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它閃耀著情感、智慧和審美的光輝,在滋潤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說:“美人之光,可以養(yǎng)目;智者之詩,可以養(yǎng)心。”古詩詞在高中語文教學內容中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但由于古典詩詞用的是古漢語,寫作的內容距離學生時代久遠,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差很大,學生對古詩詞感到陌生。學生學習興致不高,甚至產生了畏懼、惘然心理,學習被動,課堂效率低下。因此,多年來,我一直在探討提高高中古詩詞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通過實踐我發(fā)現,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想學、樂學,是最好的方法。
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呢?筆者主要從下面四個方面探討實踐。
一、強化誦讀,以“讀”激趣
古詩詞是富有音樂美的文學樣式,它講究韻律、樂感極強,平仄交錯組合,抑揚頓挫,具有美的旋律與和諧的節(jié)奏。所以我國古人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就是誦讀?!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說明了誦讀在古詩詞學習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學古詩詞,首先要從誦讀入手。誦讀是進入詩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而誦讀分范讀、齊讀、分組讀、個別讀、交叉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多樣的形式。課堂上,教師動情的朗讀,不但能為學生正音,而且能讀出詩中的音樂美,讀出詩人的情感,讓學生受到感染,從而使學生萌生模仿、學習的興趣。老師范讀完,然后通過領讀、分組讀、交叉讀、齊讀等形式多樣的誦讀,能很容易把學生帶到詩詞的意境中感悟詩詞的韻味。如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寫音樂的那一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等對八種琴聲的描寫時,誦讀詩句語氣的緩急輕重,能準確地傳送出琴聲的特點,朗讀詩句就如同聽到動聽的樂聲,真是美妙得無與倫比。
二、引進競爭,用“賽”激趣
高中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強,有競爭意識?;谶@一點,課堂上,激發(fā)學生參與競爭是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興趣的重要舉措。為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更主動自覺地學習,我常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競爭條件。讓學生分組在課前收集與詩詞相關的資料,給搜集得多、講得好的同學加“平時素質”量化分,哪一組做得好就可以得分。結果同學們各顯神通,有一種在知識長河中遨游,其樂無窮的感覺。這比老師主動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的效果強多了。各種競賽,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古詩詞的課堂也變得靈動而高效。
三、創(chuàng)設情景,借“想”激趣
古詩詞的語言十分精練,往往短短的一句就包含了豐富的內容,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引導學生去想象,合理地補充情節(jié),補充畫面,豐富詩的內涵,就能領會詩的意境,同作者溝通情感,喚起共鳴。所以我在教學古詩詞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走進課文,面對面與作者或詩詞的主人公對話,在空間和時間上縮短讀者與作者及主人公之間的距離,使遠古的畫面走進學生腦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現代的內容,使學生覺得新奇,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例如,教學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我讓同學們在腦海中描繪出這幅畫面并口頭簡單表達出來。經過短暫的思考,很多同學都有所收獲:本詞描寫的是“大江東去”的長江水非凡的氣魄,勾勒“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三國古戰(zhàn)場特定的險要地形等等,我又點撥學生上黑板或在座位據“境”作畫。同學們紛紛欣然動筆,描繪出一幅幅氣勢磅礴的寫意畫。
四、培養(yǎng)探究,拿“比”激趣
新課標強調指出,要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我們語文教師要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在這方面,我較多地采用比較鑒賞的形式,把內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對的兩篇或一組詩詞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鑒賞,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維,使認識更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例如,同樣是表達“愁情”,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寫出了愁之長,采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寫出了愁之重。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學會了在詩詞鑒賞的時候運用想象與聯(lián)想再現畫面,并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深入感受、品味詩詞的韻味之美。這樣的比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增加了學生的文化積累,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蘊。
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對古詩詞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生才會把古詩詞的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而不是因為高考要考,不得不學的一件苦差事。只有學生處于樂學的狀態(tài),才能真正談得上欣賞古詩詞,才有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這一教學目標。
激趣,讓你的課堂靈動而高效,實踐證明,這種策略是十分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