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產業(yè)一向被認為是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龍頭,作為高投資、高回報率、資金高度集中的產業(yè),它的蓬勃與發(fā)展離不開經濟的大環(huán)境。從臺灣電影到大陸電影,在近些年里的沉落與起飛也驗證了這樣的規(guī)律。然而,總有一些經濟之外的因素影響著電影的溫度與質感,電影產業(yè)也離不開地域與人文的浸潤。
文藝有余,商業(yè)不足
1982年,四段式影片《光陰的故事》拉開了臺灣新電影的序幕。次年,改編自黃春明小說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確立了新電影的寫實美學。三十年間,臺灣電影在各大國際影展中頗有斬獲,光是2009年度就得到125次的國際獎項。
多年以來臺灣的電影產業(yè)一直都是小額資本的投入,臺灣“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顯示,臺灣電影產業(yè)的資本額多集中在 10萬到1000萬臺幣以內的小資本投資。微薄的拍片資金限制了電影的格局,自然更趨向意象化的藝術電影。藝術電影雖屢獲各大影展好評,卻不受大眾青睞,贏了名聲卻輸了票房。
“基本上總的票房比十幾年前少了快一半,”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在一次講座中這樣總結道,“片商基本上不投臺灣電影,因為臺灣電影基本上都不賣錢?!币院钚①t的電影為例,從《南國再見,南國》開始已經不做宣傳,只是剪了個MTV在電視臺放?!赌蠂僖?,南國》有1000多萬票房,到了《海上花》大概就只有400萬票房了,后來的電影票房成績則更加慘不忍睹。
沒有成本回收及票房保證的臺產電影,使得國內投資者卻步不前。缺投資與小成本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致使整體產業(yè)無法順利運作。
2001年,臺灣地區(qū)加入WTO,取消了外片58個拷貝限制以及電影院放映外片的相關限制,同時也宣告了臺灣向好萊塢全面敞開懷抱。從此,臺灣戲院資源便由美商所壟斷。以2009年的數據為例,臺北市首輪電影國產片的票房僅占2.3%,約為0.62億新臺幣(1元新臺幣約合0.2元人民幣),香港和大陸影片占2.09%,外國影片占票房的 95.61%,高達26億新臺幣,且每年均在20億以上。
“其他國家來上片,它本身卻沒有工業(yè),只是發(fā)行而已。長此以往,臺灣會淪為一個貨架?!毕窈钚①t那樣對臺灣電影的前景表示憂慮的,并非少數。
1980年代,輔導金制度的興起無疑是延續(xù)臺灣電影產業(yè)的救命丹。臺灣地區(qū)政府每年拿出1.2億新臺幣扶持本地電影。然而補貼金額有限,又要分攤給幾部電影,導致只能制作小成本的電影,無法與好萊塢大成本、大制作,強調聲光特效的商業(yè)片抗衡。
一部電影的制作仰賴龐大的專業(yè)分工流程,需要相當大的制作資金以及行銷費用,若非擁有龐大的資金后援,僅靠對電影的熱誠是無法支撐一部電影制作的。有許多獲得輔導金補助的影片因資金籌措困難而流產。2005年,導演兼制片的戴立忍拿到1000萬元補助,準備籌拍《射距2300米》。因為電影預算高達7000萬新臺幣,他前后向銀行及朋友借貸1000萬,但仍因資金籌募困難,最終放棄了拍攝,同時也賠償了100萬的違約金。
在臺灣產業(yè)市場流失、人才大量出走的背景下,許多堅持下來的導演都需要面對資金的困境?!拔遗膹V告才可以養(yǎng)公司,不然就瓦解了?!痹缫压Τ擅偷暮钚①t也需要拍廣告?在臺灣,電影募資真的如此困難嗎?
相信對許多得自掏腰包出資拍片的導演而言,答案是肯定的。制片人李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你去問每一個導演,有哪一個人沒有拿他們的房子出來貸款過?有些人真的窮得……再差一點就變乞丐了!”但是她認為導演自己有投資的必要,“自己投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告訴所有人,我有責任,同時我也自己付出了?!?/p>
導演魏德圣為了拍電影欠了無數的人情債和金錢債,在他看來,為拍電影砸鍋賣鐵、抵押房產是臺灣電影人的傳統(tǒng),是屬于“上一代人的精神”。
小清新的大買賣
提到臺灣電影,許多人的印象就是“小清新”。小是說成本與規(guī)模的小,清新則是指鮮明的青春題材與標記。2002年,易智言的《藍色大門》開啟了“小清新”之風,雖然票房成績平平,但贏得了口碑與影響。
隨后,《十七歲的天空》(2004年),《翻滾吧!男孩》(2005年),《盛夏光年》、《練習曲》(2006年),《不能說的秘密》(2007年),《海角七號》、《功夫灌籃》、《囧男孩》(2008年),《聽說》(2009年),《第36個故事》(2010年),每年臺灣電影都會奉獻出一兩部不俗的“小清新”之作。有不少“小清新”躋身臺灣國片票房排行榜,若以投資報酬率而論,算是取得不錯的成績。
2008年魏德圣的《海角七號》以5000萬新臺幣的制作成本橫掃5.3億的票房,打破了華語電影在臺灣電影市場的票房記錄,也成為這20年來最震撼的電影現象。《海角七號》的成功,是電影產業(yè)綜合營銷的集中展現。
隨著《海角七號》的熱映,電影中出現的商品,諸如小米酒、琉璃珠等紛紛供不應求,出現了廠商必須日夜趕工的盛況。電影中的主要場景,位于墾丁的夏都酒店則在淡季出現一房難求的現象,而男主角阿嘉位于恒春的家,也成了影迷專程駐足的觀光勝地。其所創(chuàng)造的附加價值已遠遠超過一部電影的票房。
受到《海角七號》成功的激發(fā),利用影像行銷城市、帶動觀光的宣傳方式,已經受到臺灣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許多地方成立專門機構,協(xié)助影像工作者的拍片計劃,期望通過影片的拍攝,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及地方影視水準,活躍地方觀光。
就發(fā)行層面來看,由于近年來臺產電影的市場逐漸回暖,致力于臺片發(fā)行的獨立片商增加,也讓像《海角七號》那樣富有潛力的臺片得以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仔細留意臺灣本地票房排行榜,你會發(fā)現其中位列前20的電影,多是06、07年之后出品的。可以說,臺灣電影近幾年井噴式的發(fā)展,也得益于新生代導演的集體亮相。這些60后、70后的導演,不再像前一代那樣把主要興趣放在海外影展,而是將目光收回到本土,關注自身進行創(chuàng)作。資深電影人焦雄屏將魏德圣等新一代電影導演贊為“超過世代”,并稱他們更樂于把握年輕人的潮流和思想。
《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德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們要延續(xù)的是上一代人的精神,而不是他們講故事的方式。”他同時表示,現在的導演已經慢慢把專注力轉移到講故事上面,而不是講風格了,“人本來就是喜歡聽故事的,我們活在一個故事的環(huán)境里面,既然這樣,我們?yōu)槭裁匆x予那么多硬邦邦的重量在里面?哲學、文學、藝術是融合在對白和情景里面,而不應該是單獨被講述出來的?!?/p>
青春是多種多樣的,小清新電影更可以是多種多樣的。2010年,講述臺北黑道往事的《艋舺》拿下2.6億新臺幣票房,刻畫臺灣夜市平民英雄的《雞排英雄》也躋身過億票房俱樂部。被張艾嘉和臺灣媒體奉為臺灣電影教母的制片人李烈認為,當下的臺灣電影雖“小”,但不再一味追求“清新”,“其實,近年來臺灣電影類型越來越多,只是大家沒那個機會看到。”
“販賣”青春與熱血
去年創(chuàng)造青春片票房記錄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制作成本4000萬新臺幣,全臺灣累積票房4.6億,香港累積票房超過6000萬港元,成為香港華語電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芍^是青春片里異軍突起的票房黑馬。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些年》的成功不可復制。以網絡小說起家的九把刀,幾乎沒有“觸電”的經歷,卻身兼導演和編劇,硬是將一部小成本的電影拍成了一部票房傳奇。影響所至,“那些年,我們……”甚至成為了網絡流行的熱門語體。
就像所有臺灣青春愛情片一樣,這是一個男孩追求女孩的故事,但更是一個關于青春,關于成長的故事。與眾不同的是,這是一部“觀眾拍給觀眾看”的電影。
“我從2005年參加沈佳儀(《那些年》的原型、女主角)婚禮的時候,我就知道,有一天,我要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痹?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里,九把刀這樣寫道。時隔五年,他帶領著一個沒有拍過電影的攝影師,一群籍籍無名的演員,還有一個沒有拍過電影的制片公司,在投資人落跑的情況下,動用所有可以找到的資源,終于把這部電影拍完了。
九把刀強調故事的完全真實性,從情節(jié)甚至到人物的名字。他將一份屬于自身、非常個人化的記憶以文字、繼而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可以說是成年后、長大了的自己對于青春回憶的一種祭奠。從立意上,類似于2010年底在大陸紅極一時的微電影《老男孩》。
2011年11月,九把刀首次在大陸演講,他說:“拍電影本來就是一件瘋狂的事情,一件非常不可能會成功的事情?!?然而這件瘋狂的事情,他做成了。這種執(zhí)著與真誠,打動了臺下無數的聽眾。
在演講的結尾,他說道:“我一直非常非常非常想要說一句非常帥氣的對白,這句對白就是,這輩子我買過房子,也買過車子,但我買過最貴的東西,是夢想。我一直好想知道自己會成為一個什么樣子的人,所以我一直一直不停地拆禮物。”
青春、夢想、熱血,臺灣“小清新”電影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也是激勵新時代青年的經典母題,無論是臺灣、香港還是大陸。這種砸鍋賣鐵也要追逐電影夢的熱血,既是老一代臺灣電影人的傳統(tǒng),也是新一代電影人的精神財富。正是這種熱血,讓我們看到了臺灣電影在整個華語電影市場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