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手段
美國人阿萊克斯·摩爾曾做過一個特殊的職業(yè)——追債員。在那段時間里,她終日與騷擾電話、恐嚇信為伍。
現(xiàn)在,摩爾還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天進入美國一家職業(yè)討債公司的情景:一位西裝筆挺的經理遞給她一本螺旋形的筆記本,給每個人分配每日討債對象的名單。在對所有員工發(fā)表了一番簡短的動員講話后,經理用帶有煽動性的語氣說:“讓我們大家行動起來吧。”
這家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托,60多名工作人員一起在狹小的房間內工作,他們通過電話不停索債。辦公室里還有一名總監(jiān)負責監(jiān)視所有員工,確保他們在工作中嚴格執(zhí)行“討債操守”。
按照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律規(guī)定,放債人不得使用侮辱、暴力等手段騷擾借債人。不過,所謂的“討債操守”并沒有起多大作用。“我每天都在做威脅別人的事情,他們不斷指使我在工作中違反法律?!蹦栒f,她的主要工作就是通過各種手段向借債人討債。一旦借債者掛掉摩爾的電話,上級會命令她立刻對此人“電話轟炸”,直到對方愿意開口講話。
一般情況下,美國法律嚴厲禁止收債人向第三方透露借債人的信息,包括他們的朋友、同事甚至父母,但摩爾的上級通常命令她無視這些法律?!爱斘覀儫o法聯(lián)系到借債人時,我們通常與他們的鄰居和親屬聯(lián)系,讓他們在借債人的門上貼一張紙條,通知借債人盡早還債?!蹦栒f,盡管這種做法會違反法律,但在討債這一行,也實屬無奈。
“沒有做好催債工作的人,會被謾罵、指責和壓力所包圍,”摩爾解釋說,“老板會不留情面地大罵:如果需要的話,那就趕快他媽的恐嚇、威脅他們。你們只要把那些該死的錢要回來,做不到就給我滾蛋。”類似于“他媽的(fuck)”這樣的詞匯,幾乎成了公司老板的口頭禪。在如此威脅下,摩爾和其他員工不得不采用多種“黑道式”手段討債。
摩爾的西班牙語并不流利,但她也能聽得懂簡單的對話。在她的印象中,催債同事們有時會用西班牙語等外語催債,因為該公司的許多借債人都是身在美國的外籍人士。因此,公司員工必須掌握一兩門外語。摩爾的同事經常用西班牙語威脅對方,稱要把對方驅逐出境:“我們知道你住在那里,所以你最好乖乖地還錢?!?/p>
在將近5年的催債生活里,摩爾幾乎每天都在拿著電話做同樣的事情。這些職業(yè)討債公司的催債者就如那些狂歡游行過后街道上的清潔工一般,幫助放債人收拾殘局。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人過度消費的習性不僅沒有收斂,反而愈加放縱,越來越多的人深陷債務危機而無力償還借款,死賬、壞賬比比皆是。2010年,僅美國信用卡公司就有1000億美元的債務,這還不包括借債人拖欠醫(yī)院、手機運營商、汽車銷售商以及其他放貸機構的債務。
買債公司
按理說,存在如此大的市場,對收債公司來說應該是個好機遇,但收債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借債人根本沒錢還債。自2008年以來,收繳債務的回扣比例也在直線下降。根據(jù)一家美國公司的估計,每收回1美元債務,討債公司所收取的費用,由原來的30美分下降到現(xiàn)在的20美分。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非法討債現(xiàn)象日益增多。美國聯(lián)邦貿易委員會(FTC)稱,在美國所有的產業(yè)中,他們接到的關于討債行業(yè)的投訴最多。今年早些時候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自2002年以來,這個行業(yè)的投訴足足增加了2倍。2010年,超過5萬人向該委員會投訴,稱遭到職業(yè)討債公司的嚴重騷擾。此外,還有1.8萬人稱追債公司曾對他們使用侮辱和攻擊性語言(比上一年增長22%),超過4000名消費者投訴稱曾遭遇追債公司的暴力威脅(比上一年增長了66%)。
對于消費者來說,更糟的情況是,隨著討債公司的盛行,升級版的討債機構應運而生:買債公司。
追債公司并不擁有債務的所有權,他們只能賺取傭金,每追回1美元,其傭金大約在20到50美分之間。債務時間越長,追債公司賺取的傭金越高。但隨著死賬、壞賬的增多,醫(yī)院、銀行等機構傾向于將這些債務賣給專門的買債公司,將債務的所有權轉移給后者。
通常情況下,債主以2到5美分的價格出賣1美元的債務。當然,債務的出賣價格取決于借債的時間長短以及其他商業(yè)因素。這樣,買債公司每追回1美元就能賺取95到98美分的利潤,比追債公司高45到78美分;但如果追不回債務的話,那么損失只能由自己承擔。
“當追債公司變成買債公司,擁有了債務的所有權,他們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地逼迫借債人還錢?!边_拉斯律師杰瑞·加祖姆貝克表示,如今市場上討債公司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已經轉型成為買債公司。目前,美國大約有2000多家買債公司,一些公司的員工甚至已經超過了1000人。
當某家買債公司不能成功追取債務時,他們會將債務的所有權再次出售,賣給另一家買債公司,直到追回債務為止。事實上,在買債公司之間,這樣的交易比比皆是,他們內部還用專門的術語來稱呼被多次買賣的債務。比如,“tertiary”代表被買賣三次的債務,而“quad”則代表被買賣四次的債務,對于那些永遠也收不回來的債務,業(yè)內稱之為“僵尸債務”。
“你時不時就會聽到某個買債公司買進5年或10年債務的新聞,”長期從事催債業(yè)務的米歇爾·鄧恩說,“催債工作十分困難,借債人接到電話便說:我有點不記得了,把借債文件發(fā)給我吧。接著,他們便消失了?!?/p>
“我就這樣工作了好幾年,太荒謬了?!编嚩鹘榻B說,買債公司每轉手一次債權,出售價格就會降低一次,新的買債公司總是信心滿滿地希望自己的催債員能把債務追回來,因為如果最后一家買債公司能追回欠款,將得到最大化的利潤。這其實就像賭博一樣,每一家買債公司都心存僥幸,自信他們能比上家做得更好,從而賺更多錢。
暴發(fā)戶
在買債和催債行業(yè)興起的早期,很多人因為敢于承受風險買下債務而最終大賺一筆,買債公司老板基爾斯滕·安德魯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上世紀80年代,安德魯斯從美國銀行手中買下金額達150萬美元的債務,價格只有1萬美元。通過努力,安德魯斯在短期內就追回80萬美元債務,從而大賺一筆;另外一位先驅者是以斯拉·朱克,他首次購買債務僅花5萬美元。但在接下來的16個月內,他賺了足足有20萬美元。很快,私人投資公司和對沖基金公司紛紛排隊找上門來,請求以斯拉·朱克購買他們追討不回來的死賬、壞賬。2003年首次購買債務時,以斯拉·朱克只有單獨一人從事催債服務,最多不過再加一臺電腦。現(xiàn)在,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Bitach Capital,在邁阿密、丹佛、亞特蘭大甚至耶路撒冷等地都開設了辦事處,員工達150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銀行和其他商業(yè)機構在出售債務的定價上開始謹小慎微,像朱克那樣以低價買入便輕松賺錢的案例越來越少了。此外,買債公司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今年46歲的大衛(wèi)·帕里斯有一頭濃密的頭發(fā),戴著粗框眼鏡,穿一件藍色西裝外套。從前,他夢想成為一名畫家,所以在大學取得美術學士學位后,作為一名雕塑家過了幾年還算體面的生活。結婚后,他和妻子的生活壓力倍增?!拔倚枰嗟拿涝晕议_始在一家催債公司做兼職?!蹦鞘窃?990年。7年后,帕里斯和一些同事開設了一家屬于自己的買債公司。
帕里斯說,他公司聘請的員工從來不使用卑劣的方法催債,他不允許催債者在Facebook上與借債人成為好友,以便獲得更多私人生活信息。盡管與其他同行相比,帕里斯公司在催債手段上有所顧忌,但業(yè)績依然處于全美前五名。帕里斯始終要求自己的員工以符合法律要求的手段來回收債務,守住底線?!叭绻承┤饲穫耍敲此麄円矁H僅是欠債了而已,我們只是盡一切努力將這些債務追回來?!迸晾锼拐f。
但并不是所有借債人都打算如數(shù)歸還自己所欠的債務,有時債務人和借債人之間的關系勢同水火?!霸浻薪鑲藢ξ页鲅圆痪矗耗阒雷约菏窃诤驼l說話嗎,婊子?”長期從事催債業(yè)務的米歇爾·鄧恩,經營著一家催債公司,她的催債對象包括獸醫(yī)、牙醫(yī)、五金店以及燃油公司等等,這些小企業(yè)在經濟形勢糟糕的背景下,經營舉步維艱,拖欠債務的情況屢屢出現(xiàn)。
烏龍“借債人”
這種情況下,討債公司開始對欠款者實施更加嚴厲的追債手段。
23歲的布萊恩·雷諾茲此前一直在用信用卡消費,但常常不能按時歸還信用卡欠款。于是,銀行只好不斷降低他的透支額度,并提升對他的罰款。最終,惱羞成怒的雷諾茲決定不再歸還信用卡的任何費用。
從那時起,催債者便與布萊恩·雷諾茲打起了耐力戰(zhàn)。一開始,一家買債公司向銀行買下了布萊恩·雷諾茲所拖欠的債務。該公司頻繁地打電話騷擾他,并派遣一名管道工將他家門口的水管破壞,該公司還突然將雷諾茲在北卡羅來納的拖車拉走。經過雙方幾個回合的博弈,雷諾茲依然沒有還款?,F(xiàn)在,這家買債公司只有兩條路可選:要么向法院提起訴訟,強制要求雷諾茲還款;要么將債務的所有權再賣給另一家買債公司。
說到起訴,談何容易?“想想看,如果消費者買了一臺平板電視,卻無力償還貸款,銀行會起訴他嗎?不會。因為起訴只會增加銀行的成本,甚至還不如放棄這些貸款?!币患铱偛吭O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討債公司老板約翰·普拉特表示。長期經營討債生意的普拉特,還專門編寫了“討債教材”——《投資者債務購買指南》。他在書中指出,如果借債人借錢不還,銀行或者別的商業(yè)公司采取法律手段起訴他們,既要等待法律給予借款人的還款日期,又要承擔法律程序帶來的金錢和時間成本。因此,大多數(shù)企業(yè)都愿意雇用職業(yè)追債公司解決問題。
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討債公司濫用非法手段討債的猖獗,因為有強大的市場作支撐,討債公司開始變得肆無忌憚。曾經做過討債公司催債員的阿萊克斯·摩爾表示,在做催債員的那段日子里,她見慣了各種非法催債手段,而這個行業(yè)的從業(yè)者也五花八門?!笆聦嵣?,有很多罪犯在從事討債工作,包括癮君子和酗酒者。只要有社會保險號碼,他們就能從事這份工作。而且其業(yè)績可能比一般人更好,因為他們不擇手段?!蹦栒f。
此外,問題還來自于買賣債務的馬虎記錄問題。由于買債公司彼此之間頻繁購買債務,以致出現(xiàn)三級、四級甚至更高級別的債務。隨著債務鏈條的逐漸延長,一旦其中某個買債公司弄錯了具體數(shù)字,就會給借債人帶來嚴重的困擾侵權行為也就容易發(fā)生。
57歲的大衛(wèi)·穆林斯就是烏龍事件的一名受害者。2004年,穆林斯和妻子購買地毯時被商家錯誤地認為拖欠1300美元現(xiàn)金。事實上,穆林斯夫婦并沒有拖欠,只是對方弄錯了。
此后,噩夢開始了。討債公司的催債者們開始頻頻發(fā)動攻勢,不斷打騷擾電話或發(fā)恐嚇郵件,要求穆林斯夫婦還錢。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催債者也在不斷變化著,負責追討這筆“債務”的討債公司也在不斷變更。唯一不變的是他們所采取的催債手段:不停的電話騷擾,以及不間斷的恐嚇郵件。
“他們不停地打我家里的電話,不停地打我和妻子的手機,盡管我已經告訴他們那筆債是商家弄錯了。”在這種狂轟濫炸下,穆林斯根本沒辦法工作,甚至連正常的生活都被破壞。
“他們(催債者)就像是校園里用威嚇手段嚇唬人的欺凌弱小者,”穆林斯說,“他們不停騷擾的最終目的是要攻破你的心理防線,好讓你給他們點什么,以打發(fā)他們走開——即便你不曾拖欠他們什么,也是一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