人容易忽視的。背誦是有意識記的過程,我們通過反復熟讀,加深大腦皮層的暫時神經聯(lián)系,產生持久的穩(wěn)固的記憶,從而鍛煉了記憶能力。實踐證明,一個人背誦越多,他的記憶力就越強:他不但記得多,記得快,而且記得久。另外,通過背誦積累的大量材料,不僅有儲存的作用,而且還有檢索的作用,可以發(fā)展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背誦的作用實在很多,也很大。既然如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更應該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盡量多背點東西,尤其是多背點古代詩文。當然,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不能一味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在這方面,教師要作一定的方法指導。背誦的方法很多,下面不妨列舉幾例。
一、理解記憶法。在背誦文章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根本不理解課文的意思,只是一味的死記硬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機械記憶的能力逐漸減弱,而理解記憶的能力增強。現(xiàn)在做老師了,對于文言文,我沒有著意去背,卻感到很多句子都能記住,究其原因,是在備課時,已經對文中的字詞句的意義、用法,對文章的寫作思路、結構主旨等已經有了深入的理解,背誦起來自然輕松。學生在背誦時也可以運用這個方法,先理解文意,再去背誦。這樣的背誦不僅快速而且不容易忘記。
二、各個擊破法。即把篇幅長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幾個短小的部分來背。背出一部分再背下一部分。這樣,每次背的內容少了,速度加快了,就有“成就感”了,這比一次背誦全文、全段要容易的多。當然,最后一定要把幾個部分連起來背熟。
三、順藤摸瓜法,又叫首字提示法。學生背誦時常背到一個地方時會突然“卡脖”,下句怎么也想不起來,此時提醒他下一句的第一個字,他就又能接著背下去。針對此,可用首字提示的方法:把每一句的第一個字寫下來,作提醒之用。如學生普遍認為比較難背的《歸去來兮辭》的第二段,在背誦時把“舟、風、問、恨、乃……”等字寫在一張紙上以便在 “卡脖”時提醒自己。如此往復,就記住了這張圖譜,直到最后不看這些字也能背出。
當然,背誦的方法遠不止這幾個,但不管是什麼方法,一定要是適合自己的。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因此,教師應提倡學生自己去摸索出一些背誦的方法。
總之,背誦是對語文本質屬性的回歸。在語文課改進行得轟轟烈烈的今天,我們重拾傳統(tǒng)的“背功”,絕不是復古倒退,相反,正是回歸語文教學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