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有效教學越發(fā)凸顯出重要性,而衡量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便是教學目標是否有效達成,而有效達成的前提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否合理。審視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翻閱老師們的備課筆記,發(fā)現教學目標的設定存在照搬教參、表述籠統、千篇一律、三維分立等問題。
一、教學目標現狀
1.教學目標照搬教參,不分課時
張老師在執(zhí)教蘇教版五上第2課《陶校長的演講》時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演講的特點,明白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問”,培養(yǎng)學生不斷激勵和鞭策自己的好習慣。
反思:教學參考書中設定的教學目標著眼于整篇課文,是對其所含教學價值的整體提煉和概括。這類教學目標的內容一般涵蓋多個課時,并不需要在一節(jié)課內全部完成,然而我們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照葫蘆畫瓢,照搬教參中的教學目標,不進行細化分解,不考量實際每課時的教學側重點,隨心所欲,信馬由韁。如上例中《陶校長的演講》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那第一課時重點學什么,達成什么目標,第二課時又應側重什么,達成什么目標,這些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都應該明確。否則教師以其昏昏,又何以使人昭昭,無航標亂行船,語文課堂教學效益低下也就不言而喻了。
2.教學目標表述籠統,不明層次
李老師在執(zhí)教蘇教版六上第3課《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時的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能讀準“邦、詠、腔、淵、燭、黎”等字;理解“悲憤欲絕、與世長辭、彌留之際”等詞;結合課后第4題理解疑難句子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3)學習作者用情感貫穿全文的表達方法,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反思:“理解”和“體會”都是內隱性的行為動詞,表述相當模糊,這樣的目標過于抽象概括,只是為目標而“目標”,在閱讀教學中幾乎是萬能的,都可以說“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此外,類似這樣的目標還有“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表達個人感受的能力”等。顯然,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籠統、不分層次的教學目標,既體現不出語文學科的性質與特點,也無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能力。泛化的教學目標設定必然會導致課堂上教師想到哪兒講到哪兒,簡單重復,教學效率自然不會高,課堂教學效果也不會理想。
3.教學目標千篇一律,不思學情
孫老師在執(zhí)教蘇教版三上第5課《北大荒的秋天》、第6課《西湖》、第7課《拉薩的天空》等課文時都設定了這樣的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會用“猶如”“仿佛”“宛如”“如同”等詞語造句。
(4)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景物的優(yōu)美秀麗,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反思:執(zhí)教者心中無數、方向不清,不知道教學要追求什么結果,自然也就造成教學目標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獨創(chuàng)性、指向性。內容和題材大致相近的課文雖然有共同之處,但必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也出現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這必然決定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的重點也不相同。因此,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根據不同教學階段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以及課文本身的獨特之處設定有針對性的、具體的課時目標。
4.教學目標三維分立,不求務實
李老師在執(zhí)教蘇教版四上第23課《霧凇》時的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②在課文閱讀中品味重點詞句,了解霧凇形成的科學原理。
(2)過程和方法
重視讀的訓練,以讀促講,使學生透過文中美妙的語言感受霧凇的神奇壯麗。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霧凇視頻資料的觀看中,激發(fā)學生對美好自然的喜愛之情,并由衷地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反思:《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三維目標,課堂教學中要予以體現。至于如何把握三維目標與具體課時教學目標的關系,很多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疑問。有些教師把三者整齊地排列在那里或者根據自己的理解隨意表述,表面上看似乎很有新課標的味道,實際上卻是對新課標的誤解,削弱和影響了課時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行為的導向功能、調控功能和評價功能,教學隨意性增大,無法保證教學效果。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三個維度之間不是并列關系,也不是交叉關系,而是“元素”的不同角度。它們是一體三維的,其中任何一維都與另外兩維有關系,是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此不能單獨分列。在表述教學目標時,我們要對三維目標進行整合,以“知識和能力”為核心,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融入其中。
二、糾偏策略的思考
針對上述語文教學中課時目標設定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反思和分析,我們發(fā)現語文教師應以對教學目標的深入思考和整體構建為基礎,設定具體明確、層次分明、有側重點的教學目標,才能使其真正服務于課堂教學,有益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1.明晰教學目標的課時定位
學科教學的總目標與各階段目標之間,既有統一性,又有相對的層次性,每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也應根據教學階段和對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同一篇課文的不同課時中,教學目標也應有循序漸進的關系,也應體現出層次性。以蘇教版四下第19課《云雀的心愿》為例,這篇課文可分兩課時完成。筆者認為兩個課時的教學目標設計就應體現鮮明的課時特征,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可設定為:(1)能認識綠線內7個生字,會正確書寫田字格中10個生字,能準確讀寫“黃沙漫天、亂砍濫伐、埋怨、心疼、咆哮、淹沒、土壤、沖刷”等詞語。(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對課文中的故事有大致了解。(3)對課文中較難理解的句子有自己的思考。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可設定為:(1)能夠按照文中人物的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對課文表述的內容有深入理解。(2)能夠圍繞上下文和生活實際,正確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并從中感知語言表達的簡單規(guī)律。(3)由課文學習主動生發(fā)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及主動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如此,當教師關注了課堂學習的層次性和階段性特征,放眼于全局,分解不同課時應達成的目標,呈現出課堂教學的梯度延伸,才能確保學生在每節(jié)課中學有所得,也只有如此才能一步步落實課程教學的總體目標。
2.厘清教學目標的側重指向
確立教學目標,我們的著力點應該從語文學習的知識、能力和方法上進行概括。吃透課標,深鉆教材,結合單元主題、課后練習,從教學的整體上進行通盤考慮,既要關注教學目標的實現,達成語文教學中的三個維度,又應明確每課時中學生得到的訓練多少和難易程度。
課堂的時間是固定不變的,想在一節(jié)課中什么都講,什么都練,顯然是不科學的,要么延誤下課時間,造成不必要的拖堂,要么講得過快過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因而要講究篩選整合,把教學目標設定的角度切合到學生已有知識水平上來,厘清教學目標的輕重緩急,對于每節(jié)課的重點目標要舍得下大力氣,對于非重點目標堅決不浪費時間,確保每一分鐘都能讓學生得到實效。
因此,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細細揣摩“標準”,細致研磨學情,真正落實以生為本,既不過高,也不偏低。確定了有所側重的教學目標,再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媒體,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結構,扎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最終才會實現。
3.注重教學目標的導評功效
教學目標的設定是為了指引課堂教學,指明具體方向的。確定以后,課堂教學就應該環(huán)環(huán)緊扣教學目標進行落實,堅決杜絕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南轅北轍”的現象。教學目標的設定還應注重可操作性,在目標達成與否、達到何種程度上具有可測性。表述應該具體明確、主次分明,用詞不能過于抽象概括,并避免中心目標不突出或目標條目過多。在目標的表述中,也應盡可能細化實現目標的策略,指導教師落實好課堂教學的每個具體環(huán)節(jié)。
如《霧凇》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可如下設定:
(1)在自讀課文中能正確認讀“霧、堤、俗、凝、攝、氏、幕、零、淹、模”10個生字,能正確書寫“堤、俗、凝、攝、淹、模”6個左右結構的字。能根據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理解“遇冷凝結”“籠罩”“情不自禁”的意思。
(2)在自讀質疑、合作探究中,領會“霧凇形成前”的景色特征,并摘抄記憶文中描寫霧凇形成前的語句。部分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仿寫片段“雷雨之前”。
(3)在師生對讀、小組分讀中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著重通過語言文字來感知“霧凇形成前”的奇異景象。
這樣設計、表述教學目標,既整合了三維目標,凸顯了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又便于課堂的操作與評價。
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必定也會產生彈性靈活的隨機生成,這時應鼓勵師生在互動中即興創(chuàng)造,在既定目標上有所超越。隨著課堂的變化,教學目標要隨時做出微調,緊扣課堂教學活動動態(tài)生成,但教師應保持課堂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的協調一致。
在平時的每一節(jié)課中,我們只有真正做到用合理、有效、規(guī)范的教學目標來指引課堂教學,高效低耗的語文課堂才會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宜陵小學)
(責任編輯:令狐小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