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與自己做了父親有關(guān),跟大多數(shù)影迷的吐槽不一樣,我覺得黑三是這個系列里拍得最有余味的,盡管湯姆·李·瓊斯確實老了,千奇百怪的外星人造型少了,Boss的能耐也平庸得讓人失望,穿越的整體思路則俗不可耐。
但作為喜劇,只要威爾·史密斯依然能逗笑你,那就別去鉆牛角尖,探究什么時空穿越的漏洞;作為系列片,前兩部關(guān)于外星人的想象力已經(jīng)淋漓盡致,至此未必黔驢技窮,卻也不必總是吃老本;作為10年后才姍姍來遲的續(xù)集,它能如約而來,便可懷舊,總勝卻那些開了坑卻又棄坑的太監(jiān)戲。
更何況,這一部里面的臺詞那么與時俱進,鋪陳之下的美國上世紀六十年代琳瑯滿目,一張照片,一個人名,一個側(cè)影,一句對白,隨處是彩蛋,看得懂的看個門道,看不懂的看個熱鬧,票房輕松超越前作。
不過,我已經(jīng)不太在乎這種美國人又拯救了世界的主題,對于全場無尿點喧鬧到最后的氛圍,也漸漸麻木。必須承認,一開始我沒有意識到,阿波羅發(fā)射場的黑人軍官居然就是主角的生父,所以看到小詹姆斯從車里跳下來叫爸爸,J則目睹了自己的身世真相,才覺得心里也有一片柔軟被打動。
其實,這是一把鑰匙。也許是導演的本意,也許只是我的推測。29歲的K,牽著七八歲的小J,慢慢走遠,然后是怎樣的故事?影片里已經(jīng)交代過——K從此發(fā)生了變化,至少是沒有再繼續(xù)自己的戀情,甚至是終生未娶,變得寡言;J則說過只能自己一個人打籃球,從來沒有見過父親,他以高級探員的權(quán)限也無從查看K當年的資料。
對K、J有著明顯超越搭檔的情感與依戀,影迷們打趣說這是時下影視作品最流行的“基情”。我不大明白這個詞的褒貶,但厭倦這插科打諢式的解讀。我更愿意相信,是K撫養(yǎng)大了J。然則K又不愿讓J知曉真相,這很容易辦到,只需用記憶消除器對著人閃一下,就都忘了。
天知道K為什么要這么做:也許他不愿被感恩;也許他自知職業(yè)高危,更不愿以親人的身份讓J面對又一次“失怙”的可能;也許他一早就確定了要將J帶入自己的行業(yè),因為那是J生父的愿望;另一方面,K又不想J帶著親情與自己去過刀口上舔血的生涯……總之,這也是一片情,不是什么搞笑賺眼球的“基情”,而是無聲勝有聲的父愛。
或許是巧合,最近看了若干個片子,似乎都跟父愛能夠扯得上關(guān)系。
張家輝主演的《大追捕》,講一個父親為了保護女兒甘愿自己殞命的悲情慘劇。他其實只在孩子出生和自己死亡的兩個時段,與女兒有命運的交集。但這也足以說明,并不需要朝夕相處、日久生情,父愛不會打折扣,甚至反因種種不同尋常的命運捉弄,而生出至深的虧欠,乃至想要不顧一切地補償孩子—哪怕是生命。這是所謂的血濃于水。
伊朗電影《繼父》,則講述了另一種可能:父與子,常常會有沖突,繼父繼子之間,隔閡與矛盾更加重一層。于是孩子離家出走,繼父出門找尋,在一起回家的路上,遭遇危險,繼父奮不顧身保護繼子,怨恨也由此消弭。這未必就能得出水不淡于血的結(jié)論,但至少可以說明,沉默嚴厲的父親,不擅長將愛掛在嘴邊,但一定有不尋常的關(guān)懷放在心里。
愛孩子,出乎天性,并不值得大書特書。倒是如何愛孩子,成為一個話題。在這一點上,國產(chǎn)片似乎并無特別的亮點。當年陳凱歌的回歸之作《和你在一起》,呈現(xiàn)出中國家庭中一味望子成龍的“愛子觀”。史密斯的《當幸福來敲門》則不妨與之對照,父親一邊拉扯著孩子生活,一邊自己力爭上游,這相信能讓孩子終身受益。在《美麗人生》里,一家人被納粹投入集中營,但一直騙孩子說這是在玩游戲的那位猶太父親,更是讓我輩從歡樂到唏噓、到感動、到崇拜、到沉思。
教給孩子以堅強和樂觀的人生觀,這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并不簡單的事情。但這又實在是遠比教給孩子以鋼琴、繪畫、高爾夫來得重要的愛。下畫還不算太長時間的《雨果》,最扣人心弦的,不正是小孤兒鍥而不舍地追尋父親給他留下的信息嗎?哪怕是父親已經(jīng)身亡多年,但父愛讓他孑然一身亦不曾感覺孤獨,因為父親還曾告訴給他一個生活的夢想。這,珍貴之至,萬金不換。
說回《黑衣人》。無論K是基于如何的考慮不想讓J知曉真相,但看一看J那貧嘴、樂天、善良的個性,他對J的撫育可謂異常成功。但另一方面,K倘若是想讓J了無牽掛行走江湖,那他就失敗了。就算是有消除記憶的利器,但在得知真相之前,J便不由自主地對K有著親情般的親近。
可見,有些情感,并不由記憶做主。