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關乎民族素質、關乎國運。一直以來,語文教學的關注點都放在了記憶字詞、按照標準答案肢解文章上了,老師們將大量的時間放在研究模擬試卷上,學生們將大量的寶貴時間都耗在揣摩出題人的心思上。語文教學評價中以考試成績?yōu)槲ㄒ荒康牡目荚嚸}日益“科學化”和“精細化”,以考試為目的的語文教學,將語文異化為對文章的肢解式分析,對“考點”的猜測、分析和應對。[1]語文教學目標和方法的異化,讓許多學生厭惡語文,最終導致語文教學背離語文本身,走入失敗的境地。
一、由偽知識、知識點、標準答案構成的語文教學死循環(huán)
在筆者讀中小學時,語文教學的模式是,先學習課文中的生字、生詞,然后朗讀課文,接著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多年以后,語文教學仍然在這樣一個既定框架中艱難運行。本應傳承文化、更新文化,成為思想策源地、觀念更新場和知識產生地的語文,被標準答案牢牢封鎖在試卷命題者的思維與意圖中。時常在媒體中看到對被標準答案格式化的語文教學的諷刺,例如:某地升學考試語文試卷用了某作家的一篇文章,15分的閱讀理解,該文作者只得1分。由此可見,語文考試考的不是語文知識本身,而是被強加在語文身上的出題人的“知識點”,是“偽知識”,是連作者自己也沒有想到過的、自己也做不出來的“非語文”。[2]被“考點”圈住的語文教學就這樣陷入了一個死循環(huán):背離語文本身的“偽知識”——莫名其妙的“知識點”——蠻不講理的“標準答案”。學生們將大量的寶貴時間都耗在揣摩出題人的心思上,沒有學到真正的語文。
多次參加高考語文試卷命題的專家黃玉峰指出:“現在的語文學科不是在‘教語文’,而是在‘考語文’,語文問題的‘結’就在于——考的是‘非語文’,用答題技巧來代替語文本身,還冠冕堂皇地稱之為‘科學’,這種科學主義、技術主義已到了集體無意識的地步。”[3]一個語文老師既不去夯實本學科的基礎知識,也不去了解當下的文學態(tài)勢,只研究考綱和考點,整日面對一份份模擬試卷、一篇篇押題作文、沒有改動余地的標準答案。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顧及對學生的科學訓練,只追求短、平、快地提高語文考試分數。學校里的語文教研活動,也是集體研究每份模擬試卷出題者的意圖,把一篇篇活生生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好文章用標準化、模式化的套路,流水線一般將其拆解,把目光完全盯在分數上,最終與真教育南轅北轍,致使語文教學沒有交出滿意的答卷,沒有促成典雅漢語的優(yōu)美傳承。
語文考試中很難看到較高的分數,也很難看到過低的分數,學生們答錯了不知為何錯,答對了也不知道下回能不能答對。部分對語文有特殊稟賦的學生,可能對古漢語感興趣,可能對現代文學情有獨鐘,但若其癡迷的領域不是現行考試內容,他們的努力是沒有結果的,在以考試分數定勝負的語文教學中,他們的未來是“危險”的。語文教學沒有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美麗的中文顯得蒼白和乏味,學生只需死記硬背標準答案。死記硬背的學問,本來就是記憶之學對思維之學的侵襲,標準答案一旦被確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機制立即被激活,致使這種“窄化”的標準答案成為大多數學生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二、語文學習體系的構建應符合語文學科特點
語文、語文,應該是先“語”后“文”,而現實的語文教學中,對語文中“文”的成分關注較多,“語”的成分關注較少,而對“文”的關注點都放在了記憶字詞、肢解文章上,背離了語文教學的本意與宗旨。語文學習體系的構建,不應只是為了考試,應尊重教育規(guī)律,符合語文學科特點,傳承民族和人類文化,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
1.閱讀——語文學習體系的“根”
溫家寶總理說,讀書關系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yǎng),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素質,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興旺發(fā)達,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現在寫書的人越來越多,讀書的人卻越來越少,能靜下心來仔細品味閱讀快樂的人更少。中小學生大多數時間被學校生活、作業(yè)和課外補習班占用,沒有時間靜下心來讀自己喜歡的書。語文老師們整天忙于備課、上課、改作業(yè)、改作文,超負荷運轉,也難有時間系統地讀幾本書。偶爾的閱讀大多是借助電子媒介的淺閱讀,這種閱讀很難捕捉到閱讀中最高級和最有品位的部分,使閱讀變得浮躁和輕薄有余,大氣與恢弘不足。閱讀是語文學習體系的“根”,缺少閱讀的人是學不好語文的,沒有閱讀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就很難有理性思考和價值判斷,就很難有良好的表達,就很難寫出表達真情實感的錦繡文章,更無法傳承民族和人類文化。
2.表達——語文學習體系的“莖“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根不能永遠埋在土里不見天日,根必須破土而出,有莖、有葉才能開花結果,才符合自然規(guī)律,才符合語文教學生態(tài)。按照自然規(guī)律,有積累就有釋放,具備一定語文基礎和閱讀積累,就要有應用語文和釋放積累的載體,這個載體最為普遍的就是口頭表達。語文的作用首先表現在“語”字上,良好的表達能力是人作為社會人的必備能力,也是人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基本能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首先通過語言交流完成,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是構建人類和諧關系的基礎,是完成人類活動的保障,也是衡量人類文明程度的標準之一,更是構建社會文明的基石。如果把語文教學的重點都放在死背字詞解釋、肢解文章結構上,就會把富有靈性的“活”的語文,永遠埋在土里不見天日。破壞自然規(guī)律,這個根就會腐爛,變成沒有人文的、不見天日的“死”語文。
3.寫作——語文學習體系的“葉”
根破土而出長成了莖,還必須有葉的扶持才能更好地成長,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文以載道,寫作既能反映作者對當代社會的思考與認識,也能培養(yǎng)寫作者的人格魅力。寫作的動力在于興趣,是領悟生活、表達生活感受的習慣。在語文教學中,應該用作文方式引發(fā)學生對現實和社會的思考,增強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判斷。但現在很難看到讓人眼睛一亮、交口稱贊的作文。有人說,學生第一次說謊就是從寫作文開始的,雖然有夸張的成分,但由此不難看出作文教學的弊病。在標準答案的制約下,大多數學生習慣套用課堂教學中預備的故事,很難寫出個性化的作文。語文教師能用純熟的套路,頭頭是道地“鑒賞”別人的作文,但很少呈現自己的文章給學生。其中的原因是,一則老師們太忙,沒有時間靜心寫作;二則與生活隔離,很難有滋潤的筆底,很難寫出真正可以作為范文的好文章。學生寫作文、老師改作文,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考試中拿分數,這樣的語文教學缺乏真正的生命力。
三、如何讓異化的語文教學回歸其育人本真
語文教學應包括兩項基本內容,一是掌握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能熟練運用文字這個最重要的工具;二是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的喜愛,提高文字的鑒賞能力。[4]考試只是語文學習過程中檢驗語文能力的一種形式,如果過于關注考試,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對試題及考點的分析上,為了提高分數就顧不得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如何破除考試、考點對語文的羈絆,回歸語文教學育人本真,是關乎民族素質及關乎國運的大事。
1.讓語文教學的內涵與教育科學相連,讓語文純粹些
語文教學是學校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語文基礎和運用語文的能力,使學生利用語文這個載體為自身素質的提高和文明社會的構建提供保障。其教學的內涵應與教育科學相連、服從教育規(guī)律。如果把語文教學的內涵與考試、考點相連,語文就會被異化,就會失去自己的特性,要么被等同于考試,要么被拔高,夸大了責任。語文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母語的感情,激發(fā)學習母語的動力,提高運用母語的能力。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時,筆者緊緊圍繞先生“美文”的特點,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徜徉在先生優(yōu)美的文字中,用心靈的眼睛去欣賞小草的舞蹈、露珠的交響、生命的律動。充分挖掘語文學科內在的人文性,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僅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還要擁有情感的體驗乃至精神的升華。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明確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探究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體現語文這一學科的基本特點,讓語文純粹些。
2.讓語文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相連,讓語文本真些
語文是一門關乎人文的學科,既然是“人文”就不能剝離“人”的元素。要想學好語文,首先要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熱愛一切變化著的新生事物。如果語文教學背離生活,就會讓學習者心靈空蕩,有缺水的感覺、缺路的感覺。讓語文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相連,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語文的存在,并讓語文所傳達的文化、情感和理念增強學生面對生活的抗壓性和柔韌度,讓他們的人生演繹出精彩而獨特的華章。都說語文是工具學科,語文的工具性在于語文是傳承民族文化、建設人類文明的載體。若將語文的工具性定義為升學考試拿分數,勢必導致以掌握答題技巧代替語文學習本身,語文教學必然會變成大而無當的空談。讓語文本真些、簡單些、好操作些吧,別讓學生在花樣繁多、無邊無際的題海中變得冷漠與麻木,別讓語文課堂變成索然無味的試題化“碎片”,別讓學生感到語文學習是如此的枯燥與乏味,要讓他們感受到語文的美麗與魅力,感受到學習語文是生活的需要,是人生健康發(fā)展的必需。
3.摒棄功利思想對語文的侵蝕,讓語文健康些
長期以來,以“考語文”為目的的功利思想對語文的侵蝕,讓語文陷入積重難返、積弊難除的局面。許多不解的糾結層層疊疊,許多創(chuàng)新之舉都停留在無法操作、難以推進的口號及概念層面,使語文教學陷入通體不適的艱難運行狀態(tài)。教師們與其圍坐愁城,讓功利擊敗語文教學,不如堅守信念,奮力一搏,動大手術把幾十年來的教育毒瘤割除,將“死語文”“偽知識”變成“活語文”“真知識”,讓語文健康些。淡化、減少、取消不必要的考試,破除捆綁在語文教學上的、語文教學本身無法承受的各種功利性使命,構建新穎、科學、多元的評價標準,讓學生不受考試和分數的羈絆,不受各種功利性目的的制約,能靜下心來學語文,讓語文走上良性運行軌道,在功利的教育環(huán)境中閃現出非功利的教育光芒。
4.用特色語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語文美麗些
漢字是世界上少有的形、音、義結合得十分完美的文字,美麗的漢字令任何拼音文字黯然失色。漢語是世界上少有的聲、韻、調格外豐富的語種之一,也是其他語種不能相比的。[5]老祖宗留下這么美麗而富有內涵的母語,我們要將其傳承并發(fā)揚光大。教師要讓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認真學習新理念,大膽亮出自選動作,從“比較”和“被比較”中,從“排名”和“被排名”中,從被他人評論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語文教學輕裝回歸到“真語文”的軌道。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特色,讓學生發(fā)現語文的美麗,讓美麗的語文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對語文的探究充滿像渴望呼吸一般的強烈欲望。在語文的應用上,應有地方特色,西北孩子的表達與寫作應有黃土高原的味道,東北孩子的表達與寫作應有黑土地的濃郁氣息,讓特色語文取代“死語文”“非語文”。
雖然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但學生們學習負擔并沒有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而減輕,相反更加沉重。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功利化的教育導向異化了教育的性質及結構,最終將壓力都集中在學生身上。學生學到了知識,卻沒受到教育,縱然能獲得理想甚至令人羨慕的分數,但卻不一定具備與分數成正比的能力及素質。破除考試及分數對教育的羈絆,破除考點對學科知識的肢解,回歸教育的育人本真,是教育走上良性運行軌道的必經之路,也是各學科教學必須探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4]趙長天.真正的閱讀,快樂的閱讀[N].文匯報,2011-7-29.
[2][3]黃玉峰.語文命題應扣住“四個多少,兩個怎么樣”[N].文匯報,2011-7-21.
[5]錢虹.中國語文的美麗與挑戰(zhàn)[N].解放日報,2010-4-12.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潼陽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令狐小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