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圣誕節(jié),華沙的天氣簡直“爛透了”,不過賣書的攤販還是早早擺出攤子做生意。在一個小書攤前,基耶洛夫斯基(“紅藍白三部曲”的導演)發(fā)現(xiàn)了一本辛波絲卡的詩集。辛波絲卡是他的朋友、“紅藍白三部曲”的譯者羅曼·格倫最喜歡的詩人,他決定買一本送給羅曼?!熬驮诤鷣y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看到了《一見鐘情》。這首詩所表達的意念和《紅》這部電影十分相近。于是我決定自己留下這本詩集。”
基耶洛夫斯基所說的這部詩集,就是辛波絲卡的《開始與結束》。讓基耶洛夫斯基“一見鐘情”的那首詩,寫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看似素昧平生的兩個人,偶然相遇,一見鐘情,仿佛此前從無瓜葛。然而事實上,在此之前,他們可能早已相遇多次,又錯失多次。也許在某個街角、某段樓梯,或旋轉門轉動的一瞬間,他們曾擦肩而過;或者在人群中、在偶爾撥錯的電話里,他們曾有過交集,只不過命運弄人,緣分將他們拉近又推遠?!耙苍S在三年前/或者就在上個星期二/有某片葉子旋舞于/肩與肩之間?/有東西掉了又撿起來?/天曉得,也許是那個/消失于童年灌木叢中的球?”這就是典型的辛波絲卡的風格,樸素而又迷離,有很強的命運感,并帶有一絲暖意。
人生就是這樣,遇到又錯失,因緣際會,直到那個“一見鐘情”的時刻到來,“每個開始/畢竟都只是續(xù)篇”。作為讀者,基耶洛夫斯基與辛波絲卡可謂“一見鐘情”。他們也許早已相知,卻又錯失多年,直到讀到那首詩,讓他怦然心動。
被禁錮的頭腦
維斯拉瓦·辛波絲卡 (Wislawa Szymborska),1923年7月2日出生于波蘭西部小鎮(zhèn)布寧,8歲時移居大學城克拉科夫,并終老于此。1945年至1948年間,辛波絲卡就讀于克拉科夫著名的亞捷隆大學,修習社會學和波蘭文學。這所波蘭最古老的大學,校史上最著名的校友包括哥白尼、居里夫人和教皇保羅二世等人。
1945年4月30日,蘇軍攻占了柏林,結束了“二戰(zhàn)”在歐洲戰(zhàn)場的最后一役。此時,波蘭差不多已成廢墟。辛波絲卡就像一只廢墟上的夜鶯,在波蘭解放的時刻開始了自己的初次啼鳴。她發(fā)表的第一首詩作題為《我追尋文字》,仿佛是一種命運提示,她從此與文字糾纏一生。
提起克拉科夫,不能不提波蘭另一位偉大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華沙劫掠之后,米沃什和一幫作家、藝術家躲到克拉科夫城,在此避難,并與辛波絲卡初次相遇。戰(zhàn)爭勝利了,經歷了戰(zhàn)火和流浪之苦的人民回到了家中,自由和民主成為時髦語言。然而米沃什卻發(fā)現(xiàn),整個國家沒有一絲勝利的喜悅,相反卻被一種憎恨的情緒攫住。因為這不是他們自己的政府,它是由一支外國軍隊控制的政府?!盀檎兔褡宓幕槎Y所準備的婚床裝飾著民族的象征和旗幟,但從床下卻伸出了內務人民委員部人員的皮靴。”(米沃什《被禁錮的頭腦》)雖然當時波蘭作家的自由度還是相當大,但誰也不能自由地寫作任何有可能對蘇聯(lián)制度構成誹謗的東西。你可以對這個問題保持沉默,但不能隨便言說。說起波蘭當時的氣氛,米沃什常用一個詞來概括:厭惡?!澳欠N殘酷和庸俗隨著革命翻騰到了生活的表層,變成了蘇維埃的生活品質?!?/p>
辛波絲卡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開始寫詩的。1948年,大學畢業(yè)前夕,辛波絲卡的第一本詩集即將付印,然而此時她卻發(fā)現(xiàn),她寫的那些詩大多已不合時宜。她必須對作品的風格和主題進行全面的修改,以符合新政權的胃口。1952年,她終于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詩集《我們?yōu)榇硕睢?。她都寫了些什么?《無名戰(zhàn)士之吻》、《歡呼建設社會主義城市》、《我們的工人談帝國主義》、《致美國母親》、《列寧》等等。看看這些詩題,就足以讓人羞愧。此后她一直不愿再提這部詩集。在1970年出版的全集中,她未收錄其中的任何一首。
低調和隱喻
1951年初,米沃什在自我“道德責任”的驅迫下,決定與自己的祖國斷交,遠走巴黎。身處母國的辛波絲卡在自我意識上的覺醒要困難得多。1954年,她的第二部詩集《向自己提問》出版時,里面還有《入黨》這種諂媚執(zhí)政黨的詩篇:“黨,參加黨/就要和黨一起行動/就要和黨一起思想/就要去實現(xiàn)宏偉的計劃/就要和黨一起日夜操勞……”當她意識到諂媚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抒情詩的危險之處時,留給她的回旋空間已經很小。1957年,她的第三部詩集《呼喚雪人》出版,政治主題大為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為開闊的抒情主題,比如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以及一些愛情和神話主題。1962年出版的詩集《鹽》,標志著辛波絲卡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聲音。她寫得更慢,更加小心翼翼,寧可從一粒沙中看世界,寧可“與一塊石頭交談”,也不去觸及那些重大而危險的主題。
在一個一體化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國家寫詩,不觸碰政治也是一種政治。沒有人能擺脫政治的強吻和擁抱。在辛波絲卡后來的詩集里,政治諷喻色彩有所減弱,她也因其凝練、清澈、悠游從容的詩學風格而被譽為“詩壇莫扎特”。但她并未對強權政治閉目塞聽,裝聾作啞。因為波蘭詩人有一種自近代以來就形成的小傳統(tǒng),那就是既作為母語創(chuàng)造者又作為良知承擔者的雙重身份。如米沃什所言,作為一個“廢墟上的詩人”,他天然就帶有一種道德遺產和一顆“黑暗的心”,他被要求講述他的歷史和記憶,他要為大多數(shù)人說話。1976年,辛波絲卡的詩集《巨大的數(shù)目》出版,第一版一萬冊在一周內即銷售一空??紤]到波蘭人口只有三四千萬,這個數(shù)字絕對堪稱“大數(shù)目”。此亦可看出辛波絲卡在她的國家受歡迎的程度。
要說話總會面臨各種風險。作為一個詩人,首先要警惕極權美學中常有的那種“道德潔癖”,不要因過分的政治因素而最終枯竭和扭曲了自己。波蘭幾代詩人,都能在這美學的兩極之間保持美妙的平衡。這是他們的傳統(tǒng)。另一個危險,就是在強權的介入下“被噤聲”。博爾赫斯說過,“審查制度是隱喻之母”。在嚴格的書報審查制度下,辛波絲卡用以自保的方式無非兩條:低調和隱喻。
在1957年出版的詩集里,未到中年的辛波絲卡就為自己寫下了《墓志銘 》:“這里躺著,一個,像逗點般/舊派的女人。她寫過幾首詩,/大地賜予她長眠,雖然她生前/不曾加入任何文學派系。/她墓上除了這首小詩,牛蒡/和貓頭鷹外,別無其他裝飾。/路人啊,請你拿出包里的計算器,/思索一下辛波絲卡的命運。”米沃什說她是一個“害羞、謙虛”的女詩人,“她在自己的詩里面靜默,她不會把自己的生活寫進詩里?!彼释环N隱居的生活,將自己縮成一個逗點,不為人知,不加入任何文學圈子,死后與牛蒡、貓頭鷹和幾首小詩相伴。她很少在詩作中透露個人信息,雖然有過曲折的愛情生活,經歷過兩次婚姻,卻很少寫情詩。即便是寫情詩,詩中的“她/他”也往往是抽象的。她隱身其后,以便獲得一種“抽象的普遍性”。
“我偏愛寫詩的荒謬”
辛波絲卡真正為世界所知,始于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意外垂青。在此前一年,愛爾蘭詩人席默思·希尼剛剛獲獎,普遍猜測不大可能再獎給一位詩人。而在當年的候選名單上,呼聲最高的是小說家拉什迪、薩拉馬戈、奈保爾和旅居美國的漢語詩人北島。即便是波蘭詩人同行,尚有兩位同輩詩人魯熱維奇和赫伯特與辛波絲卡并駕齊驅。但慣于爆冷的諾獎委員會偏偏選擇了辛波絲卡。他們看中了她什么?“瑞典學院向維斯拉瓦·辛波絲卡致敬,因為她是一種詩歌觀點的代表,而且是一位具有不同尋常和堅韌不拔的純潔性和力量的代表。這種觀點就是把詩歌當做對生命的回答,當做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想和責任的語言工作的方式?!鳖C獎詞中如是說。在舊的意識形態(tài)烏托邦破滅之后,在未來新千年的臨界點上,作為一朵“從廢墟上開出的花”,辛波絲卡的確可以為人類帶來信心、力量和希望。
米沃什算得上是辛波絲卡的伯樂,他參與了諾獎提名。辛波絲卡獲獎后,他還特意打來電話慶賀。辛波絲卡正為一個月后的頒獎儀式犯愁:“寫篇受獎詞真是件難事,這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但無論如何我會提到你?!彼髞碇蛔治刺崦孜质?,只是說了說詩人與世界的關系。
詩人與世界是什么關系?辛波絲卡說,詩人在世界上的存在太尷尬了,因為寫詩無法作為一種職業(yè)而存在。當一個詩人在填寫履歷表時,他不能在“職業(yè)”一欄里寫上“詩人”。但詩人又的確是為寫詩而存在的,如果說教授們有一方講壇,科學家有一間實驗室,詩人要做的無非是面對一張白紙,等待靈感的到來。這就是作為詩人的荒誕。即便如此,依然會有那么多人寫詩、愛詩,等待與自己黑暗中的讀者“一見鐘情”。正如辛波絲卡詩里所說:“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p>
2012年2月1日,辛波絲卡因肺癌在克拉科夫辭世,走完了她88年的精彩人生路。波蘭總統(tǒng)科莫洛夫斯基說,“幾十年來,她用樂觀、對美和文字力量的信仰,鼓舞著波蘭人”,她是“波蘭精神的守護者”。就在幾年前,米沃什也以高齡病逝于克拉科夫,波蘭總理馬雷克·貝爾卡稱頌米沃什是一個“偉大的波蘭人”,“他用他的心和筆為我們指明了道路,展現(xiàn)了殘酷的現(xiàn)實,刺痛了我們卻引導著我們從善?!?/p>
自此,我們頭頂?shù)奶炜沼侄嗔艘活w明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