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三維目標,其中之一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它明確指出,“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fā)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yǎng)”。
在所有科目中,最能促進學生情感發(fā)展的當數語文了。語文是情感的載體,語文就是用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的,在教學中,我們語文老師也確實不會忽視體會作者情感這一重要的基本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常常根據文章主旨抓住關鍵字詞揣摩語言體會情感。但結果是語文老師很多時候抱怨:“老師講得聲情并茂,學生卻無動于衷!”誠然,能進入教材的文章,都是久經考驗,文質兼美的有情思有哲理的。按理說學生應該受感動,受啟發(fā),或仰天大笑或扼腕嘆息或捶胸頓足,但是他們卻一個個毫無表情,冷血無情。
究竟怎么啦?要怪就要怪教材太好了!這當然是一句笑話,不過卻折射出文學鑒賞的基本原理。文學欣賞也是一種自我創(chuàng)作,它需要讀者在作品的形象、情景的啟發(fā)下,運用聯想想象,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去補充和豐富作品中表現的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和藝術素養(yǎng)去補充和豐富作品的藝術氛圍。總之一句話,如果說文學作品是一支優(yōu)美的歌,那也只有讀者五音齊全,才能演唱得婉轉動聽。要學生體會作品雋永的情味就需要他們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素養(yǎng),但學生的年齡和經歷恰恰決定了他們在這方面的不足,造成了作品與學生間的鴻溝。
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素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來發(fā)揮作用,學生站在教材的彼岸,老師就該在中間做一只船,讓學生擺渡去欣賞課文的旖旎風光!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
文學欣賞的最高境界是引起共鳴,要共鳴最好是身臨其境。課文涉及千山萬水,我們不可能馬上走遍萬水千山。但是我們很幸運的生活在這個科技發(fā)達的時代,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就攬盡人間勝景,何不把他們引入到語文課堂上呢?多媒體教學雖然備受爭議,但適當的運用能化繁為簡,事半功倍。課堂上或運用圖片、視頻,或運用音樂聲光,或干脆一段朗誦,會很直觀的把冷冰冰的白紙黑字演繹成靈動鮮活的形象、動人真摯的情感,學生不知不覺的沉浸在文字營造的氛圍里。
如必修1第一單元教學詩歌時,配樂朗讀一播放,學生就能說出《沁園春·長沙》激情豪放,《雨巷》低沉幽怨,《再別康橋》優(yōu)美靈動。確定了感情基調,賞析課文就游刃有余。還有我們都說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意境很美,但其實學生感覺抽象空洞。這時打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圖片。學生驚呼“哇,好漂亮!”教師趁勢引導:是一種什么美?能不能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出來?此情此景學生很激動,積極的組織語言再現畫面。這樣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學生很快融入詩歌的情感、音韻,經常這樣體驗,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下,學生能直觀系統(tǒng)的把握各類意境特點,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二、反復朗讀,讀出情感
不管教學理念如何變化,語文教學都不能脫離朗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反復的朗讀會讓學生情有所觸,精神隨之起伏.比如在教學《大堰河我的保姆》時,由于時代背景迥異,物質生活天壤之別,學生根本無法感受到其中的傷悲悲愴。如果由教師講解太隔靴搔癢,如果叫學生探究又太理性,不適合詩歌特點,怎么辦?我的方法就是讀!因為課文較長,我選取其中的幾節(jié),指導學生反復讀,讀出作者情感。在教學《故都的秋》時,里面有一句“一層秋雨一層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雖說括號里有提醒但學生并不注意,我有意的把“了”拖長和不拖長拿來比較,學生一下就體會到其中的清閑味道。還有必要時,為加深印象,還讓學生邊讀邊賦予動作,也就是表演出來。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有這么幾句———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是非常有個性的一句話,教學時我鼓勵學生積極摹擬梁任公先生的神態(tài)語氣,一個離我們已經近百年的謙遜又自負的學者形象就躍然紙上。這樣的長者哪個青年人不喜歡呢,體會作者對梁任公先生的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三、結合學生實際,體會作者情感
盡管文章情感是作者豐厚生活的沉淀,學生的生活蒼白淺薄,看似難有交集,但人類的感情是有延續(xù)性的,古今感情有共通之處,一千年前的東坡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一千年后我們無不認其有理,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教學時抓住這點“同”,著力深發(fā),引發(fā)共鳴。如《蘭亭集序》闡發(fā)生死之道,這對于學生來說未免有點遙遠沉重。文章的“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睂W生也只是讀得順口而已。我問學生,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感受,學生堅決的搖搖頭。如果只是疏通字詞,背誦課文,那就太委屈這篇文章了。我拋磚引玉——比如你們千挑萬選的手機啊,剛開始時是愛不釋手,后來好像可以換掉;你們無憂無慮的童年啊,一切似乎都在眼前,可是卻再也無法追回……同學恍然大悟,紛紛討論交流??此坪苌願W的哲理,就在學生的生活中闡釋著,你說學生能不有情感體驗嗎?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里,學生對蔡元培先生的第二點要求“砥礪德行”,無法理解。砥礪是什么?就是磨練!好品質是要靠磨練的!學生還是一頭霧水。我說舉個例子,考試時有人在作弊,那你是作還是不作呢(學生會心一笑),內心就會有掙扎,掙扎后最終戰(zhàn)勝了魔念,這就是磨練;就是砥礪!好的品行不是天生養(yǎng)成的,是需要砥礪的,所以蔡元培先生才會把它作為成為北大優(yōu)秀學子的一個要求,在上任之初就明確的給學生提出來,來整頓已壞的校風學風。趁熱打鐵,我抓住“故必有卓絕之士,以身作則,力矯頹俗”這句,提問“你們能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去搜索這樣的人物?”學生爭先恐后列舉了很多脊梁式人物,明白了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的原因,最后我對學生說“偉人來自于凡人,只要你們敢于砥礪德行,你們就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甚至一個偉大的人!”你看這樣一來,蔡元培先生對北大學生的殷切之情,真是溢于言表,同時我相信我的學生的“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在那一刻或多或少是有一個提升的。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語文的精靈。這三個策略或注重感性啟發(fā),或注重內在挖掘,目的只有一個——觸動學生心靈,激發(fā)學生情感,完成課程的情感教育目標。
這三個策略其實都是語文學習的媒介,語文學習的核心還是要抓住語文的本質——語言文字,去“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沒有這些媒介,滿載深情厚意的文字對涉世未深的學生來說就只是橫撇豎捺罷了,課文與學生間的鴻溝就難以逾越。這些媒介就是船,載著學生走向彼岸——作者創(chuàng)設的情感世界。因為是媒介所以不能喧賓奪主,忽視語文的語言屬性,否則語文課會成為圖片展示課、戲劇表演課、大話生活課。當然,不管哪個策略都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完成.總之我多年的教學實踐體會是,抓住語言,恰當運用這三個策略,能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