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一輪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教師,在積極投身教改實踐的過程中,必須不斷變革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
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教師要充滿愛心,要尊重學生,營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教師只有真正愛學生,學生才會感到被信任,才會在充分展示自己生命全貌的同時接納教師的全部,從而“親其師,信其道”,才能敞開心扉,把蘊藏在心中的疑問、見解毫無保留地向你傾訴。“好問”是學生的天性,也是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因此,教師應用愛心善待學生的每一個見解,把他們提出的稚嫩問題和“天真”想法當做寶貴的教學資源,即使是蹩腳、可笑的問答,教師也要給以應有的指導和鼓勵,決不能輕易否認。放手發(fā)動學生,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教學與生活緊密相聯(lián),這是教師教學行為變革的基本特征。教育即生活,教師只有把教學植根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教學才具有強盛的生命力。
1.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知識是一個個事實的具體描述,是認識的過程、認識的結(jié)果,是人們長期社會實踐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從教材來看,教學內(nèi)容多源于人們的生活實踐,是人們生活中一個個具體的事例、一條條寶貴的經(jīng)驗。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和移植,而是要在知識和實踐之間建構(gòu)起溝通的橋梁,把教學過程和學生的生命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知識與實踐相結(jié)合;把與教學內(nèi)容有關(guān)的社會信息和日常生活中應用知識的事例納入教學內(nèi)容,使教學“回歸生活”?,F(xiàn)代社會需要的人才,已不是以掌握書本知識的多少為標準,而是看學生是否懂得自己今后如何去發(fā)展,怎么去實現(xiàn)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改變教學行為,在教學活動中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在感受中認識,在認識中理解,在理解中升華。
2.教學方法生活化。教學方法生活化,就是要把課堂教學看做是一種社會生活實踐。怎樣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中感知生活呢?我采取的方法是“請進來”和“走出去”。把生活請進來,讓課堂走出去。讓學生讀生活中的語文,學身邊的知識,寫經(jīng)歷過的事。
當然,學生學習的主陣地還是在課堂,既然不能天天“走出去”,那就常常“請進來”。把大自然請進來,把社會請進來,讓鮮活的生活融入到課堂學習中來,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社會的窗口。
這樣的語文課,來自生活,走入生活,學生不僅學到了語文知識,還提高了語文表達和寫作的能力,有位同學課堂上即席發(fā)言,侃侃而談,和他平時的語文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判若兩人,真讓人感到驚奇。可見,學生有了自己真切的體驗,他們就有感可發(fā),有話可說,有文可寫,就會成功,就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這樣的語文課,更促進了學生和家長的情感溝通,家長們有了反應,說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事了,不再和家長別別扭扭的了;這樣的語文課,促進了學生自我人格的完善,有利于他們的成長;這樣的語文課,也讓教師得到提高,和學生一起學習。學生在課堂中學習語文,在生活中運用知識,開闊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時受到了教育。語文教學時時處處閃爍著生活的睿智與情趣,煥發(fā)出繽紛的色彩。
3.教學情境生活化。語文教學中合理地創(chuàng)設情境,對增強學生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確實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教學會有顯著的影響。講授《月亮上的足跡》的過程中,我結(jié)合楊利偉圓了中國人的太空夢的生活實例,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把學生的照片掃描進去,制成了學生穿著宇航服的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充分的想象空間,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的興趣。通過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總之,新課程呼喚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變革。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教師必須變革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努力把課堂建設成為師生平等民主、愉悅互動的舞臺,探究問題、喚醒潛能的時空,獲取新知、求得發(fā)展的進程,真正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