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面向量基礎(chǔ)知識提煉
1.向量的概念(能級要求:B):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注意向量和數(shù)量的區(qū)別.
①零向量:長度為0的向量叫零向量,記作:0,注意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②單位向量:長度為一個單位長度的向量叫做單位向量(與AB共線的單位向量是±AB|AB|);
③相等向量:長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兩個向量叫相等向量,相等向量有傳遞性;
④平行向量(也叫共線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a、b叫做平行向量,
記作:a∥b,規(guī)定:零向量和任何向量平行.
⑤相反向量:長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相反向量.a的相反向量是-a.
2.向量的加減法及數(shù)乘運算(能級要求:B)
(1)向量加法減法
幾何運算:加法利用“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法則”進行;
符號運算:AB+BC=AC和AB=OB-OA
坐標運算:設(shè)a=(x1,y1),b=(x2,y2),則a±b=(x1±x2,y1±y2).
(2)實數(shù)與向量的積:
實數(shù)λ與向量a的積是一個向量,記作λa,它的長度和方向規(guī)定如下:
(1)|λa|=|λ||a|,(2)當λ>0時,λa的方向與a的方向相同,當λ<0時,λa的方向與a的方向相反,當λ=0時,λa=0,注意:λa≠0.
3.向量的坐標表示(能級要求:B):在平面內(nèi)建立直角坐標系,以與x軸、y軸方向相同的兩個單位向量i,j為基底,則平面內(nèi)的任一向量a可表示為a=xi+yj=(x,y),稱(x,y)為向量a的坐標,a=(x,y)叫做向量a的坐標表示.
如果向量的起點在原點,那么向量的坐標與向量的終點坐標相同.
4.平面向量的數(shù)量積(能級要求:C):
(1)兩個向量的夾角:對于非零向量a,b,作OA=a,OB=b,∠AOB=θ(0≤θ≤π)稱為向量a,b的夾角(必須在同一起點),當θ=0時,a,b同向,當θ=π時,a,b反向,當θ=π2時,a,b垂直.
(2)平面向量的數(shù)量積:如果兩個非零向量a,b,它們的夾角為θ,我們把數(shù)量|a||b|cosθ叫做a與b的數(shù)量積(或內(nèi)積或點積),記作:a·b,即a·b=|a||b|cosθ.規(guī)定:零向量與任一向量的數(shù)量積是0,注意數(shù)量積是一個實數(shù),不再是一個向量.
(3)向量數(shù)量積的性質(zhì):設(shè)兩個非零向量a,b,其夾角為θ,則:
①a⊥ba·b=0;
②當a,b同向時,a·b=|a||b|,特別地,a2=a·a=|a|2,a2=|a|;
當a與b反向時,a·b=-|a||b|;
當θ為銳角時,a·b>0,且a、b不同向,a·b>0是θ為銳角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當θ為鈍角時,a·b<0,且a、b不反向,a·b<0是θ為鈍角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③非零向量a,b夾角θ的計算公式:cosθ=a·b|a||b|;
5.平面向量的平行和垂直(能級要求:B)
設(shè)a=(x1,y1),b=(x2,y2),則
非空向量平行(共線)的充要條件:a∥ba=λb(a·b)2=(|a||b|)2x1y2-y1x2=0.
向量垂直的充要條件:a⊥ba·b=0|a+b|=|a-b| x1x2+y1y2=0
二、三角函數(shù)、三角恒等變換和解三角形基礎(chǔ)知識剖析
1.三角函數(shù)的定義和三角函數(shù)線(能級要求:B):
三角函數(shù)值只與角的大小有關(guān),而與終邊上點P的位置無關(guān).
三角函數(shù)線的重要應(yīng)用:①比較三角函數(shù)值的大小;②解三角不等式;③圓的參數(shù)方程.
2.同角三角函數(shù)的基本關(guān)系式(能級要求:B):
(1)平方關(guān)系:sin2α+cos2α=1,(2)商數(shù)關(guān)系: tanα=sinαcosα.
主要應(yīng)用:①已知一個角的三角函數(shù)值,求此角的其它三角函數(shù)值,②化簡,③證明恒等式.
3.三角函數(shù)誘導公式(能級要求:B):
(k2π+α)的本質(zhì)是奇變偶不變(對k而言,指k取奇數(shù)或偶數(shù)),符號看象限(看原函數(shù),同時可把α看成是銳角).誘導公式的應(yīng)用是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數(shù)值,其一般步驟:(1)負角變正角,再寫成2kπ+α,0≤α<2π;(2)轉(zhuǎn)化為銳角三角函數(shù).
4.正弦函數(shù)、余弦函數(shù)、正切函數(shù)的圖象與性質(zhì)(能級要求:B):
通過圖像來研究三個三角函數(shù)的有關(guān)性質(zhì).
5.函數(shù)y=Asin(ωx+φ)的圖象和性質(zhì)(能級要求:A):
(1)幾個物理量:A—振幅;f=1T—頻率(周期的倒數(shù));ωx+φ—相位;φ—初相;
(2)表達式的確定:A由最值確定, ω 由周期確定, φ由圖象上的特殊點確定.
(3)函數(shù)y=Asin(ωx+φ)+k的圖象與y=sinx圖象間的關(guān)系.
6.兩角和與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倍角公式(能級要求:C):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令α=βsin2α=2sinαcosα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令α=β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cos2α=1+cos2α2
sin2α=1-cos2α2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令α=β tan2α=2tanα1-tan2α
7.三角形中的有關(guān)公式(能級要求:B):
(1)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R為三角形外接圓的半徑).
(2)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cosA=b2+c2-a22bc等,
(3)面積公式:S=12aha=12absinC=12r(a+b+c)(其中r為三角形內(nèi)切圓半徑).
(4)解三角形的類型:①已知兩角和一邊(正弦定理);②已知三邊a、b、c(余弦定理);③已知兩邊和夾角(如a、b、C),用余弦定理求c邊;再用正弦定理先求較短邊所對的角,然后利用A+B+C=π,求另一角.④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若運用正弦定理,則務(wù)必注意可能有兩解的情況.
注:知識點中的能級要求來自《2012年高考數(shù)學考試說明》,其中A級為了解,B級為理解,C級為掌握.
三、典例分析
例1 下列命題中:① a·(b-c)=a·b-a·c;② a·(b·c)=(a·b)·c;
③ (a-b)2=|a|2-2|a|·|b|+|b|2;④ 若a·b=0,則a=0或b=0;
⑤若a·b=c·b,則a=c;⑥|a|2=a2;⑦a·ba2=ba;⑧(a·b)2=a2·b2;⑨(a-b)2=a2-2a·b+b2.其中正確的是
解析:正確命題的序號為①⑥⑨
注:本題考查的是向量的運算法則,要注意與實數(shù)的運算法則區(qū)別開來.
例2 如圖在等腰直角△ABC中,點P是斜邊BC的中點,過點P的直線分別交直A線AB、AC于不同的兩點M、N,若ABAM=m,ACAN=n,求mn的最大值.
解析:AP=12AB+12AC=12mAM+12nAN,
因為M、P、N三點共線,故12m+12n=1,即m+n=2,
∴mn≤(m+n2)2=1,當且僅當m=n=1時取等號.
注:本題考查的是向量共線定理和向量的表示,最后與不等式的最值,綜合求解.
例3 已知點P在△ABC所在的平面內(nèi),若2PA+3PB+4PC=3AB,則△PAB與△PBC的面積之比是 ;
解析:∵2PA+3PB+4PC=3AB∴2PA+4PC=3(AB+BP)=3AP,
即得4PC=5AP,故點P在線段AC上且4|PC|=5|AP|,
則△PAB與△PBC的面積之比是4∶5.
注:本題考查的是向量的符號運算與線性表示.
例4 如圖放置的邊長為1的正方形DEFG的頂點D,G分別在Rt△ABC的兩直角邊所在的直線上滑動,則CE·CF的最大值是
解析:CE·CF=(CD+DE)·(CG+GF)
=CD·CG+CD·GF+DE·CG+DE·GF
=0+CD·GF+DE·CG+1
=0+CD·DE+DE·CG+1=DE·(CD+CG)+1取DG的中點M,則
=2DE·CM+1=2|DE|·|CM|cosα+1=cosα+1≤2.
當DE、CM同向時取“=”.
注:因為數(shù)量積是C級要求,所以與數(shù)量積有關(guān)的問題難度往往較大.本題考查的是向量數(shù)量積的計算,轉(zhuǎn)化成已知基底的運算.
例5 已知△ABC的角A、B、C所對的邊分別是a、b、c,設(shè)向量m=(a,b),
n=(sinB,sinA),p=(b-2,a-2).
(1)若m∥n,求證:△ABC為等腰三角形;
(2)若m⊥p,邊長c=2,角C=π3,求△ABC的面積.
解析:(1)∵m∥n,∴asinA=bsinB,即a·a2R=b·b2R,
其中R是三角形ABC外接圓半徑,a=b
∴△ABC為等腰三角形.
(2)由題意可知m·p=0,即a(b-2)+b(a-2)=0,所以a+b=ab.
由余弦定理可知,4=a2+b2-ab=(a+b)2-3ab 即(ab)2-3ab-4=0.
∴ab=4(舍去ab=-1).
∴S=12absinC=12·4·sinπ3=3.
注:本題是三角和向量的綜合性題型,利用向量平行的坐標運算,和正余弦定理解決.
例6 在△ABC中,內(nèi)角A、B、C的對邊長分別為a、b、c,已知a2-c2=2b,且sinAcosC=3cosAsinC,求b.
解析:在△ABC中∵sinAcosC=3cosAsinC,則由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有:a·a2+b2-c22ab=3b2+c2-a22bc·c,化簡并整理得:2(a2-c2)=b2.又由已知a2-c2=2b∴4b=b2.解得b=4或b=0(舍).
注:高考考綱中就明確提出要加強對正余弦定理的考查.正余弦定理的運用中抓住邊角的互化是解題的核心,在備考中應(yīng)注意總結(jié)、提高自己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及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作者:張巧鳳,南京市燕子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