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傳》作者路德維希說:“為一個偉大人物寫傳記時,仿佛看見一條大河;為一條河流寫傳記時,仿佛看到一個鮮活的生命?!贝嗽捰凇洞蟠人聜鳌纷髡呷皆骑w之心必有戚戚。他在此書開篇就說:“一座寺廟就像一個人一樣,有它自身不可逆轉(zhuǎn)的命運”。他寫此書,就像是為一位親人立傳。大慈寺歷經(jīng)千年,未有一部完整像樣的寺志,到《大慈寺傳》問世,始補此缺憾。
作者為何要為大慈寺作傳?外部原因或是,大慈寺在成都的歷史地位十分重要,人文厚重,佛光普照,乃是“古蜀之肺”。而在今日,大慈寺又是成都的文化地標之一,當?shù)匚幕?、故老耆舊,每于其間聚會,高談天,低說地,朋友膠漆,興會淋漓,有金谷俊游、竹下清談之盛。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內(nèi)心之因。作者在大慈寺周圍生活多年,他的精氣神已與這座寺廟長在一起。20多年來,他踩著大慈寺的地氣,沐浴它的佛光,沾染它的人間煙火氣,與南來北往的友朋喝茶其間,說塵世,嘆時局,銀杏葉落,莫逆于心。
由情感而生的寫作態(tài)度,乃是誠懇與敬畏。十萬字的小書,作者至少翻查了上千萬字,通讀了數(shù)百萬字。從《成都舊志》、《成都文類》、《蘇軾文集》、《文同全集》,到《佛祖統(tǒng)紀》、《高僧錄》、《圖畫見聞志》、《益州名畫錄》,林林總總,雖不敢說是竭澤而漁,但一定稱得上是博搜廣取。有些人的寫作是用一粒葡萄榨出一瓶酒,而冉云飛的寫作是用一座葡萄園釀出一杯酒。
在《大慈寺傳》中,作者講自己與大慈寺的纏綿情分,考大慈寺的胎生、興盛、衰亡與更生,述與大慈寺有業(yè)緣的玄奘、無相禪師等高僧行跡,錄大慈寺內(nèi)蘇東坡、范成大、陸游等名人萍蹤,釋唐代二帝、后蜀諸主及歷代官員與大慈寺繁華的干系,甚至再現(xiàn)古剎的游樂形狀,列數(shù)據(jù),摹場景,析習俗。至于大慈寺壁畫沿革之考索,大慈寺生死劫之鉤沉,以及古今大慈寺街道史之提要鉤玄,更是穿花繞樹,水落石出。而根據(jù)從沒披露過的政治、經(jīng)濟、宗教等實物材料(大多數(shù)是作者本人收藏的一手材料)特別辟出的《佛屠桑下幾慈悲》一章,則為1949年后大慈寺眾僧在各種政治運動、社會變遷中的沉浮命運,提供了一幅悲憫而奇特的白描長卷。
《大慈寺傳》既是動人的散文,又是嚴謹?shù)膶W術(shù)??紦?jù)是本書一大特色,作者頗具乾嘉功夫,抽絲剝繭,層層解密,猶如大偵探福爾摩斯。但作者又并不魯莽到以為可以解答一切歷史的謎語,而是有一分證據(jù)說一分話,不賣弄,也不夸大。譬如大慈寺究竟創(chuàng)辦于何年,作者在廣舉多種說法之后,坦白說“我也不知道”,而只小心翼翼地落在公元714-741年之間。再如玄奘受戒、大慈寺“四至”范圍、天中節(jié)還是天申節(jié)等大小公案,作者也在眾多史料、前人推論之下,提出一個較高蓋然性的說法,而并不斬釘截鐵地判為定論。此外,凡引用他人研究成果,作者必注明出處。不貪功,不掠美,在浮躁詭譎的今日,這是一種難得的真誠。
讀者切不要以為考據(jù)之書必然是枯燥的,相反,作者的考據(jù)不但充滿智力之美,也時有風趣露出。譬如考出唐代二帝臨幸大慈寺之后,不但皇帝畫像高懸寺內(nèi),甚至還陳列三百九十個官員的寫真。作者于是調(diào)笑說:“這簡直是把大慈寺當成各級官員的遺像陳列室了,膽子小的還不敢來了”。再如發(fā)現(xiàn)孟蜀主來大慈寺參觀唐僖宗畫像,固然是表忠心,最后卻以大吃大喝收尾,其間心態(tài),頗足玩味。
讀者也不要以為此書只關(guān)注廟堂之上的大人先生,相反,作者對圍繞大慈寺展開的普通人的生活,從節(jié)慶娛樂,到市集交易,乃至僧人之日常起居,均有濃厚描摹。他表白說:“我寧愿在文獻和古物的塵埃之中,多看些普通老百姓的悲歡離合,我想看他們怎么度過漫長的夜晚,我想知道他們冬天怎么解決烤火御寒問題,而這些柴火從哪里來,所費幾何,在他們的生活中所占比例有多少?我想知道他們酸甜苦辣、悲欣交集的生活細節(jié),可惜我們被帝王起居注及其家譜等宏大敘事歷史傳統(tǒng)所裹挾,不給我們追尋祖先鮮活歷史以方便,以至于后人對他們的生活只能得到一些斷續(xù)而干癟的東西,仿佛他們不是活人”。
此書實際可看做是以史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等方法寫就的一部日常生活史。1970年代中期,日常生活史在德國與意大利興起。在此之前,傳統(tǒng)史學基本是政治史、“相斫史”、“帝王將相之家譜”,新史學將視野擴大到經(jīng)濟、社會領(lǐng)域,并試圖將時間、地理、事件熔鑄為一,但這二者中都沒有普通人的身影。日常生活史則宣告活潑生動的普通人的復活,而逝去的人類日常生活,也自堆積廢棄物的歷史深淵中浮出。
此書最珍貴的一章是第十章,在此章中,大慈寺僧人在1949年后的日常生活的諸多細節(jié)一一現(xiàn)于世人眼前?;圻h曾論“沙門不敬王者”,大約是說佛門自有超然地位,不受世俗權(quán)力的約束。這當然難免一廂情愿之譏,歷史上的三武滅佛就是明證。而僧人也有不少與王者合流,與權(quán)力共謀。但發(fā)生在1949年后大慈寺里的諸多奇事,佛門凈地被“王者”侵擾的程度,仍讓人目瞪口呆。大慈寺僧人,必須參加政治學習,在寺內(nèi)簡報中,也充斥著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聽黨的話一類的口號。這還不算奇詭,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成都至少有數(shù)百名僧人被打為右派,作者列出了不完全統(tǒng)計的右派僧人名單。在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中,寺僧還必須種“躍進紅苕”、“躍進南瓜”等,作者全錄了一份《改造勞動規(guī)劃書》,可窺一斑。更讓人無語的是,1959-1961年的大饑荒期間,寺僧被迫養(yǎng)豬,一直養(yǎng)到60年代中期乃至更后。作者公布的一份1963年《大慈寺自養(yǎng)豬仔月報表》顯示,養(yǎng)豬并非自救(僧人也不食葷),而是特供當時的成都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
伍德沃德于《英國簡史》三版序言中說,歷史學家在追述少數(shù)留芳百世的人物的同時,還應永遠記住許多未曾留下蹤跡的人。他們可能是千百年前的農(nóng)夫或工匠,艱難困頓,隨時可能屈從于入侵者的暴力;他們也可能是千千萬萬個尋常境遇的無名小卒,常處于被當時的政權(quán)和制度吞噬的危險之中。作者今日為大慈寺作傳,或許也有一些打撈被吞噬的佛門中人的考量吧?
《大慈寺傳》在2011年1月就印刷完畢,但作者隨后就遭遇了不大不小的一場災禍,使此書在2011年底始得正式上市。冉云飛得大慈寺,是他個人之幸;大慈寺得冉云飛,是斯寺之幸。得之而又短暫失之,是無可奈何的命運;失之而又終于得之,則是我們共同的幸運。
為何要給一座物質(zhì)存在和精神傳承的非人格主體機構(gòu)—一座寺廟作傳呢?這當然是受了名家路德維?!赌崃_河傳》的啟發(fā)。作傳冠名“古蜀之肺”來名大慈寺的功能,可謂適宜得體。如同肺有左右之利于呼吸,生活少不了信仰和物質(zhì)。大慈寺之于信仰,自不必說,單說其周圍聚集千年的世俗氣味和商業(yè)氣息,恐怕也少有古剎能比。
—冉云飛(摘自《古蜀之肺:大慈寺傳》序言)
“沈崇事件”真相
作者:艾群
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1月
定價:30.00元
1946年12月24日晚,在北平東單發(fā)生駐華美軍海軍陸戰(zhàn)隊伍長皮爾遜強奸中國女學生沈崇的案件,史稱“沈崇事件”。事件發(fā)生,當局立即封鎖消息,有記者通過秘訪發(fā)現(xiàn),沈崇的祖父是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楨、父親是國民政府交通部官員。真相披露后,立即引發(fā)大規(guī)模學生抗議游行,并迅速席卷全國,最后導致美國撤軍、停止軍援,加速了國民黨統(tǒng)治的垮臺。有前政府要員稱沈崇是中共的女特工,色誘美兵制造事端以打擊美軍和政府當局,是中共地下黨蓄意制造的一起欺天假案。作者在書中大量使用各方原始史料,指出中共策劃沈崇案的說法,缺少相關(guān)佐證,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在沈崇案發(fā)生后,中共北平地下黨迅疾參與進來,領(lǐng)導了后來意在反對南京政府的全國性學生運動。(楊津濤)
阿弗小傳
作者:弗吉尼亞·伍爾芙
譯者:周麗華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9月
定價:30.00元
愛狗人士或者動物保護主義者必讀書?未必,也許你愛狗僅僅愿意與之相處,并非想從別人的寫狗或者愛狗中得到什么樂趣,再何況,作為意識流小說開創(chuàng)者之一的伍爾芙又怎么會去寫那些基于庸俗而輕浮的憐愛文字呢?倒是文藝青年或者對“動物語言”有興趣的人,應該是這本書的首選讀者。伍爾芙并非俯身來寫這部為狗立傳的小書,而是真的瞬間化身成了一只寵物,擬人化是必須的,還有善意、聰慧、敏銳的發(fā)現(xiàn)。與其說在這本小書中伍爾芙打通了與更廣泛的普羅大眾的隔膜,還不如說是這樣一部詼諧有趣又不失新意的傳記令伍爾芙不愧為真正的偉大作家。(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