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神奇靈動的,能讓時光倒流,歷史定格;文學是撼人心魄的,能讓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運用文學的筆法再現(xiàn)歷史畫面,讓妙筆生花,讓歷史鮮活,也讓靈魂得以陶洗,精神得到愉悅。
《荊軻刺秦王》中易水訣別這一場面描寫有以下特點:1.環(huán)境渲染;2.重點突出,主要人物是荊軻;3.有細節(jié),如送行者皆“白衣冠”。抓住這些特點,再展開豐富聯(lián)想、想象,進行細膩的心理描寫,再現(xiàn)多維的歷史場面,給人身臨其境之感。下面是我描寫的《易水訣別》場面的文字:
蕭蕭秋風起,凄凄易水別。山河如舊,殘陽如血,易水東流。
悲涼的變徵之聲漸起,像暗云密布,壓抑,黯淡,像孤舟螯婦的嗚咽,悲悲切切,像落單的雁鳴,凄苦長號。悲涼的聲調(diào)像蕭瑟蝕骨的冷風拂來,令人顫栗。又如彌漫的硝煙,飄散在山川、叢林,模糊了人們的明眸。
全身縞素的人群在騷動。啜泣者,拭目者,肆虐的淚水宣泄著他們云涌的心緒。深入虎穴,為國除患。荊軻在知已好友的淚眼中,讀到危難重重,九死一生。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況士為知已者死,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為國效力,肝腦涂地,在所不惜,犧牲自己一人,成就國家大業(yè)。他的目光堅毅、剛強,脫口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這豪邁的歌聲如澎湃的琴弦叩擊眾人的心扉,人們握緊拳頭,怒目圓睜,燃燒著對強秦的仇恨,琴師也被感染了,羽聲大作。像狂風突至,凌厲呼嘯,像大雨傾盆,嘩啦直瀉,像刀槍劍舞,霹靂眼前,像萬馬奔騰,雄渾壯闊,像驚濤拍岸,咆哮壯觀。
荊軻目光如炬,神情肅穆,他迅速地掃視送行的好友,溫暖涌上心頭,多么摯誠的朋友呀,為自己的生死牽腸掛肚。他看到了太子丹急切而盼望的眼神,心如刀扎般。他再次放眼面前的河山,美麗富饒。她如酣眠在陽光下的貓,寧靜安祥,但嗜血的狼在不遠處凝視。鏟除強暴,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還國人于安寧,這是多么興榮的付出呀!他撣撣身上的塵土,邁開堅定的步伐。走吧,上路吧,成也罷敗也罷,千古英雄浪淘沙。
荊軻登上馬車,轆轆車輪踏上黃沙古道。車后塵煙滾滾,斜陽中,送行的人默立不語,淚千行。
在語文教學中,我多次嘗試運用文學的筆法再現(xiàn)歷史場面之立體、恢宏。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句,對應整齊的駢句,調(diào)用塑造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的描寫手法,借用文字的魅力征服學生,收到了學生的贊揚,受到了學生的欽佩。這樣的教學設(shè)計,有這樣幾點好處:1.形象,直觀,多維的再現(xiàn)歷史場景,給學生感性的認識。2.唯美的語言,大氣磅礴的英雄情懷,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欣賞美,感受美,受英雄氣魄感染,崇敬英雄的舉動。3.給學生寫作以引導,練筆以熏陶,養(yǎng)成筆耕不輟的寫作習慣。4.定格畫面,加深印象,能激活課堂,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想象能力,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合格高中生必備的能力。因此,我們還需多方嘗試,不畏艱辛,大膽踐行,用文學的筆法,文字的美感活躍學生思維,拓寬學生視野,開啟學生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