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火如荼的新課程改革中,如何激發(fā)高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特別是學習科普文的興趣,我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河南省自2008年開始進行又一輪新課程改革以后,高中語文教材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塊,其中必修5第四單元的《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我已教了兩遍,但兩次感受完全不同,第一次面對此文時,盡管知道無論是考試還是生活中,科普文很重要,可是要講的是建筑,文中有許多名詞,如斗、拱、舉折、舉架等,學生讀起來枯燥,學起來沒興趣,部分學生昏昏欲睡,也想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但效果不大,按部就班講解后,就草草收場,下去調查學生學習情況,很多學生說基本內容知道,但沒興趣讀和學。現(xiàn)在想來,那一次教得很失敗,有客觀原因,更主要的是我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沒激發(fā)學生興趣。有了第一次教訓,當我再次教這篇文章時,決定從引發(fā)學生興趣入手,講好該課,從課堂反應看,應該說比較好,具體是從以下幾點做的:
1.學生利用便利條件,自己動手查找作者的資料,引發(fā)興趣?,F(xiàn)在很多高中生有手機,但大多數用來讀玄幻小說,玩游戲,于是我靈機一動,引導學生用好手機,在上這課前,布置一道課外作業(yè),搜集整理梁思成、林徽因的有關資料,可以用手機查,然后寫在周記上,并用半節(jié)課交流,學生一聽,興趣來了,課堂上踴躍發(fā)言,學生做了大量的準備,好像有說不完的話,興趣高漲,這樣學生愛屋及烏,對他的作品也就有了讀的興趣。
2.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建筑名詞,從枯燥的文字中走出來,更好地理解文本。因為第二次教《中國建筑的特征》前,對學生進行過調查,普遍說課文內容不難理解,但建筑名詞多,難理解,覺得枯燥,所以沒積極性,于是在講解過程中,用幻燈片打出故宮內部構造,選取我到當地風景區(qū)拍的寺廟內部圖片,把建筑名詞如斗、拱、舉架、屋頂、女兒墻等直觀展示出來,學生一方面明白了概念,另一方面也認識到我們祖先確實有聰明才智,能在條件落后的情況下建造如此精巧的建筑,情感得到熏陶,自然能增強學習興趣。
3.在分析文本環(huán)節(jié),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品讀作者洋溢著濃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些語句。如文章第2自然段中“高度水平”、“輝煌成就”,第7自然段“而我們中國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備了這個優(yōu)點”,“是我們民族所最驕傲的成就”等等。教學中通過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和自豪之情,使他們明確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而已?!眱纱沃v《中國建筑的特征》,讓我對此感受深刻,只有讓學生懷揣興趣和激情,以一種輕松愉悅的情緒走入鮮活的課堂,那么課堂才會定格在學生的心靈深處。也更加明白學習科普文,更要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